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貞
摘 要:新課改下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就是趣味課程。趣味應讓學生感到有趣,通過構建充滿趣味性的課堂,調動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能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念和獨立的數學思維。在基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構建更加妙趣橫生的課堂教學,在良好的師生互動中,使學生深化探究數學知識,由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學數學構建趣味性課堂的意義,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如何以趣教學,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趣味性;小學數學;意義;策略
一、 引言
學生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獲取相關的知識,而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宗旨。為此,老師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認知規律,通過構建小學數學趣味課堂,對課堂教學氛圍進行改變,營造快樂和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大幅提升教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基于此,文章詳細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趣味性教學方式。
二、 小學數學構建趣味性課堂的意義
(一)將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改變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主要是講述數學規律和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傳統課堂往往有著比較枯燥和單一的教學形式,對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通過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能使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并獲得更多有價值的學習內容。由此將傳統教學中的“一言堂”局面全面改變,能全面落實新課改的要求。
(二)對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興趣進行培養
小學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往往有著不同的學習興趣。而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課題,就是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教師通過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數學游戲和數學故事,能夠將數學課堂教學真正歸還給學生。在持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傳統的“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以此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投入感的有效提升。
三、 構建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途徑
(一)提高小學生動手能力,對學生創新思維進行培養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對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培養,這也是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的主要策略之一。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天性還是以愛玩、好動為主,注意力不能集中,影響學習效率。而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以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點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了課堂枯燥無味的問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將文字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用動手操作引領學生去探索、主動地學習,只有學生在自愿的情況下去學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任務,做成一件事情之后學生感受到的成就感,可以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會涉及許多空間知識,但是小學生的認知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而通過動手操作過程進行感知,可以對空間形態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接觸,讓他們形成空間形態的概念。
例如,在學習到“幾何體”的時候,筆者就事前讓學生們準備硬紙張、膠帶、雙面膠等材料,緊接著在課堂上,讓他們以小組合作方式制作長方體、正方體、三棱柱等。在制作過程中,學生用手觸摸去感受幾何體的形態特征,能夠對基本的幾何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這遠遠比傳統講授知識來得更加深刻。最后,筆者在學生動手操作結束后,對于課堂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對于幾何體的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理解更加深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機的結合學習、思維、表達等,能使趣味性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此,教師應通過引用法的運用,立足于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并啟發學生在此過程中,對于與數學有關的問題認真思考,通過有機的融合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使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更具形象化,并由此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出來。
(二)設置有趣情景,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作為一種最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情境教學重視小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學生為主題,將小學生對數學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出來,并且能夠開啟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設置情境的關鍵就在于激發學生參與,讓學生有積極參與的欲望。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應注重并且積極地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實踐帶來的快樂,對動手操作充滿興趣,這樣一來,既保證了質量的同時,又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教師應該用平等的身份去與他們交流和溝通,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積極和學生一同融入動手操作的情境中,讓學生更樂于并敢于動手實踐。
例如,在學習到“幾何圖形”的時候,筆者就在電腦中導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有關幾何圖形的事物,讓學生們觀看這些照片的時候,思考這些圖形的特征以及名稱,結束觀看之后,讓學生說出圖形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合理運用,從而啟發他們的思維,加深對幾何圖形的了解。最后,筆者讓學生拿出紙張,裁剪或者畫出自己想畫的,引導學生利用直尺、圓規,感受幾何圖形的角和邊,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幾何圖形,比如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長方形的鄰邊不相等,但對邊相等。通過,實踐操作情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充分掌握,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且還要對情境教學的形式不斷變換,這樣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中來。
(三)巧妙設疑,搭建數學學習的橋梁
教學是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的活動,主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而學生積極的思維往往是以疑開始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對懸念及時設置,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課本上有很多有趣的話題,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學生的交流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再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與所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有趣的問題設定,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通過有趣的問題引出話題是給學生搭建的數學學習的橋梁,讓學生能夠快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