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時,別問我有無男朋友
轉眼到了4月,又是一年畢業季。許多高校學院群里或就業中心的公眾號上,會發一些就業信息。不少崗位都是“某某機關(企業),現招錄某某崗位,需要法學專業若干人,限男性,有符合條件的學生,聯系報名”。這讓人很疑惑,專業能力的高低和性別有絕對關系嗎?還是這些崗位都對性別有特殊需求?
@海兒
去年秋招開始時,我猶豫再三,盡管就業壓力比較大,本科生就業優勢不是特別突出,我還是選擇先就業,到社會上闖蕩幾年。秋招期間,大致就是關注本校就業中心發布的招聘信息,還有參加外校舉辦的招聘宣講會。找工作就像“過關打怪”,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攔路虎”,有些則令人備感無助和沮喪。
@叮叮寶
面試互聯網企業時,我也隱約感受到性別歧視。我在一次機會寶貴的面試中,一切都進行得比較順利,雖然薪資待遇比預想低了點,但我想著自己的專業不太對口,職場都得重新學起,慢慢來吧,這都不是事。然而HR卻問我有無男朋友,這讓我覺著有點侵犯個人隱私。
@妮妮
瀏覽各地省考公告時發現,很多崗位的招聘要求寫著幾個字:限男性。比如一個崗位要本科應屆生,專業限法學,總共招聘6人,其中3個人要求限男性報考,另外3個人則性別不限。這樣的限制,會不會導致同一職位,女性報考者之間的競爭壓力變大?想起之前一句話,女生要努力把筆試成績往高了考,因為報考該崗位的女生太多,競爭會非常激烈。
@萍水相逢
校園外的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樣簡單和完美。對我個人來說,在求職擇業時,首先要學會承認自己的缺點、不足,這樣在遭遇客觀困難時,才不會自怨自艾。同時,遭遇不公平的對待,也讓我思考,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任重道遠,尤其那些隱性的歧視,可能發生在無聲無形中。對待性別歧視現象,求職者有必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翻轉君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除軍事、國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專業)外,高校不得規定男女生錄取比例。只有年輕人在選擇專業和求職擇業時,不再遭受性別歧視,他們才能真正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走出校園時,方能以個人的能力水平,公平地參與社會競爭。消除性別歧視,離不開社會就業環境的改善,人社局、工會、婦聯等有關部門要依據相關法律,對存在性別歧視的企業,進行有力的打擊,堅決糾正企業歧視行為,提高用人單位的違法成本。
生育或者升職不該是道單選題
作為職業女性,生孩子應該是既歡喜又憂愁的事情。歡喜在于,當媽媽是人生的幸福時刻。憂愁在于,生孩子會不會影響自己的事業,甚至,需不需要為了孩子辭職回家。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比較來,比較去,也得不到最完美的結果,但年紀卻真的經不起折騰。對于職業女性來說,生育和升職必須是一道單選題嗎?
@多多媽
育兒是甜蜜且艱辛的,工作與生育的沖突,也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我158天的產假即將結束之際,公司突然宣布“業務調整”,絕大多數同事被迫另謀出路,余下的同事則要承擔超高強度的任務。盡管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辭退哺乳期員工,但在巨大的育兒壓力和公司的尷尬現狀面前,我經過權衡,還是選擇了主動辭職并領取補償。
@冪次方
我的女兒已經三歲了,在家全職帶孩子三年后,女兒去幼兒園,為了不與社會脫節,我馬上重返職場,然而剛進新公司就發現又懷孕了,孩子來得不是時候,只能打掉。職場對年輕媽媽并不友好,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窮歡樂
@雨凝
如果要問我和身邊的同齡人關心什么,與生育保障有關的話題,恐怕承載著最多的期待。我期待可以享受更充分的產檢假、產假和哺乳假,期待家附近能有門檻低、收費低的公辦托育機構,期待有更多的關于如何做一個父親的社會教育,期待通過制度性的協助、認可和獎勵減輕自己身上巨大的犧牲感。在大學室友紛紛生子后,我們聊天群的交流主題基本都圍繞育兒展開。在媽媽這個身份降臨后,大家似乎都變了個人,把孩子擺在世界的中心——不過,沒有一個人表示想生二孩。
翻轉君
這是一個女性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參與到家庭以外生產的時代,我們通過教育、就業、戀愛體會著前20多年的人生,當生育不再是女性的必要職責,年輕女性躊躇了,退卻了。其實,這并不意味著年輕女性不想做媽媽,也并不代表新一代人不愿承擔撫育后代的職責,只是現實的壓力實在太多,才讓很多人難以輕易作出生育的決定。當下,鼓勵青年生育,似乎是政策方向的一項共識。要做到這一點,顯然不能只靠精神層面的勸導激勵,面對實實在在的壓力,女性們更需要實實在在的支持與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