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迪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四川童謠則是根據四川當地的風土人情所創作出來的、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趣的一些段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優秀傳統文化慢慢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一、學習四川童謠的必要性
筆者曾在某小學的六年級的4個班中做過關于“四川童謠”了解程度的調查:在調查的196名學生中,95%以上的孩子都不記得曾讀過的童謠,4%的孩子表示沒有讀過童謠,只有1%的孩子回答曾讀過童謠,而且能表演出來。對于生活在四川地區的孩子們來說,四川童謠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瑰寶。著名的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也曾倡導“應從學生最熟悉的語言入手,進行母語化教學,這樣學生會更感興趣,學得更好一些。”《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四章“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中提到,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資源課程。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6年組織編寫了四川省地方音樂課程資源《川腔蜀韻》,上面就有整理好的16首四川童謠。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傳承與推廣四川童謠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二、四川童謠在高段教學中的策略
(一)教學策略的定義
教學策略,廣義上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而狹義則專指教的策略,屬于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
(二)新體系音樂教學中的八大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基于此,姚麗雅在著書《核心素養下的音樂“新常態”課堂》曾提到:“新常態音樂課的八大策略:一,創設情境;二,重視體驗;三,加強合作;四,注重實踐;五,意義構建;六,經驗積累;七,關注綜合;八,鼓勵創造。”
在八大教學策略中,創設情境、重視體驗、經驗的積累在中低段已著重培養,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五、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音樂技能和基礎知識,可以以四川童謠為突破口,著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實踐、意義構建、綜合與創造能力。
(三)小學高段音樂教學的策略研究
1.學習四川童謠,訓練多聲部,培養合作能力
四川童謠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進行多聲部的練習。奧爾夫教學法一直倡導進行的多聲部音樂能力應該是小學音樂教學中著重開發的一個部分,小學階段應該是青少年敏感時期的最佳階段。童謠誦讀相對歌曲而言,更易上口。對于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唱兩個聲部比較困難,更不要提三聲部、四聲部了。可是,用四川童謠進行多聲部的訓練,就可以大大降低難度。如在誦讀《鸚鵡鸚鵡哪里來》時,全班可以分為三個組或四個組,進行多聲部練習。一組先讀“鸚鵡鸚鵡哪里來”第一句,第二組等第一組第一句讀完再開始,第三組等第二組第一句讀完再開始,第四組等第三組的第一句讀完再開始讀,中間可以按指揮要求任意循環,這樣一個四聲部就形成了,余音繞梁。如果學生有實力,可以分成五個、六個、七個、八個等聲部,訓練學生彼此傾聽與聲部的協調能力。學生習慣了幾個聲部的協調,也可以提高歌曲的合唱能力,學生的合作能力,多聲部的協調感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2.學習童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李莉老師在上《推磨搖磨》這課時,在帶領學生們誦童謠、演童謠后,又用湯老師編寫的《推磨搖磨》曲譜,帶領孩子們唱童謠,并采用齊唱———卡農———合唱(二聲部)歌唱方式,將歌曲的三部分學會,并進行綜合的表演。
郝老師在上四川童謠《求雨歌》時,將打擊樂三個聲部引入課堂為歌曲伴奏,并運用rap為童謠伴奏,豐富了學生的體驗,讓課堂有了無限可能。無旋律的誦讀,給我們帶來了千變萬化的體驗,豐富了我們的教學實踐。
在這一節節豐富多彩的四川童謠學習課中,學生誦童謠、唱童謠、演童謠的活動中,音樂的節奏感,韻律感,及表演、合作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
3.學習四川童謠,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學習誦讀了《對歌》這首童謠后,我們利用課本中提供的節奏型“XX XX |XX X |XXXX XX| X- |”,請學生用民族調式中“1、2、3、5、6”這五個音為旋律譜曲,學生們很喜歡這些編創活動,自己填上旋律,用豎笛吹奏出來,熟悉后填上歌詞演唱,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自信心、編創能力在一次次嘗試中得到了提升,音樂素養也全面得以提高。
在學完四川童謠《青羊宮》后,孩子們又根據自身了解的實際情況又編創了《武侯祠》《寬窄巷子》《杜甫草堂》等,如一學生在《武侯祠》中寫到:“武侯祠,柏森森。諸葛美名到處揚。三顧茅廬斬馬稷,治國齊天立功勞,舉世人民齊稱頌。”模仿《青羊宮》童謠既有的句式和韻律,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創造出了大家喜聞樂見的新童謠,繼承和創新了四川童謠。
四川童謠在小學高段音樂教學中的策略還有很多方面,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嘗試,我會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深入研究,將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瑰寶不斷地傳承下去,讓它們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本文系成都市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四川傳統音樂進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以成都地區為例》(課題編號:CY2020ZM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