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朗



摘 要:集團結構有利于企業運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進行風險隔離,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可能導致企業集團內的“債務連坐”。公司人格否認的規則素以復雜和模糊著稱,模糊的法律條文和見仁見智的研究觀點都導致企業集團在防范“債務連坐”風險時無所適從。植根于司法審判實務中的經驗證據,以判決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可以發現業務混同、財產混同、過度控制是誘發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主要因素,而公司類型、原告債權人類型和審判層級等環境因素也會對這一風險產生影響。進一步地,則可有針對性地為企業集團防范上述法律風險提供實踐建議。
關鍵詞:企業集團;法律風險防范;公司人格否認
中圖分類號:DF01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1.01.1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一、引言
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集團結構開展經營,它們的背后并非個體公司的單兵作戰,而是由數十家乃至數百家公司組成的航母戰斗群在商海乘風破浪。集團結構備受青睞的一個重要理由是集團可以利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進行風險隔離。有限責任原則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保護和促進了股東的投資熱情,被美國著名法學家、原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稱為“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發現”。然而,有原則就有例外,在子公司無法償還債務時,法院也可能運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公司人格否認”(disref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亦稱“刺破公司面紗”(pierc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 。本文遵從國內學界慣例,不做術語區分,采用“公司人格否認”一詞,亦采用“刺破公司面紗”的提法。要求其母公司甚至是關聯公司承擔債務責任。比如,杜邦中國集團曾于2013年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令對其子公司約1300萬元的外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杜邦應用面材(廣州)有限公司等與深圳市中海投資有限公司等侵害債權糾紛上訴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粵高法民二終字第3號。無獨有偶,2015年,作為在中國、法國、挪威三地擁有上市子公司的大型化工企業,藍星集團被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令對其子公司約4400萬元的外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山東晉煤明水化工集團有限公司訴濟南石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追償權糾紛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5)海民(商)初字第02646號。這樣的“債務連坐”風險無疑是企業集團需要特別警惕和防范的。
公司人格否認的規則在普通法中就素以復雜和模糊著稱,我國在對其進行成文化時也使用了非常原則性的表述方式。公司人格否認具有模糊性,立法僅為法官指出了一個方向,要他朝著這個方向進行裁判,至于在這個方向上到底可以走多遠,則全憑法官自己去判斷。
石少俠:《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載《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第3-8頁。圍繞“刺破公司面紗的標準究竟為何”這一問題,各國產生了繁雜的理論學說。德國先后發展出“濫用說”
分為主觀濫用說和客觀濫用說,以股東是否存在濫用公司人格的主觀過錯為區分標準。“分離說”
以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為邏輯起點,認為公司股東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負有不予干涉、影響的審慎義務,否則即屬違反分離原則。等學說,作為公司人格被濫用的判斷標準。美國遵循衡平法的邏輯,認為刺破公司面紗是對公司人格濫用的司法救濟,但“濫用”的標準又形形色色:得克薩斯州采用“欺詐(fraud)理論”,認為只有符合欺詐情形才能刺破公司面紗;新澤西州則采用更寬泛的不正義(injustice)標準;此外還有“第二自我(alter ego)”理論,即必須證明公司是股東的“第二個自我”,如母子公司在財產、人員等方面一致;“單一企業(single enterprise)”理論,即各公司之間高度統一,以致它們的單獨存在事實上已經終止,且繼續維持這些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將助長不公平。國內研究先后提出了“人格形骸化”
亦稱“人格混同”,指公司與股東完全混同,形成股東即公司、公司即股東的情況。參見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要件》,載《中國法學》1998年第5期,第73-81頁。“過度控制”
指股東完全操縱公司的決策過程,使公司完全淪為股東的工具。參見石少俠:《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載《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第3-8頁。“資本顯著不足”
指控制股東沒有根據企業經營原則投入與其經營規模相適應的、必要的資金。參見胡改蓉:《“資本顯著不足”情形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使用》,載《法學評論》2015年第3期,第163-172頁。等濫用公司人格的判斷標準,這些也是法院在裁判中最常用的刺破公司面紗的理由。當然,也有學者對上述標準提出了不同意見,比如有研究認為“資本顯著不足”不應該作為刺破公司面紗的理由。
徐瓊:《資本不足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理論之質疑》,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3期,第126-131頁。還有研究認為以完全成文化的方式明確刺破公司面紗的標準根本不可行,必須尊重經驗,通過案例指導和類推來應對具體個案。
