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祥偉 孔令富 榮華 張娟 胡惠永 王曉雯 畢保良

摘要 為了改革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體系,對接“新農科”改革發展要求,在剖析當前實驗課程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方面對教學體系進行了重構。首先設置了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地位與目標,以此為基礎設計了基礎性實驗、技能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自行設計型實驗,構建了從基礎到創新、逐級提高的多層次、模塊化實驗教學模式,并依據教學目標,設計了講解、示范、引導等實驗教學方法,使實驗教學由“灌輸式”轉變為“自主式”。該研究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契合了當前淡水養殖產業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 淡水養殖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 S-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7-0278-02
Abstract In order to reform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course and conform to the reform dema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was re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target, content, and metho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of teaching course. Firstly, the teaching targets and status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experimental course were set up, and the fundamental experiment, technical experimen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and selfdesigning experiment were designed on this basis. The multilevel and modular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that ran from the fundament to innovation was 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explanation,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hu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indoctrination to the independent guide. The study promoted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m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the present aqua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 Freshwater aquaculture;Experiment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system
作者簡介 武祥偉(1984—),男,山東菏澤人,講師,博士,從事云南土著魚類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
實驗教學體系由實驗教學各要素有機構成,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生素質培養為根本宗旨[1]。實驗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已成為高等教育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高校非常重視實驗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和效果良好的實驗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2]。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實驗內容由附屬于理論教學轉變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的觀點,并自90年代初開始引進國外高校的成功做法,進行不同程度的實驗教學改革,如創立“多層次、模塊化”的教改方案和“三段式”實驗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3];進入21世紀,我國更加強調把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實驗教學體系結合起來,開展“新農科”教育教學改革[4-5]。因此,必須構建與創新能力培養相適應的實驗教學新體系,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淡水養殖學是一門研究水產經濟動物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殖、育苗、養成、疾病控制、資源增殖等理論與基本技能的課程,具有較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6]。隨著水產養殖生產實踐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產實踐中出現許多新要求,如生態養殖、大水面漁業、水生態環境保護等[7-8],需要采用創造性方法解決,迫切需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創新思維能力。當前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主要側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驗證和認知,缺乏實踐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環節[9-10]。筆者在剖析當前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現狀的基礎上,從實驗教學的地位入手,構建了從基礎到創新、逐級提高的多層次、模塊化實驗教學模式,并創新實驗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契合當前淡水養殖產業的發展需求。
1 目前淡水養殖學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訓練不夠系統
淡水養殖學課程實驗教學屬于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附屬于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的設置以理論課程的要求為依據,導致實驗教學地位和培養目標不明確。此外,受實驗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無法進行長時間的綜合性、設計性或技能提升性實驗,不利于學生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不符合當代人才培養目標,也不符合“新農科”建設的要求[11]。
1.2 學生獨立思考、探索與創新能力欠缺
目前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主要為認知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性、探索性和設計性實驗較少,學生只依照實驗指導進行實驗操作,實驗中遇到新情況時常會不知所措。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僅起到加深理解理論知識的作用,不利于學生探索能力、創新精神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因而,學生在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省、校或企業設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基金”等項目時沒有方向,在進行畢業論文實驗研究時動手操作能力、主動性和獨立性研究能力較差。
1.3 實驗教學方法滯后
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仍以灌輸方式為主,即教師做好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課堂上講解實驗操作要點,學生“按圖索驥”“按方配藥”。被動的實驗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發散性思維、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多以傳統認知性實驗為主,缺乏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實驗,致使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部分學生表現出“高分低能”現象。
2 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2.1 構建思路
