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摘要:語文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和人文溫度,為中國培養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也是語文課程的目的之一,教師應在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自我價值認同感,同時也將漢文化的歷史和接力棒交給優秀的下一代。
關鍵詞:中國心;現代文明人;中華傳統文化;語文教學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涌現出了非常多璀璨的民族英雄和思想文化,積累沉淀下的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讓小學生感悟中華傳統文化并薪火相傳下去也是小學語文教師教學中的責任。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明確語文教學目標,增加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石來源于小學語文教材知識,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深度剖析和設計來讓課堂充分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對小學生來說,語文課程中的漢字識寫是必須要掌握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漢字的過程去掌握漢字的音、形、意,只有小學生真正掌握漢字并且能夠把漢字運用到適當的語境里,才能讓文化教育根繁葉茂。其次就是教材中的古詩文因為和日常口語有一定距離導致學習難度系數比較大,教師要首先確保自己對詩詞的理解通透且正確才能教學生。這些傳承下來的古詩詞經過了歷史的沉淀無一不閃爍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讓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課程的同時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灌溉。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小學”時,課本里介紹了很多少數民族,還用優美的句子表達了民族小學的安靜和喧鬧,就拿文章中的“壩”來說,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這個字的讀法和寫法,然后根據字義向學生列舉一些使用到壩的語境,讓學生能夠理解并真正記住新認識到的這個單詞。從通讀文章不難發現作者認為自己的學校十分美麗和熱鬧,同時也對其他同學非常喜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這里思考為什么作者會有這樣的感覺,讓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跟自己的同學進行相處,這樣學生能夠真正學到一些生活中的智慧和與人相處的方式,將平等互助、熱情似火的民族精神和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二)小學生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世界構建
小學生在認識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時,如果淺嘗輒止也很難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熱愛和使命感,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反復咀嚼教材內容中的精神情感,為學生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世界做出努力。
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上冊部編版“夜書所見”這一古詩時,古詩第二句的一個“客”字表現了作者是旅居在外的游人,前兩句寫出了一個在外的游人愁思滿懷不得舒,后兩句寫了孩童挑促織的天真爛漫,用非常強烈的對比更加襯托出作者的孤獨和鄉愁。教師在向學生教學這篇文章時也可以讓學生去感受古代北宋詩人是如何來表達自己情感的,讓學生說說從哪些字可以感受得到葉紹翁的孤寂和秋思。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加透徹,而不是死記硬背不知其真意,對中華傳統文化跨越時間的溫度更加親近。
(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思考和判斷
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程時很容易跟著教師的思路來被動汲取中華傳統文化,教師應當在這個過程里多讓學生動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幫助學生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情感感悟,真正讓學生接觸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神。
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上冊部編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這篇古詩用比較直接的方式表達了王維孤身在長安度過重陽節的孤獨感,后兩句則是在猜想家鄉的兄弟登高遠望時的情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重陽節這個節日毫無征兆地爆發出來,這種觸景生情的感受也說明王維心境變化的原因。而這首詩高明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遺憾的不是自己不在家鄉,而是在為自己的兄弟考慮,他們在登高遠望的時候發現身邊少一個人肯定十分缺憾。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王維這首詩和杜甫的“月夜”里的兩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兩者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讓學生去感受這樣子寫的好處和作用,有能力的甚至可以仿寫一個意境,對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委婉和含蓄文化能夠有了解。
(四)踐行中華傳統文化,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和感受都停留在內在的階段,要想真正地讓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發揮作用就需要引導學生去實踐自己學到的知識文化。
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上冊部編版“孔子拜師”這一課時,孔子不遠萬里風塵仆仆去向老子求學,只為讓自己的學識更加淵博,見解更加廣闊。而老子看到孔子好學謙虛的樣子也就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這個故事給學生的啟迪是學習是無止境的,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虛心好學的心態。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不懂得東西就禮貌請教,無論是社會行為還是生活技能,只要肯放下身段靜心學習必然會有所得,踐行孔子謙虛樂學的品性和老子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對學生培養中國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要想成為有中國心的現代文明人離不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斷學習和踐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方式,是讓學生養成高尚人格和民族情操的主要支柱。
參考文獻:
[1]霍敏,袁正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中的實施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2):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