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敏
摘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不單單是對相關的理論進行照搬,而是要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總的來說,就是盡可能地挖掘課程當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內涵,并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將其滲透進去,從而對小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培養其語言能力的同時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小學生后續的學習以及成長打下堅實根基。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思政教育;融合
一、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闡述
(一)對立德樹人教育任務加以踐行
現如今,各個學校都以立德樹人作為最根本的教育任務,而從根本上來說,其主要就是以德育人,對學生的政治素質、文化素養等進行有效的培養,并完成到各學科課程教學的滲透。在實施這一教育任務的過程當中,思政教育這一途徑是尤為重要和關鍵的,英語課堂也是思政教育實施的有效渠道。基于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可以促使學生道德文化信仰更為堅定,也是對其學習氛圍的一種凈化,促使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氛圍當中學習知識,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二)進行具備國際化視野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積極培養
英語的學習對于學生世界眼光的形成非常有幫助,不僅如此,還有利于小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這對于挖掘其潛能并促使其全面發展的實現非常有利,英語的學習以及運用對于文化凈化的汲取也非常有效。而英語課堂也是學生多元文化意識構建的場所。總而言之,英語課程開展的關鍵目標就是對黨的教育方針進行全面貫徹,對此,英語教師需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培養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
二、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
(一)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法制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對此,小學英語教師在平時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可以給予小學生一定引導,促使其對自身周圍發生的是加以了解,將入手點鎖定為增加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這兩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對其開展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當中,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部分是非常關鍵的。小學英語這一門學科具備教育性以及工具性,這也給法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便捷條件。比如在進行《Different tastes》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英語教師就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在對語言知識進行教授的過程當中,通過我國的南北方美食的研究,促使其深刻認識到我國疆土的遼闊及飲食習慣。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的愛國熱情被點燃,內心對于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這對于激發其努力學習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自身力量而言非常有幫助。
(二)開展文明守紀、禮貌待人意識的教育
教材中有關于問候用語的學習,對此,教師在對其中所包含的詞匯以及句型進行講解之后,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教導小學生在平時生活當中,無論處于什么環境以及接觸什么樣的人都應當學會對禮貌用語加以運用,做到文明禮貌。其間,不僅可以為小學生進行英語語言環境的創設,也有利于小學生語言和社會交際能力的雙重提升,對于小學生優秀品德的養成也非常有效。
(三)保護動植物意識的教育
對于小學英語教師而言,在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對英語學科的規律加以遵守,結合課程的相關特點來對其中存在的法制因素進行最大限度上的挖掘,并對學生因勢利導,促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融合法制教育,將法制教育相關的內容滲透入英語教學當中。這樣一來,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當中,也會接受法制教育的部分內容。比如在學習廣州版小學六年級英語下冊《Animals》相關內容講授的過程當中,老師可以結合教材內的相關內容來為學生進行講解。與此同時,告知學生現如今的情況,比如多數野生動物瀕臨滅絕,倡導小學生要具有對動植物加以保護的意識。同時,將我國有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的法制內容穿插進去,促使學生對于國家制定了相關法律保護野生動物有足夠了解。在最后,老師可以倡導學生從日常做起,關愛并保護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四)健康安全教育
在小學英語教學開展的過程當中,思政教育滲透是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階段要明確除了傳授給學生英語知識之外,還應當教育學生具有保護自我,擁有健康身體的意識。當下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小學生也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對此,在學習《Health》這一模塊的時候,除了知識點的講授也應當滲透引導學生注重平衡飲食,在平時也應當多吃蔬菜水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結語
經過上文的闡述可以明確,思政教育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關鍵在于促使兩者實現有效地融合。簡而言之,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相關的知識,并注重對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進行挖掘,這一點也是所有教師應當努力和堅持的方向。除此之外,在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時,也應當注重運用有效的策略,通過持續地滲透來實現對小學生教育的效果,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小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石艷春.小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學研究),2021(Z5):95-96.
[2]李蘭英.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討[J].校園英語,2020(4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