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從法條躍入實踐》,載《清華法學》2007年第2期,第111-125頁。除適用標準外,另有部分研究關注了公司(被告)類型和債權人(原告)類型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適用的影響。從公司類型上看,主流觀點認為一人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更有可能濫用法人格,因此一人公司應該更容易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從債權人類型上看,一般認為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債務應做廣義解釋,包括合同之債、侵權之債、勞動之債和稅收之債等。
形形色色的研究只是為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適用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并非具體明確、可直接適用的裁判規則。
參見薛波:《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入典”的正當性質疑》,載《法律科學》2018年第4期,第114-125頁。正如美國大法官卡多佐指出的那樣,法院在適用刺破公司面紗規則時采用的標準似霧里看花。參見朱慈蘊:《公司法人格
否認:從法條躍入實踐》,載《法華法學》2007年第2期,第111-125頁。法律條文的模糊性和有關法律適用之研究觀點的“百家爭鳴”都導致企業集團在防范“債務連坐”風險時無所適從,企業不清楚值得關注的風險點有哪些,也不知道應該重點防范的核心風險點是什么。目前我國以法律風險防控為導向對于刺破公司面紗規則的實證研究尚付闕如,現有的法學研究更多從“應然”層面出發,討論刺破面紗制度該如何解釋和適用,而站在管理學的角度,企業更關注法院實際上是如何裁判的,即集團的“債務連坐”風險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哪些因素以及如何影響了企業集團的“債務連坐”風險。
本文將植根于司法審判實務,以我國引入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后11年內涉及集團情境下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件為研究對象,用判決書中提煉的經驗證據回應企業集團防范“債務連坐”風險的現實需要。具體而言,
一方面,觀測案件數和審判結果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趨勢,統計分析原告類型、被告類型等環境因素對法院審判的影響,即分析不同環境因素對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的影響及其原因。另一方面,探究法院如何考量刺破公司面紗的各種理由,即各刺破理由對審判結果的具體影響力,這其實也是分析引發“債務連坐”風險的各個具體風險點對風險結果作用力的相對強度。最后,在總結經驗證據的基礎上,為企業防范“債務連坐”風險建言獻策。
二、制度框架與法律風險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20條第3款規定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主要條款:“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這意味著法院否認公司人格需滿足三要件:其一,行為要件:股東有濫用公司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其二,主觀要件,濫用行為旨在逃避債務;其三,結果要件:濫用行為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另外,《公司法》第63條(2018年修正前為64條)對一人公司進行了特殊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本文所選的研究樣本表明,主觀要件和結果要件在案件中鮮有討論,核心爭議點在于是否構成濫用情形。具體而言,本文量化實證部分的471個判例中,僅有一個判例,法院認為被告“不存在逃避債務的主觀惡意”,在以不滿足主觀要件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寧夏經濟技術協作開發公司訴吳忠市華西有色金屬物資貿易有限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2)寧民商初字第1號。另外,僅有一個判例,法院認為作為債務人的公司“能否以自身的財產償還債務尚無定論”,以不滿足結果要件為由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某支行與武漢某甲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借款合同糾紛二審案,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鄂監二抗再終字第00067號。
僅從法條的字面意思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約束對象似乎限于公司股東。但是,2008年最高院就“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都辦事處與四川泰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泰來房屋開發有限公司、四川泰來娛樂有限責任公司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所作的終審判決,突破了這一適用限制,責令同一控制方下數個關聯公司對外共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都辦事處與四川泰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泰來房屋開發有限公司、四川泰來娛樂有限責任公司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8)民二終字第55號。2011年,最高院第15號指導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第15號指導案例: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訴成都川交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法〔2013〕24號)。以指導案例的形式將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主體從股東擴大到了關聯公司。該指導案例的裁判要點為:①關聯公司的人員、業務、財務等方面交叉或混同,導致各自財產無法區分,喪失獨立人格的,構成人格混同。②關聯公司人格混同,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關聯公司相互之間對外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回歸到企業法律風險防范的視角,由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引發的“債務連坐”風險是一種怎樣的法律風險呢?如圖1所示,A公司在經營活動中與B公司建立了基于合同的債權債務關系,
