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 要:分析了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與品質形成的影響,為提高玉米作物產量及改善其品質,提出應科學合理地控制種植密度、選擇適宜的品種、提升種植水平等策略,希望能和同行分享實踐方法與經驗,使我國玉米高產高質,整體提升種植戶經濟收入。
關鍵詞:玉米;種植密度;產量;品質;影響;提升策略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4-0137-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3? ? ? ?文獻標志碼: B
玉米自身的遺傳特性、栽培管理方法及種植區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著玉米的產量與品質,其中在栽植管理實踐中,種植密度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之一,預示著可以通過合理密植去調控作物產量,實現高產目標。
當前在現實生產活動中,種植戶過度追求個體利益,一味地通過增加種植密集區提升產量,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僅沒有提升作物總產量,還降低了其品質。故而,應結合玉米品種特性與土壤肥力狀況,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同步提升其總產量與品質。
1? ?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1.1? ?產量
玉米種植密度較小時,對單株生長有一定益處,但整體產量相對較差。這主要是因為種植密度偏小時,各株玉米光照的充足性得到一定保障,光合作用被強化,對其莖稈生長過程有一定促進作用,提高了運輸營養成分的能力,此時單株玉米會吸收更多營養,產量相應增加[1],見圖1。
種植密度較小時,單位面積中整體獲得的玉米穗數降低,故而作物整體產量下降。而伴隨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葉面積相應增多,此時單位面積內種植的玉米整體光合作用提高,也有益于提高產量。但穗粒數增加過程和整體產量變化相伴隨,這也預示著整體產量增加時,穗粒重量會降低,這主要是由于單位面積中不同玉米植株間存在著競爭關系。個體生產質量和整體產量之間存在著不均衡關系,故而在一定范疇中,玉米整體產量和其種植密度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但是當種植密度達到某一值時,會造成產量逐漸下跌,見圖2。
1.2? ?品質
當下人們對食用品營養物質含量有較高的重視度,玉米是我國傳統的農產品之一,其內含蛋白質、纖維素等諸多營養物質。種植密度是影響玉米作物生長、營養物質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2]。通常情況下,種植密度越小,玉米果實的營養成分含量越高;而種植密度偏大時,玉米營養含量較低。有研究已證實,種植密度直接影響著玉米籽粒蛋白質含量,在灌漿中期兩者存在反比例關系,而在籽粒成熟及其他時段兩者相關性不是特別顯著。
對于作物的脂肪含量而言,灌漿中后期伴隨種植密集的增加含量有提升趨勢,在成熟階段兩者則表現出先高后低的線性關系,這就表明種植密集的生產地對玉米果實脂肪含量形成的影響較大。種植密度越大的農田,生產出的玉米淀粉含量越低,整體表現出先低后高的線性關系。
2? ?提升玉米產量與品質的策略
2.1? ?不同玉米品種對種植密度提出的要求有差異
當玉米品種類型不同時,其生產出的玉米葉片數、單株生產高度有一定差異。而對于綠色植被而言,葉片數與單株高度是其產生光合作用的主要來源,固然會影響其產量與質量。故而,在玉米種植實踐中,需要結合其品種類別、生產出的莖稈高度、葉片繁茂程度設定適宜的種植密度。對于平展型中晚熟玉米而言,其穗位以上各葉片和主干夾角平均>45°,留苗以3 000~3 500株/667 m2為宜,適時采用春播能較好地利用光熱資源,提高自身的有效積累,增加產量。
2.2? ?參照氣候條件差異
影響玉米生長態勢的因素不僅有其自身的品種類型、吸收光合作用的能力,還有其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等。通常情況下,在降水量偏大的區域,建議適當減小玉米的種植密度,相反若降水量偏小時,則需要適度增加種植密度。
2.3? ?參照土壤的差異性
在設定玉米種植密度時,需參照本地土壤狀況,主要是因為玉米生產的土壤環境是其吸收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若農田土樣質量較優良,其內所含有的肥力相對較高時,可考慮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反之應適當減小種植密度。故而,農戶應善于分析種植地土壤成分,進而更科學地調整玉米作物的種植密度,見圖3。
2.4? ?結合品種產量水平合理設定密度
對于產量為400~500 kg/667 m2的中產田而言,平展葉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適宜密度建議控制在3 000~4 000株/667 m2。對于500~600 kg/667 m2中產田,平展葉型、緊湊豎葉中穗型雜交種適宜密度以3 700~4 000株/667 m2、4 500株/667 m2左右為宜。而對于總產量要求>650 kg/667 m2的產田,建議其內種植緊湊中、大穗型玉米,適宜種植密度分別為5 000~5 500株/667 m2、4 500~5 000株/667 m2[3]。
2.5? ?科學選擇品種特征
縱觀時下國內玉米作物種植狀況,不難發現不同品種類型對種植密度提出的要求可謂是千差萬別。就緊湊型雜交玉米而言,通過適度增加種植密度,通常能較好地維持整體產量的相對穩定性。對于平展型的玉米,當其生長至中晚期時,因植株較高大,葉片相對較寬,建議將玉米種植密度控制在3 000~3 500株/667 m2區間內,借此方式使植株對光能利用的效果得到更大保障。
針對那些早熟型的玉米品種,其生長階段整個植株的葉片較為緊湊,可以適度增加種植密度,將其調控在4 000~5 000株/667 m2,通過增加種植密度的形式,提高單位面積內作物總產量。對于中間型的玉米品種,其葉片生長狀況處于緊湊型與平展型兩者之間,因而可將其種植密度調控在3 500~4 000株/667 m2,進而提升玉米的總產量。
2.6? ?提升種植水平
由于條件限制,以往農民在種植玉米過程中普遍采用傳統的種植方法,農業新技術利用較少,遇到玉米產量偏低的情況時,不能深度剖析其形成原因,主觀上沒有確立學習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意識,這樣不利于玉米產量的全面提升。
鑒于以上情況,相關部門應通過宣傳培訓、創建示范田等形式,引導廣大農戶明確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與品質形成的影響,定期組織他們學習玉米種植新技術,采用高新技術分析玉米種植全過程的狀態,以實踐的方式教育和引導農民利用新技術[4]。
3? ?結束語
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飼料生產、食品制造及工業提取等諸多方面均有應用。我國為世界上的玉米種植大國,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與水稻。為確保玉米產量及營養含量達標,廣大農戶應結合玉米品種、種植地土壤條件等差異,科學合理地設定種植密度,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參考文獻:
[ 1 ] 賈夢楊,姚澤英,李長青,等.種植密度對青貯玉米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飼料研究,2020,43(10):105-108.
[ 2 ] 安靜.玉米免耕播種技術推廣應用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0):163-164.
[ 3 ] 張亮亮,張朝,曹娟,等.GEE環境下的玉米低溫冷害損失快速評估[J].遙感學報,2020,24(10):1206-1220.
[ 4 ] 梁玉紅,鄭博,劉齊光,等.灌溉對青貯玉米營養價值和發酵品質的影響[J].中國飼料,2020,14(20):20-24.
(編輯:武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