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誠
摘 要:讓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遠離校園欺凌傷害,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學校要引導寄宿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遠離不良的社會文化,增強自控力;作為家長要關心生活在寄宿學校的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作為學校要重視寄宿學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視寄宿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園欺凌行為;思想道德教育;留守兒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1-0036-02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西部農村地區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的孩子往往難以隨父母遷入城市,只能寄宿在學校,成為寄宿學生。生活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因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出現了一些讓人擔憂的問題,其中校園欺凌是最為嚴重的問題。校園欺凌是常見的一種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一種攻擊性行為,它包括直接欺凌與間接欺凌。如何改善這些農村留守學生的生存現狀,讓他們遠離校園欺凌傷害,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下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學生層面、家長層面、學校層面三個方面對如何改進寄宿制學校教育管理策略,讓學生遠離校園欺凌傷害進行探討。
一、學生層面的改善策略
寄宿制學校的學生都生活在集體中,都是大家庭的一員。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遠離不良的社會文化,增強自控力,防止欺凌行為的發生。
1.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
在農村寄宿制學校中,生活在一起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同學。這就要求每個寄宿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做到和諧共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學習生活創設良好的環境。同學之間要坦誠相待,友好溝通,相互信任。如果同學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則有時可能受到欺凌,相反,和諧的同學關系可以增進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隨時得到他人的幫助,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呢?一要以開闊的胸懷來對待同學,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同學交往時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態度,讓他人產生信任感。二要學會幫助和照顧他人,當同學有困難時,要隨時伸出援助之手。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幫助別人也能讓自己體會到快樂和幸福。三要培養良好的協作精神。生活在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不是孤立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培養協作精神,懂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以此消除生活中的矛盾。
2.引導學生遠離不良的社會文化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一些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有時會不自覺地模仿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不健康的內容會給“三觀”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寄宿學生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欺凌事件的發生。因此,農村寄宿制學校要引導學生遠離不良的社會文化,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多讀書,積極上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審美觀,接受有益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增強自控力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有時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由于年齡小,面對沖突時往往會意氣用事,容易導致極端事件的發生。因此,學校要教育學生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保持頭腦清醒,增強自控力。要學會正確處理矛盾,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做到謹言慎行,不惹事端,拒絕參與校園欺凌行為。
二、家長層面的改善策略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導師,作為家長要關心生活在寄宿學校的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打好基礎。
1.家長要關心生活在寄宿學校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意義深遠。作為生活在農村寄宿制學校孩子的父母,要隨時留意孩子的言行,保持和班主任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成長信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一方面,要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方法,關注孩子與同伴之間的關系,要求他們誠信為人,誠實做事。另一方面,要隨時留意校園欺凌事件,加強與孩子的交流,看看自己的孩子有無欺凌他人的行為,或者自己孩子是否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尤其是當孩子處于叛逆期時,父母更要學會與孩子相處,以積極的心態陪伴他們健康成長。
2.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榜樣
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做什么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簡單來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雖然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還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但父母的影響是最直接的。這就要求父母隨時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合格的父母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從小看到的、學到的都是健康的東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學校層面的改善策略
作為學校,要注重教書育人,重視寄宿學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視寄宿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讓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1.重視寄宿學生人身安全管理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不但要注重傳授知識,還要重視寄宿學生人身安全管理。首先,要設置相應的課程,大力開展法治教育。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欺凌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認識到要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遠離欺凌行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制度,督促學生嚴格遵守制度。有了這些制度,學生就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和生活,健康地成長。當然,制度保障是一個方面,學校還要加強校風建設,用良好的校園文化來影響和規范學生的行為,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以減少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
2.重視寄宿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有的寄宿生往往由于父母不在身邊,長久生活在封閉環境中,容易在心理上出現問題,進而導致欺凌行為的發生。因此,學校一定要重視寄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寄宿學校的生活。一方面,要通過心理健康輔導引導學生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化解矛盾,減少同學之間的沖突,避免欺凌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要通過心理健康輔導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生活在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因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出現了一些讓人擔憂的問題,其中校園欺凌是最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學校要引導寄宿學生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遠離不良的社會文化,增強自控力。作為家長,要關心生活在寄宿學校的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時,學校還要重視寄宿學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視寄宿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董世華.工具價值路徑:農村寄宿制中小學發展歷史的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14(05).
[2]朱桂琴,陳娜,宣海寧.農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關系與校園欺凌實證研究——以河南省4鄉5校為例[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2).
[3]賈偉,陳景紅.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管理問題審視[J].教學與管理,2017(10).
[4]朱志勝,李雅楠,宋映泉.寄宿教育與兒童發展——來自貧困地區137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經驗證據[J].教育研究,2019(08).
[5]顏湘穎,姚建龍.“寬容而不縱容”的校園欺凌治理機制研究——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法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7(01).
[6]吳方文,宋映泉,黃曉婷.校園欺凌:讓農村寄宿生更“受傷”——基于17841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實證研究[J].中小學管理,2016(08).
[7]劉詩波,鄭顯亮,胡宏新.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補償探索——以江西A縣B小學的實踐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