柳森
摘 要:分子生物學是高校生物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在生物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較為復雜,教與學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而出現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針對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遇到的問題,文章從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提高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教學策略;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4-0016-02
分子生物學已經成為大多數生物科學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在生物學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一門發展迅速且靈活性強的新興學科,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功能、調控以及基因工程等內容,也對其他相關研究領域起到工具性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都有所更新,研究的內容也在不斷豐富,同時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涉及生物農學、生物化學、遺傳生物學以及細胞生物學等多學科內容的交叉學科,內容廣泛且復雜,理論知識抽象且相對枯燥,教與學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因而出現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下面簡述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遇到的問題,并探討提高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遇到的問題
1.理論知識較為抽象,教學側重點不明確
分子生物學課程具有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微觀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若是前面知識掌握不好則會影響后續知識的理解。同時,分子生物學課程與其他一些課程的內容有交叉重合之處,有時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重復學習的錯覺,導致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對重復知識點不夠重視。實際上,每門課程對相同知識點的教學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忽視這一點,則會造成學生的錯覺。
2.教學內容和方法較為陳舊
分子生物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進步,因此教材中的一些內容比較陳舊,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如傳統教學涉及的Sanger DNA測序法原理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逐漸被新的測序方法和技術所替代。另外,在傳統的理論教學中,教師往往利用繪圖的方式來展示分子生物的微觀結構和現象,教學方法比較陳舊,難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3.實驗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才能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實驗教學是分子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實驗教學中,準備環節往往由教師來進行,學生只參與實驗操作,缺乏前期的熟悉和準備,使得操作時對儀器設備及流程較為陌生。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和操作,學生無法深入理解,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導致理論知識不能通過實驗教學得到消化,實驗教學的作用難以發揮。
二、提高高校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更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和質量,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前,多數學生認為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過于抽象和枯燥,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且認為這門課程對于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沒有多大的幫助,從而缺乏對分子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興趣。為了增強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聯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克隆羊“多利”是怎么來的?你所熟知的轉基因食品有哪些?這些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動力。教師尤其要重視緒論課教學,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點。緒論課是學生學習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開端課程,教師在上這節課時除了進行常規教學之外,還應注重創新,將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介紹這門課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系,如分子生物學在醫學、農畜、漁業、食品等領域的應用,以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據熱點問題來組織討論活動,讓學生分組解決“肥胖癥的基因治療”等相關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熱烈討論。教師也可以結合自身的科研實例來增強課堂教學的說服性,分享自身的研究、學習經驗,引發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興趣。
2.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
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要想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就應當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多媒體技術直觀性較強,生動形象且趣味性十足,而分子生物學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和復雜,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形象生動地再現知識結構,將抽象復雜的知識具象化、簡單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此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基于教學實際,將原核或是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過程、DNA的復制與翻譯等知識點通過多媒體展示和演繹出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師只是通過復制、粘貼教材內容的方式來制作多媒體課件,授課時也是照本宣科,沒有添加任何圖像和動畫,沒有聲、光、色的結合,難以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無法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效果。基于此,教師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應當創新多媒體應用形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精心設計課件和教學環節,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3.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安排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基于此,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比如,在分子生物學理論教學中,要以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為重點,以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調控內容為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生物農學等課程的教學內容側重點應當有所不同,要突出其差異性。此外,實驗教學應當分為基礎性模塊和綜合性模塊。基礎性實驗教學模塊主要安排分子生物學的基礎性實驗操作以及與基礎性知識相關的實驗教學內容,如重組DNA分子的構建及轉化、質粒DNA的提取實驗等。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塊可以以教師的科研課題為藍本進行設計,注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
4.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一門課程的教學而言,單一的教學方法始終難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加生動形象地將復雜抽象的分子生物學知識講授清晰。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優化教學方法,以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教師應當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師生雙向互動,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反饋,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之,分子生物學是高校生物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在生物學中占據重要位置。提高高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當前教師關注和探討的重點。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真正提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冬梅,洪權春,朱曉琴,裴冬麗.以學生為主體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9(12).
[2]狄建軍,佘集凱,黃鳳蘭.“分子生物學實驗”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9(06).
[3]張海燕,陳偉.提高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05).
[4]王改平,夏曉華,梁衛紅,常翠芳.分流培養模式下改善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生物學雜志,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