明確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地位和教學目標,突出該課程與生產實踐結合緊密的特點,構建從基礎到創新、從接受知識到培養綜合能力,循序漸進、逐級提高的淡水養殖學課程實驗教學新層次,讓學生接受足夠的、結構合理的基礎實驗和適應生產實踐需求的應用教育,積累創新所需的能力。
2.2 實驗教學內容
淡水養殖學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淡水養殖學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具有組織和指導淡水養殖生產,總結生產經驗,推廣先進技術和開展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多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淡水養殖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該研究設置“2+1+1”實驗教學模式中,“2”即基礎性實驗+技能性實驗,作為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主體,目的是使學生接受結構合理的基礎教育和必要的適應生產實踐需求的應用教育,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因此,實驗內容包括與淡水養殖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常見魚類和蝦蟹類種類鑒別、魚類食性識別、魚類繁殖力評估等,使學生掌握常見淡水養殖魚類及蝦蟹類外部形態特征、生長與食性、繁殖等基礎生物學內容;進一步設置魚類血液采集方法、魚類腦垂體的采集與保存等實驗內容,使學生掌握魚類尾部靜脈與心臟處取血的方法以及魚類腦垂體制取與保存方法,為進行魚類人工催產、受精及孵化奠定基礎。“1”為綜合性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拓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之成為連接理論知識和實驗教學的橋梁;魚類與蝦蟹類病害是淡水養殖研究的重要方面,病害的鑒別及防治技術需要生物學、生理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設置患病魚類與蝦蟹類的行為、病理變化、致病因子的研究實驗,解決實際問題。“1”為自行設計型實驗,作為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升華;實驗前,為學生提供實驗任務、實驗條件和必要的實驗步驟,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按照方案進行實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性意識,此環節的主題為不同類型的魚類養殖池塘設計,魚類、蝦蟹類等養殖池塘的結構及附屬設施不同,養殖環境也會影響養殖池塘的設計;該環節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創新能力,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設計不同類型的養殖池塘(表1)。
2.3 實驗教學方法
對于基礎性實驗+技能性實驗,探索“講解→觀看→比較+示范→實驗→總結”的教學方法。“講解”即利用多媒體講解實驗原理、方法和技術要點;“觀看”即利用視頻演示實驗的標準操作;“示范+比較”即教師現場示范不同的實驗操作,并比較其優缺點;“實驗”即學生依據上述步驟獨立實驗;“總結”即總結實驗心得。對綜合性實驗及自行設計型實驗,實行開放實驗內容與實驗時間,建立教師指導下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教師只講解相關實驗儀器的操作,具體的實驗步驟、實驗流程及實驗數據處理均由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根據實驗室提供的儀器設備和實驗目標設計出最佳實驗方案。實驗時間的開放:實驗課程教學不局限于規定時間內進行,學生根據個人時間安排和知識儲備情況,與教師預約,到實驗室完成實驗。實驗內容的開放:一是從教學目標出發,并緊密結合生產實踐需要,依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不同的綜合性實驗;二是列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與圖書館資源,查閱淡水養殖的最新研究進展,獨立設計研究型實驗,探索問題發生原因或解決方案,經任課教師批準后進行實驗研究。
3 實驗教學模式的特色
3.1 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實現了互動
建立學習、實踐、創新相互促進的實驗教學體系,將基本技能與素質的培養滲透到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每個環節,改變了傳統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12],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基本技能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等環節的融合。
3.2 明確淡水養殖學實驗教學的地位和教學目標
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是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常見魚類與蝦蟹類的生物學以及人工繁殖、育苗、養成過程中所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使學生能根據各類水域的特點,靈活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保護環境和合理開發水產資源的基礎上,提高各類養殖水域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
3.3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對自己的思路進行評判,讓學生通過實驗對生產實踐過程有真實的體會,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淡水養殖學課程實驗,而且學會運用淡水養殖的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設計出合適的實驗方案,創造出更好的養殖技術與方法。該研究構建的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體系強調對學生自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使實驗教學由“灌輸式”轉變為“引導自主式”實驗。
4 結論
通過對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改革創新,明確了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地位,突出淡水養殖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實驗教學的目標;實驗教學內容層次化,設置貼合生產實踐需求,培養創新能力的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方法采取開放式,培養學生具備獨立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探索生產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提高了淡水養殖學實驗課程教學的質量,促進了水產養殖學科實驗教學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運楚,姜愛民,徐紅東,等.高校實驗教學中創新教育現狀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224-228.
[2] 張彥峰.國外高校實驗教學的他山之石:以澳大利亞為例[J].實驗室科學,2020,23(1):237-240.
[3] 厲旭云,梅汝煥,葉治國,等.高校實驗教學研究的發展及趨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31-135,197.
[4] 李保云,張海林,張洪亮,等.農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2):128-131.
[5] 王曉雯,桑賢春,張正圣,等.高等學校農學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3,11(5):67-70.
[6] 張俊杰,李勝忠,翟仙榮,等.動物科學專業《淡水養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Z1):119-121.
[7] 葉乃好,莊志猛,王清印.水產健康養殖理念與發展對策[J].中國工程科學,2016,18(3):101-104.
[8] 唐啟升,丁曉明,劉世祿,等.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措施與政策建議[J].中國漁業經濟,2014,32(2):5-11.
[9] 黃俊梅.探究淡水養殖學課程教學改革[J].農家科技,2018(12):252.
[10] 李文雷.構建創新實驗體系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266-268,279.
[11] 呂杰.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地方農業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農業教育,2019(2):3-8.
[12] 肖明松,金光明,鮑方印,等.“淡水養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2,26(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