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欽
對于熱愛登山的人來說,高山之巔永遠是無法遏制的向往。當有記者問世界最負盛名的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為什么要登山?”他的回答是:“Because it is there(因為山在那里)!”。目前,我國已步入發展素質教育、推動教育公平、落實核心素養的新階段,新課程改革正向縱深推進。自2020年新學年開始,全國各地逐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因此,如何準確理解新課標、精準解構新教材、改革探索新教法,成為橫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大山”,需要我們用力攀登。
教育理念全新化,課程目標人本化。新課標以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統領,指出地理學習旨在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的眼光認識和欣賞自然與人文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品位和精神體驗層次,為培養有見識、有胸懷、有責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礎。新課標注重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整合提升,提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四大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將核心素養培養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現地理必備品格塑造和關鍵能力提升的學科價值,把培養有正確人地觀念、具備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人作為最終目標,是“三維目標”的升華。
課程內容差異化,學習評價科學化。圍繞地理核心素養,新課標在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選擇上變化幅度較大。在設計思路上,必修內容“寬而淺”,不追求地理學科特定的系統性,在原有內容基礎上增加土壤植被、自然災害、地域文化、國家戰略、海洋權益等內容,但普遍降低了要求;選擇性必修內容則注重與必修內容的銜接,相對增強系統性,要求明顯提高。選修課程內容是為高考選擇地理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要求更高,專業性更強。同時,新課標細化了學習評價體系,確立了學業質量標準,把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因材施教,更加關注育人目標的有效落實。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也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及高考命題提供了科學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核心素養。新課程實施首先需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為首要任務。目前出版的各版本新教材貫徹新課標,從社會發展需要,努力實現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突出時代性和實用性,特別是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為此,教學中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人地觀素養;結合地理教學案例,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素養;積極開展地理實踐及課外活動,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
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學法指導。各版本新教材在編寫結構上基本都采取了課文系列和探究系列并行的“雙軌模式”,尤其是突出問題、探究導入,增加“活動”“思考”“實踐”專欄,提高了“問題研究”“案例研究”“課題研究”的比例,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的整合,增強了學法指導功能。為此,教學中應以問題為導引,以問題整合內容,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升思維、提高能力,努力變教材為“學材”,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改進評價方式,提升學業質量。新教材在內容選擇上力求簡化知識、保障重點、突出應用,并積極貫徹新課標研制的學業質量標準,推進評價方式變革,這些舉措有助于解決教學中超越內容要求和拔高程度要求的突出問題,避免教師從孤立的、過細的學科知識點講授學科內容。為此,在新課程教學評價中,建議在原來的“三維目標”基礎上,圍繞地理核心素養展開,通過不同復雜程度的真實生活情境,采用學業質量的四級水平,科學評價學生在運用地理概念、思維方法和價值觀念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地理核心素養。
新課標以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為要旨,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也符合國際地理教育的改革趨勢。一線教師應提高認識,認真鉆研,深刻領會,在攀登新課程這座“大山”途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由于責任使然,更因為山在那里,相信經過廣大教師的執著追求,一定會迎來地理教育發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