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兵, 黃海鋒, 尹振宇, 羊剛毅, 宋晉剛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脊柱外科, 四川 綿陽 621000)
腰椎鍵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為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多發于男性[1]。臨床上LDH患者多采用非手術治療,多數可經保守治療得到有效緩解或是治愈,保守治療無效或情況較為嚴重者需行手術治療,以確保減壓效果[2]。臨床研究表明,少數LDH患者術后可并發椎間隙感染,會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3]。且現階段,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相關研究較為鮮見。基于此,本研究回顧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且行手術治療的895例LDH患者臨床資料,統計LDH術后椎間隙感染發生及病原菌分析情況,分析其影響因素。現作如下報道。
1.1入選標準:診斷標準:符合《外科學》[4](第3版)中LDH相關診斷標準。LDH術后椎間隙感染判定:①出現切口持續紅腫疼痛、自發或經叩擊腰部有痛感等臨床表現,或可伴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②MRI影像學檢查提示椎間盤及終板出現損傷甚至破壞,相臨近的椎體界限模糊,髓核裂隙發生改變甚至消失,椎間隙發生變化,明顯變窄;③實驗室檢查顯示血沉超過45mm/h,C-反應蛋白(CRP)超過25mg/L;④椎間隙組織標本培養顯示結果為陽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③首次接受腰椎手術治療;④未出現椎弓峽部裂狀況;⑤凝血及造血功能正常;⑥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均正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甚詳盡或不完整;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嚴重消耗性疾病;④術前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⑤骨質疏松較嚴重者;⑥合并免疫系統疾病。
1.2一般資料:基于上述入選標準,從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且行手術治療的LDH患者中篩選出895例,其中,男531例,女364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58.24±5.69)歲;在手術方面,行開窗減壓術治療有466例,行內固定術治療有429例;在腰椎間盤突出部位方面,38例L3~4患病,396例L4~5患病,347例L5~S1患病,31例L3~4合并L4~5,71例L4~5合并L5~S1,10例三項合并。895例LDH患者中并發術后椎間隙感染有38例,均為單間隙感染,L2~3、L3~4、L4~5、L5~S1分別有2例、3例、18例、15例。
1.3研究方法
1.3.1病原學檢查:經皮椎間盤進行穿刺,對疑診為椎間隙感染患者進行病變節段組織標本取樣,而后基于《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按照其中相關要求進行細菌培養,篩選出結果為陽性標本,應用法國梅里埃VITEK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予以檢定,以明確感染病原菌種類。
1.3.2組別劃分:以是否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為依據,劃分為觀察組(并發感染者,38例)與對照組(未并發感染者,857例)。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習慣或基礎病史(吸煙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身體狀況(體質指數BMI、營養情況);同時,觀察并記錄兩組圍手術期指標(術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合并其他系統感染情況。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6.0分析數據。并發椎間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用例數與構成比形式統計;計數資料用n(%)表示,應用χ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影響因素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椎間隙感染結果與病原菌分布情況:895例LDH患者中,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有38例,發生率為4.25%。8例未能檢測出病原菌,另外30例患者,病變節段組織樣本于有氧條件下培養,檢測出病原菌33株,其中出現3例混合感染,分別為2例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大腸埃希菌混合感染、1例金黃色葡萄球菌與表皮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就病原菌分布情況而言,金黃色葡萄球菌構成比最高(30.30%),其次分別為表皮葡萄球菌(21.21%)與大腸埃希菌(15.15%),詳見表1。

表1 LDH患者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
2.2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單因素分析:針對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相關影響因素,進行變量定義并對各變量項目賦值,詳見表2。將X1~10變量數據錄入SPSS軟件,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X1、X3、X5、X8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X2、X4、X6、X7、X9、X10情況比較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提示年齡、糖尿病史、BMI、營養不良、手術時間、術后合并其他系統感染為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影響因素,詳見表3。

表2 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相關因素賦值
2.3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顯示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X2、X4、X6、X7、X9、X10設為自變量,組別設為因變量(1=觀察組,2=對照組),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顯示:年齡≥55歲(X2=2.00)、有糖尿病史(X4=1.00)、BMI≥27kg/m2(X6=2.00)、營養不良(X7=1.00)、手術時間≥3h(X9=2.00)、術后合并其他感染(X10=1.00)為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詳見表4。

表4 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LDH術后椎間隙感染近年來發生率,在臨床脊柱手術持續改進不斷發展、以及臨床手術愈發重視無菌要求情況下,而呈現逐年降低態勢,并且隨內窺鏡下脊柱微創手術逐漸廣泛應用于臨床,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處于低水平狀態[5,6]。然而,LDH患者術后一旦并發椎間隙感染,若未得到及時處理或處理方式不當,極易致使患者預后不良,從而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7]。因此,分析并明確LDH術后椎間隙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及其危險因素,在椎間隙感染預防及發生感染后及時治療方面至關重要。
LDH術后并發椎間感染原因探究,為近年來骨科醫師正欲解決的重點與難點,相關臨床研究雖較多,但就目前來看,其具體發病原因及機制仍未有明確定論[8]。有研究報道,5例行手術治療的LDH患者椎間隙穿刺物,經培養結果未檢出細菌[9]。本研究結果顯示,895例LDH患者中,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有38例(4.25%),8例未能檢測出病原菌,分析其原因或為椎間盤損傷引發椎體血運障礙,進而出現壞死反應,或為人體自身免疫性反應所引發;另外30例患者檢測出病原菌33株,提示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以細菌感染為主;并且本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最高,所占比例為30.30%,其次分別為表皮葡萄球菌(21.21%)與大腸埃希菌(15.15%),提示臨床可根據常見病原菌種類及分布情況,對LDH患者進行預防性用藥治療。此外,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55歲、有糖尿病史、BMI≥27kg/m2、營養不良、手術時間≥3h、術后合并其他系統感染為LDH術后并發椎間隙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究其緣由,①更高齡LDH患者機能及免疫力多具有進行性下降表表現,手術治療后更易發生病原菌感染;②對于有糖尿病史的LDH患者,手術所致的急性應激反應能夠加快肌糖原分解,從而大量滲入血液,使糖異生作用降低,并且可誘導機體胰島素抵抗,機體高水平血糖為細菌生長繁殖提供有利的高糖環境,使得感染風險明顯上升;③LDH患者BMI更高,其脂肪組織供血較差,會對手術切口愈合造成一定影響,且術中電刀應用可致脂肪液化,從而增加感染風險;④營養不良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減弱,機體對病原菌抵御能力降低;⑤手術進行過程中,LDH患者機體免疫力處于抑制狀態,手術部位暴露時間過長,可明顯增加感染風險;⑥術后合并其他系統感染能夠使炎癥因子增加,刺激機體應激,發生感染位置病原菌能夠經血液轉移至損傷的椎間隙,進而引發感染[10]。
綜上所述,臨床上LDH術后不易并發椎間隙感染,發生率在低水平,但在術后康復過程中仍需對并發椎間隙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給予重點關注,并且可基于病原菌分布情況合理應用抗生素加以預防,規范操作從而減少或避免術后椎間隙感染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