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云
摘 要:基于培智兒童的發展特點,培智教育中教學方式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表現得更為明顯,也更加緊密。在了解當前培智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后,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生活化教學課堂對于培智教學發展和培智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也應該積極尋求在培智教學中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實現特殊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特殊教育;生活化課堂;培智兒童;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4-0066-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特殊教育改革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培智兒童教學改革和創新過程中,生活化教學理念是新興且有效的一種策略,運用在實際教學中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對特殊教育學校培智教學存在的問題、設置生活化課堂的必要性及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現策略進行論述。
一、特殊教育學校培智教學存在的問題
培智教育是針對存在智力發展障礙的特殊學生群體所開展的特殊教育,其教學的內容、要求等與普通學校教育有所區別。但是在當前的培智教學中,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一區別有所忽略,并將知識掌握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忽視了對培智兒童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目前參與到特殊教育過程中的教師群體并不都具備進行特殊教學的資格和能力。對于那些缺乏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教師來說,他們在心理素質和專業教學能力上的欠缺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會對培智兒童的發展和成長產生不良影響。這些在培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學效果難以迅速提升,所以開展教學改革也是必然。
二、培智教學生活化課堂設置的必要性
培智教學的主要對象是智力障礙兒童,他們大多由于大腦發育以及其他因素影響,智力明顯低于正常的同齡學生。也正因如此,這部分兒童往往無法獨自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也無法參與普通學校的教育,所以才需要在特殊教育學校和機構接受培智教學。培智兒童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和鍛煉他們對現實生活的適應性,保證他們今后可以獨自應對正常的社會活動。而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和過程顯然能夠對這一目標的實現起到促進作用。教學內容與生活素材和情境的結合,能逐步加強培智兒童與現實生活的接觸,讓他們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在進入社會之后更快適應社會生活。此外,生活化的教學也為培智兒童提供了一條理解和掌握復雜知識內容的捷徑。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培智兒童在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經驗尋求解決辦法,從而放慢思維形成的過程。因此,生活化課堂教學對于培智兒童教育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三、特殊教育學校培智兒童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現策略
1.結合生活內容尋找教學切入點
在對培智兒童開展生活化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深入認識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從概念上看,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也就是說,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培智兒童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以培智兒童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帶動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對于培智兒童這一較為特殊的學生群體來說,其生活環境與習慣與普通學生是有一定差異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尋求培智兒童生活的切入點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特殊性。一些教學經驗不足、與培智兒童接觸經歷較少的教師,很容易出現想當然的情況,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作為特殊教育的參考內容,這無法為培智兒童帶來熟悉感和代入感,自然也就無法起到輔助教學作用,更談不上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教學之前,必須要保證自己對培智兒童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充分、深入的了解。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應充分觀察,與學生家長的定期交流溝通,從而真正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結合,發揮生活化教學對培智教學效果的提升作用。
2.結合生活化素材進行情境創設
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模式的選擇也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教學模式是課堂活動的載體,所以選擇適當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使整個教學過程渾然一體,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充分體現,而情境教學顯然是比較適合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可以提出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任務,進而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實現生活化教學,就要借助生活化的素材進行情境的構建。這就涉及培智兒童生活的特殊性,教師在選擇生活化素材完成情境構建的過程中不能想當然,要在充分了解培智兒童的生活情況之后選擇他們熟悉的、能夠接受和理解的部分作為情境創設的素材,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教師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教學資源、3D投影技術以及網絡自動化等技術手段運用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從而達到更好的情境創設效果。而對于培智兒童而言,越是能融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學習效果越好。因此,在針對培智兒童的生活化課堂構建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生活化素材來實現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是重要的途徑和策略。
3.結合生活化情境設計實踐活動
針對特殊兒童群體的培智教育雖然在教學對象、內容等方面都與普通學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別,但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上仍然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只涉及理論教學的部分顯然是不夠的,學生能力的提升還是要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實現,特殊教育也是一樣。所以,在構建培智兒童生活化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的組織和活動設計中也要考慮生活化原則,針對特殊兒童的實際生活問題尋求解決辦法并且加以實踐,所以相對于普通教育實踐活動組織也有其特殊性。第一,其特殊性表現在實踐活動的內容上。對于特殊兒童來說,教育教學的內容本身就有其特殊性,因此實踐活動也應該結合內容來設計。例如,在講解應用題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實際行動還原應用題的內容,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到解答題目的方法和訣竅。然后,教師可再選擇類似的題目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這種題目的解題方法。第二,其特殊性表現在設計實踐活動的目的和考慮因素上。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所以,在組織實踐活動時,教師首先要考慮知識和實踐內容。但是對于培智兒童來說,他們本身在生理心理發育上有所欠缺,所以組織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更在于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在活動過程中,相較于教育教學要求,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安全問題。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實踐場地以及活動形式的安全性,對于那些需要學生操作的較為復雜甚至可能引發安全問題的實踐活動要盡可能避免。
四、結語
總之,針對培智兒童開展的培智教學,是實現培智兒童健康成長,鍛煉其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途徑,所以其教學的效果更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生活化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培智兒童的積極性,使其在領會與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應結合生活內容尋找教學切入點,結合生活化素材進行情境創設,結合生活化情境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生活情境再現中體認生活。
參考文獻:
[1]馬曉燕.培智學校課程生活化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01(09).
[2]周莉.新課標背景下培智學校數學教學生活化例談[J].現代特殊教育,2018(13).
[3]鐘亦洋.新課標下培智“生活適應”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基于中山特校“教學內容生活化”的實踐總結[J].綏化學院學報,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