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今年有機會參加了南通市班會課優課評比,從現場筆試活動方案設計到現場上課,最大的感悟就是班主任要不斷地補充新知識,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做一個智慧的班主任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能接受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時換一個角度處理問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這次班會課比賽的主題是弘揚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現場進行活動方案設計時,我想到了我不久前剛處理的一件事情。有一天,我偶然發現學生的歷史書被摳了個洞,與完整的書一對應,發現少了一張科學家的照片。結果一查,還不止一個學生有這種情況。再找找照片到了何處,發現貼在他們的胸卡上。說實話,我當時是有點氣憤的,破壞了書,不尊重科學家,不認真佩戴胸卡,這是我一開始對這些學生的評價和判斷。他們這么做的根源是什么?就這件事情可不可以再拓展開來,在班會課上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于是,利用這一契機,我把他們寫進了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設計結束回校后,我找來了當時的幾個孩子,詢問他們的根源是什么。我把幾個孩子的說明理了一下,基本上有三種情況:
1.“崇拜”。最近,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這位科學家發現的自然規律,通過深入的學習,我對這些科學知識越來越感興趣,我覺得這位科學家實在是太了不起了,我開始崇拜他。之前,我崇拜的大都是影視娛樂明星,雖然他們也很優秀,但與這些科學家比起來,我感覺還是這些科學家對社會的貢獻讓我驚嘆。我崇拜他們,所以就把他們的圖片放在我的胸卡袋里了。
2.“激勵”。之前,我總有一個疑問: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通過學習,我接觸到了這么多的科學家,這么多先進的思想和理論。也正是這些思想和理論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把他們的圖片剪下來放在我的胸卡袋里,是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要向他們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將來也在科學技術領域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
3.“氛圍”。老師,我這么做純屬跟風!把科學家的頭像剪下來放到胸卡里已經成了我們班的一種時尚和潮流。大家在課間總是把那些圖片拿出來比較,看誰的胸卡里的科學家貢獻大、名氣響。本來,我的胸卡里放的是周杰倫的照片,但我看到班上的其他同學都這么放,我就不好意思再放影視娛樂明星的圖片了。
那么,我如何正確引導就成了接下來的任務了。首先,我采用了模擬校園采訪的形式,在兩個學生胸卡中放入打印好的科學家照片,讓班長采訪他們這么做的原因,并將這一現象以DV的形式拍下來,展示給學生。然后,在班級以辯論的形式開展討論和思考,辯題為“科學家精神在中學校園里應該高調宣揚還是更應該低調踐行”。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能正確地認知在中學校園里,我們既要大力弘揚新時代所倡導的科學家精神,又要從現在做起,積極踐行科學家精神。
二、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做一個機智的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級的教育者,要善于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處理各種意料之外的問題,捕捉教育過程中的細節。
在這次班會課評比進入現場上課時,其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上臺講科學家故事,并在黑板上寫出由這個故事提煉的“科學家精神”。當有一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書“科學家精神”時,她的一筆一畫都很慢,很堅定。我當時只停留在她的內容上,并沒有留意她寫字的神態和動作。課后想想,我失去了一次課堂點撥的契機。這些行為正凝聚著對科學家的敬仰,她把自己的情感熔鑄在所領悟的科學家精神中,如果我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做出點評、強化,那么,這就會是課堂的一個亮點。李屹主任說:“班會課沒有應該的樣子,只有學生的樣子?!鄙险n前我們備課會備情境的創設、備問題的設計、備引導性的語言。但是備學生的問題是最難也是最靈活的。雖然老師憑教學經驗有預測,但是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除了老師做充分的準備,更需要教師真正地捕捉,及時地反饋,智慧地解決,這們才能機智、沉著地應對。
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做一個博學的班主任
現場筆試活動方案設計中,從“科學家精神”的審題、標題的選取、活動設計與主題的關聯度、環節之間的過渡性、板塊之間的邏輯層次性等都需要班主任有較硬的基本功和博學的知識功底,當兩個半小時匆匆過去,除了奮筆疾書后手心的汗,最大的感悟就是自己一定要多讀書?,F場上課前備課時,從課堂的引入、科學家典型人物的選取、對選取人物和事例的深入了解、科學家精神———科學家身上展現出的多種精神品質的綜合的解讀,針對高一學生的認知對素材的挖掘,環節之間、板塊之間的過渡語言等又是一次對班主任自身知識的考驗。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滿腦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怎么用更精粹的詞句來概括。到了現場上課比賽時,關注與學生的互動性,注意學生現場的生成,要隨生而動,思路上要拾級而上,這更是一次挑戰。比賽結束后,我最多的想法就是在今后的班主任生涯中,一定要做一個有文化、博學的班主任。
教育的目的并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感喚醒,讓學生過一種“康健的生活”,這也正是陶行知先生所希望和提倡的。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新的課程理念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班會課是提高班主任素養的有效途徑。經過這次班會課,我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一次智慧的滋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專項課題《康健生活思想在普通中學的實踐創新研究》(課題編號TY-c/2016/1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