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

【摘? ?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初中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語文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在進行課堂改革時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主動、全體、全面為目標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改革。將主題式閱讀教學作為有效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和文學素養(yǎng)的方式,將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11-0106-02
Application of Thematic Reading Teaching Model in Junior Chinese
(Koutouba Primary School, Wen County, Gansu Province, We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LUO Gang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is the main fro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hen carrying out classroom reforms, with the goal of initiative, overall, and comprehensive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subject-based reading teaching is us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level and literary literac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Subject-based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al inquiry
一、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
(一)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內(nèi)涵
語文本是一門開放性非常強的學科,因為教學的開放性(諸如閱讀和作文題目都沒有嚴格的答案規(guī)定),更考驗學生對語文的參透力。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的特點就是“理解+開放”,以學生課本為出發(fā)點,在理解或者掌握課本內(nèi)容同時進行拓展學習,既是學生課本學習內(nèi)容的升華,也是引導初中生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探索更深層次的文學內(nèi)涵的必然手段,是對初中語文學習水平的一種提升。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主題式閱讀的重要性
針對當前初中語文教師將課堂局限于書本知識,并不重視主題式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我認為進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為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題式閱讀活動,不僅僅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其在培養(yǎng)興趣和促進學習兩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需要教師重視起來。進行主題式閱讀教學能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閱讀材料不再局限于課本,豐富的課外學習資源,總有一本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多看課外書也有拓寬學生的視野的作用,尤其是很多自然科學類書籍頗受孩子們的喜歡,講起科學道理頭頭是道,令人欣喜不已。此外,還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與應用
(一)閱讀題材多樣,循序漸進地降低理解難度
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層次和學習水平具體分析,初一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水平較為薄弱,因此在進行學習時應尋找思想內(nèi)容較為淺顯易懂的文章進行主題閱讀教學。初二或初三在閱讀題材上可以更加豐富多樣,并且逐漸引導學生掌握作者從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倘若在主題式閱讀開展的時候,選擇一些學生讀不懂、生僻字太多的文章讓其學習,顯然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甚至會令其產(chǎn)生逆反情緒,更不喜歡閱讀了。以初中語文推薦的課外閱讀內(nèi)容為例,初一可以讓他們閱讀《一千零一夜》這類讀物,從初二、初三開始可以加入名著和神話故事的閱讀教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以適應該年齡段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為最佳,開始有深度、篇幅較長的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層次。
(二)貼近學生生活,主題式教學具有連貫性
主題式閱讀教學應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合理選擇閱讀讀物。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文后,讓學生課下搜集杜甫的其他詩詞,開展以“杜甫古詩欣賞”為主題的閱讀教學,讓學生閱讀杜甫的名篇名作,使學生對杜甫的作品有寬泛的閱讀。教學的連續(xù)性不僅局限在以教材內(nèi)容為中心的拓展閱讀,也可以以年級為跨度進行主題式閱讀教學。例如,九年級學習《孔乙己》一文,那么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開展以“名人名事”為主題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對魯迅的生平有大體的認知,這樣在學習魯迅的文章時,學生對魯迅的名人事跡有印象,在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下學習,更能提升語文閱讀的成效。
(三)多問問題,培養(yǎng)學生嚴謹思考和批判思維
初中語文教師更應當把課堂放手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發(fā)揮的空間,多問“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應該這樣做”這樣決絕的答案。讓學生在研究中自己沉淀知識,凝練思想,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設置每一次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時候都要以學生有所收獲為目的,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在開展活動前先給學生定下一個大的思考題,可以是文章讀后感。閱讀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以初中語文“課外古詩詞學習”主題式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通讀課文《春望》《夏日絕句》《州橋》《滿江紅》,給學生提出一個大問題:這四篇古詩詞有什么通性,你從中學到了什么?并且針對每一篇文章定下一個小問題:從這篇古詩詞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或啟發(fā)?通過問問題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能在閱讀中動腦、有感悟、有升華,讓主題式閱讀教學的作用最大化。
(四)以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研究意識和自學意識
素質教學的根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未來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兩項技能,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也要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將課堂放手給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例如,教學《背影》一課時,教師可進行 “父愛”主題式閱讀教學,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描述自己和父親的生活故事,讓學生在實踐中升華情感,培養(yǎng)自己尊重父親、熱愛父親、感恩父愛的情感態(tài)度,此活動的意義就是讓學生在討論和合作中加深對父愛的感受和認識,從而達到這一章節(jié)主題式閱讀教學所要起到的育人目的。建立起小組合作的評價機制,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三方面綜合考量此次的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是否達到應有的效果,其評價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學生學習后的收獲、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在小組中的表現(xiàn)積極性。
(五) 指導詳盡,關注學生個體化差異
教師應當制訂嚴明的教學計劃,保證教學進度開展有序、指導有效,應當建立主題式閱讀教學的整體規(guī)劃、教學周計劃、課堂計劃,明確通過學習要掌握什么知識,并且根據(jù)主題式閱讀教學制定開放性拓展問題。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詳盡的指導是教師的本分,并且關心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關注學生的點滴閃光點,因人制宜地制訂閱讀計劃。對部分閱讀積極性較高的同學,適當加強課外閱讀比例,但是對那些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要多鼓勵他們、給予正確的指導。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點滴的進步,即使是在作文中,能把以前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積累的名言警句用上了,這就是學生自身的進步,教師也應當多表揚、多鼓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愛上閱讀、愛上學語文。
三、結語
總之,在主題式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課程安排,開展與教學內(nèi)容相契合的閱讀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多讀書,用豐富的閱讀量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讀好書,引導學生在優(yōu)秀的語文讀物的閱讀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愛上閱讀,進而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昌平.初中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0(23).
[2]杜曉麗,徐偉.初中語文主題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探略[J].高考,2018(30).
[3]劉曉菲.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淺析[J].學周刊,2016(05).
[4]田欲曉.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語文,2005(03).
[5]李勇.主題式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6(08).
[6]肖光偉.初中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使用[J].讀書文摘(中),2018(08).
[7]段春燕.初中語文主題單元閱讀模式的開展[J].讀與寫(上,下旬),2020(06).
[8]薛飛燕.淺析中學語文主題學習群文閱讀教學模式[J].新課程(教師版),2018(10).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