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改革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通過對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原則、路徑進行理論探討,并以“物質的分類”教學為例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實踐研究,以期為新環境下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提供理論創新和經驗參考。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物質的分類;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1-0069-02
化學學科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化學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將重心轉向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自主建構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重心放在教學工作上,對于教學理論的關注度不足,缺乏將有效的教學理論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途徑。此外,學生也存在學習效率低下、興趣不足等問題。因此,探索一種新的化學教學模式極為必要。而支架式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充分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在適度范圍內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潛力,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
一、支架式教學理論
(一)概念內涵
“支架式教學”最早由教育家維果斯基提出,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重要體現。支架式教學設計是指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以便于學生理解新知識,幫助學生完成對知識認知的建構[3]。“支架”是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容的必要輔助,因此教師需要分解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相比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凸顯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綜合應用各種情境、素材等支撐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此幫助學生實現有效掌握新知識內容的學習預期。
聚焦于化學學科教學,支架式教學是指基于支架式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指導思想,構建穩定的教學實施辦法和教學程序,以此實現化學學科教學目標。在開展化學支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緊密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現狀、能力、水平以及個體差異,有效創設問題情境支架、實驗操作支架、輔助工具支架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探索化學的積極性,創建和諧、高效的化學課堂。
(二)構建原則
1.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支架式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幫助學生提高為核心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脫離學生空談設計,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的知識內容以及方法技能。此外,支架的構建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保證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狀態、思維能力相適配,在設計教學問題、探究活動等內容時要遵循學生的客觀認知規律,在保證學生接收效果的基礎上適當提升學生的思維張力,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2. 以問題為中心
學習過程本質上是認知改變與提升的過程,學習起始于對事物或現象產生疑問。因此,支架式教學設計需要貫徹落實問題導學,將待探究的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支架問題,再將其細化成一系列子問題,以此激發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研討、交流總結解決問題,在沿著問題支架不斷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3. 依托情境創設
化學與實際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因此化學教學需要充分依托具體的問題情境,尤其是學生熟悉的情境,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鞏固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例如,可以借助霧霾現象幫助學生明確物質分類體系,通過前后知識聯動,綜合應用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硝酸、硫酸以及高中階段學到的物質的量、分散系等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深入、準確地認識“霧霾”。最后可以將化學污染的治理作為總結,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綠色的生活觀念,也有利于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知識原理以及技術對于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形成正確的化學學習觀念。
二、支架式教學設計——以“物質的分類”為例
“物質的分類”銜接了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具有重要的過渡作用。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教材中,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膠體、離子反應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是后續元素化合物等內容學習的基礎,也是整個高中階段化學學習的重點內容。下面,本文以“物質的分類”第二課時為例開展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部分主要涉及分散系及其分類,教材中還包括膠體的制備及其性質探究等內容,如丁達爾效應、布朗運動等。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教材內容的適度補充與延伸,既要彌補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又要避免過度補充,給學生造成額外的學習負擔。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分散系及其分類之前,學生已經具備初步的分類思想,學過純凈物的分類方法。關于膠體,學生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認知,但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不少的膠體物質。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膠體,將其作為教學切入點,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既有認知,加深學生對膠體的理解,拓寬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物質的視角。
(三)教學過程設計
1. 情境創設
教師準備三個燒杯(分別裝有等量的蒸餾水),還有玻璃棒、硫酸銅晶體、牛奶、泥沙等器具、物質。在講授知識點之前,教師先進行實驗演示。
【實驗支架1】將硫酸銅晶體、牛奶、泥沙分別倒入三個燒杯中,并用玻璃棒攪拌均勻。
【問題支架1】三個燒杯中分別形成了什么物質?
通過實驗支架,使學生產生探究欲望,教師就此引出教學內容。對于思考積極、回答準確的學生,教師要進行表揚,以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給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師進行適當總結,進一步構建問題支架。
【問題支架2】能否將這三種混合物劃分為一個統一的類別?如果可以,該如何命名?
2. 支架搭建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溶液的定義與特征,通過類比的方法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即溶液類比分散系,溶質類比分散質,溶劑類比分散劑,并通過上述實驗形成的三種混合物來為分散質、分散劑進行概念界定。
【建議支架】可以從分散質、分散劑的物質狀態角度對分散系進行分類。
【問題支架3】分散系的分類標準不是唯一的,那么還有哪些方法?是否可以從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層面進行分類?
通過問題支架,使學生產生新舊知識以及教學內容與自我認知之間的沖突,在深入思考之后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構建了新的科學概念;問題支架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思路,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問題,最終完成問題的分析。
3. 自主探究
【實驗支架2】通過實驗自行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探究丁達爾效應。
通過構建實驗支架,讓學生自行制備氫氧化鐵膠體,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將化學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探究氛圍,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4. 合作交流
【工具支架】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學生通過科普動畫等資源詳細了解膠體的電泳、聚沉現象。
【問題支架4】膠體為什么會具備介穩性?
【問題支架5】膠體的電泳現象說明什么?
【問題支架6】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使膠體聚沉?
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工具支架,便于學生直觀看到微觀的現象,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5. 效果評價
【圖表支架】教師通過表格形式總結課程所學,可采用表格補充的形式與學生共同完成總結內容。在此基礎上適當進行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圖表支架能夠清晰地呈現知識,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架構,強化總結效果。適當的隨堂練習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在構建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需要明確各自的定位,將學習的主體責任由教師逐漸轉向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此外,教師還需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創設多樣化的支架,保證支架構建的合理性,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認知水平,緊扣學習目標,動態靈活,充分重視學生的體驗感,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關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還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個體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支架的構建需要充分考慮全體學生的適宜發展層級,因此需要進一步量化分析支架式教學模式對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影響程度,深入討論在相同的教學內容中設計并使用不同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怎樣的影響。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朝智.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J].新課程(下旬),2019(12):152.
[2]? 曹振鵬.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J].高中數理化,2019(16):74.
[3]? 郁玲.核心素養視角下“支架式”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9(23):68-69.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