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峰
在企業培訓實際中,培訓的組織者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很多培訓費心費力做完后,花費了很多成本,但最終員工似乎不領情,反而牢騷滿腹,認為是浪費時間,影響正常工作,培訓效果更是無從談起,那么問題癥結何在?“打蛇要打七寸,挖井要找好水源”,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找準靶心——培訓的需求。
培訓需求分析是制訂培訓計劃的前提,也是培訓項目成功開展的重要保證,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做好培訓需求分析,對于培訓來說極為關鍵,即先確定“正確的事”,再“正確地做事”。但很多企業培訓需求分析往往“走形式”,發個調查表,做個匯總表,就形成了年度培訓計劃,這樣的培訓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培訓需求分析?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重境界”。
“沒有戰略就沒有方向”,公司戰略是人力資源關鍵項目的源頭,更是培訓需求分析的原點。培訓有個最基本的八字原則——“上承戰略、下接績效”。不同的“上”——戰略策略,決定了不同側重點的“下”——培訓內容。低成本戰略的培訓需求側重員工技能和工作效率;差異化戰略更側重創新方法應用和創新能力提升;多元化戰略更側重跨行業的知識快速學習與轉化能力。
一般戰略可通過“戰略地圖”和平衡計分卡這兩個工具進行解碼(如圖一),那么解碼出來的關鍵要素就是我們培訓需求分析的輸入,然后再結合目前現狀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得出可以由培訓影響的部分因素,轉換成培訓計劃,促進戰略落地。

應用案例:某制造企業未來五年的戰略重點是建設智能工廠,完成傳統工廠的轉型升級,提高自動化水平和精益管理水平,實現提質減員增效。公司人力資源部根據公司戰略,組織人員進行戰略解碼,分析培訓需求,經過分析最終確定了支撐戰略的五大培訓項目:
1.管理及技術人員的《工業4.0及智能工廠基本概覽》;
2.生產及品質人員的《精益生產及TPM相關知識》;
3.信息及生產相關人員的《MES系統基本邏輯及架構》;
4.設備及生產人員的《機器人的使用與維修技能》;
5.生產管理人員的《智能工廠應急處置系統》。
“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企業文化一般包含使命、愿景、價值觀等(如圖二),企業文化本質上是一套行為標準,而人的行為是由兩種力量控制的,正如喬納森·海特在其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中提出的,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即感性的部分,另一半則是理智的騎象人,即理性的部分。如果騎象人和大象意見相左,一般情況下,騎象人就會落敗,大象就會勝出。
由于對象的不同,企業文化的側重點亦不同。對于新員工來說,主要是對公司企業文化發展歷程、內涵和制度等要初步理解;對于全體員工來講,每年要根據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總體計劃,配套相應的培訓,特別結合企業經營過程的一些新問題進行分析;對于高管來說,要更關注使命感的強化和提升,通過培訓促使他們更好地進行“言傳身教”。
為此,企業不應通過枯燥的理性說教——“騎象人”,而應該用直觀鮮明的感性呈現——“大象”,讓大家尤其是新員工,以最快速、最友好的接受方式。
應用案例:某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是敬業、實干、競爭、團隊、學習、創新六種精神,在企業員工手冊上每種精神都有文字闡述,但剛進來的新員工有時難以理解,該企業商學院經過需求分析,將每種精神結合企業實際編成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使其通俗易懂,并制作成動畫視頻,寓教于樂,新員工報到后可以到企業學習平臺上自學,然后再定期集中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績效結果是“上承戰略、下接績效”中的“下”,與培訓工作緊密融合。績效既是培訓需求分析的“分水嶺”,一個重要輸入,也是對培訓結果的驗證。
在培訓需求調研階段,“通過對上一年度組織績效和個人績效考核結果分析,找到績效差距,并謀求改善提升。但并不是所有的績效差距都可以通過培訓的方法來解決,這里我們要運用吉爾伯托BEM績效模型(如圖三),結合績效面談等找出哪些績效差距是由于人員態度、能力等因素造成的,最后再匹配相應培訓項目,使培訓真正能落地生根,最終以績效結果來驗證培訓效果。
應用案例:某企業在年度績效面談后,對于薄弱項都會形成IDP(個人發展計劃),然后把一些重要的學習項目列入次年的PBC(個人業績承諾)中去,這樣培訓部門根據這些文件進行同類合并和匯總,結合崗位重要度和優先序,將其列入次年的培訓計劃。與此同時,為了驗證培訓對管理的改善,又將次年的績效結果作為培訓效果評估的主要依據。這樣的以終為始的策劃、循環往復的驗證,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員工能力是績效達成的重要支撐,任職資格體系(如圖四)是依據“冰山模型”理論構建的,冰山模型將人的素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冰山上的顯性部分,如知識、技能等,一部分是冰山下的隱性部分,如個性、動機、價值觀等,一般認為是冰山下的部分更為重要,因此,任職資格體系是促進員工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標準,一般以績效為先決條件,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態度、行為等部分。
培訓需求分析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現有崗位人員與任職資格要求相比,差距主要有哪些?二是后備梯隊人員要晉升到下一個階梯,需要進行哪些培訓和提升?通過這兩部分識別分析,分管理序列、技術序列、營銷序列等形成培訓計劃,然后結合定期的任職資格認證評審進行效果驗證。
應用案例:某企業針對管理序列確定的任職資格五大等級,即主管級、科長級、經理級、總監級、總裁級,每年選拔優秀的后備梯隊人員,組成不同的培訓班,根據任職資格標準設計相應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門課程都設有實踐項目練習環節,作為課程考核的維度之一,考核合格頒發單科合格證,作為參加上一級任職資格認證的必備條件,較好地激發高潛人才的學習熱情,也提升了企業干部的厚度和專業能力。
有人說“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企業面對的經營環境瞬息萬變,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技術、工具和方法也是日新月異,因此培訓需求分析也要隨時關注公司一些重大的變化,并分析是否需要用培訓手段進行介入和影響,主要三大變化需重點識別。
公司戰略的重大變化。譬如進入新的產業,華為原來主要是做運營商業務,后來擴展到了消費者業務,那么就需要設計出一系列與手機相關的課程培訓;或者開發新的產品,如傳統手機客戶主要需求是接打電話和發送信息,而智能手機客戶更關注社交和應用需求等。
相關要求的重大變化。 譬如客戶要求的重大變化,如作為餐飲企業,原來消費者更多的是注重菜量和價格,而現在更多的是注重質量和環境;或者法規的重大變化,如近幾年安全、環境等法規變化就比較大,培訓需求調查就要優先進行識別,使相關人員及時了解到與企業有關的變化。
組織及人員的重大變化。如新設或減少了一個部門,或人員變化,新干部上崗等等,這些都對培訓有較大的需求。
我們要及時識別分析上述變化,并結合公司實際需求及時做好相應培訓需求分析,以確保企業快速了解變化,積極擁抱變化,以實現“未雨綢繆”,贏得先機。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培訓需求分析只是培訓體系中小小一環,但卻絕不容輕視,直接關系培訓之成敗。作為培訓人,我們從五個層面進行分析,便可成竹在胸,有的放矢,從而支撐企業戰略實現,推動企業穩健發展。
作者單位 浙江萬豐奧威汽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