公司對外債務可能是合同之債、侵權之債、勞動之債或法定之債(如應交稅款)等,因合同之債最為常見,此處以合同之債為例。B公司對A公司享有債權。包含A、B公司的矩形實線代表合同關系的相對性,即合同僅對訂立合同的雙方有約束力,
參見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13頁。B公司只能對A公司主張債權。一般情況下,基于公司人格獨立和股東有限責任原則,A公司的股東C公司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A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只要C公司完全履行了出資義務(不存在認而不繳、出資不實、抽逃資本等情形),即便A公司無力償還債務,B公司也不能要求C公司償還。但是,符合一定條件時,法院會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刺破A公司的股東甚至其他關聯企業的面紗,要求圖1虛線框內的公司就A公司對B公司的債務向B公司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指數個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各負全部給付的一種責任形式,即債權人可對債務人中的一人、數人或全體,同時或先后請求全部或部分給付。對企業集團而言,上述連帶責任的實際效果相當于子公司的債務“連坐”到了母公司和關聯企業頭上,作為股東的母公司不再受到有限責任的保護,這無疑是企業集團不可忽視的一類法律風險。
如前文所述,審判中的核心爭議點在于是否構成濫用情形,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11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以下簡稱《九民紀要》)將濫用情形分為人格混同、過度支配與控制、資本顯著不足,這也是筆者在實證研究中發現法院刺破公司面紗最常用的三個審判依據。具體而言,人格混同指股東與公司之間或關聯公司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別,在財產、業務或人員等方面出現混同,喪失獨立人格。過度控制指公司控制股東對公司過度支配與控制,操縱公司的決策過程,使公司完全喪失獨立性,淪為控制股東的工具。資本顯著不足指股東實際投入公司的資本數額與公司經營所隱含的風險相比明顯不匹配。股東利用較少資本從事力所不及的經營,表明其沒有從事公司經營的誠意,實質是惡意利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把投資風險轉嫁給債權人。雖然《九民紀要》對刺破公司面紗提供了指導,但同時也指出“在審理案件時,需要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進行綜合判斷”。且《九民紀要》既非法條亦非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援引。因此,仍有必要收集法院審判的經驗證據,探究刺破公司面紗各種理由的具體影響力,即法院是如何進行“綜合判斷”的,從而為企業集團防范“債務連坐”風險提供更多指導。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和樣本選取
1.數據來源
使用北大法寶數據庫,本研究搜集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正式納入我國《公司法》后2006年到2016年間集團情境下公司人格否認的相關案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在2005年的修訂中首次確立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并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有些案件囿于種種原因而沒有公開裁判文書;第二,雖然北大法寶可能是目前訪問量最大、內容最為全面的法律數據庫,但它也未必收錄了所有公開的案件;第三,一些判決書的內容過于簡單,關鍵的法律推理過程闡述不足,因而對實證研究的貢獻力較弱。
2.樣本選取
本研究在北大法寶數據庫中利用諸如“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等字段對判決書進行全文檢索。在搜索結果中篩選涉及集團情境下公司人格否認的案件,并基于以下幾個原因對樣本進行甄別。
第一,剔除重復案件。一是北大法寶數據庫中本身就存在的大量重復案件,二是在同一案件存在一審、二審甚至再審的情況下,筆者只選取最終的二審或再審判決書為樣本,它反映了人民法院對該案的最終意見,亦是案涉當事人必須遵從的終極版本。
第二,剔除視同重復的案件。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在特定法律關系中否認公司人格,令股東對該特定債權人直接負責。《九民紀要》也指出:“人民法院在個案中否認公司人格的判決的既判力,僅僅約束該訴訟的各方當事人,不當然適用于涉及該公司的其他訴訟。”換言之,特定法律關系中否認公司人格的效力不及于其他債權人,其他債權人要想令股東對其負責,必須另外提起訴訟。
參見徐瓊:《資本不足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理論之質疑》,載《政治與法律》2006年第3期,第126-131頁。這就導致出現了大量原告不同但其他內容極相似的判決書,尤其是法院的說理部分幾乎是復制粘貼。
比如,李某訴內蒙古豐隆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2016)內0103民初3731號)、張某訴內蒙古豐隆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2016)內0103民初3732號)、昝亨訴內蒙古豐隆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2016)內0103民初3733號)等案件。對此類情形,筆者只選取其中一案作為樣本,其余則視同重復案件剔除。
第三,剔除了股東因出資不實、抽逃資本等承擔責任的案件。在這些案件中,股東的責任限于出資不實或抽逃資本的范圍,實際上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無涉。類似的,剔除了因公司負債累累而使股東認繳出資的時限加速到期的案件。
比如,安徽省紅業醫藥有限公司與河北浩大醫藥有限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安徽省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皖01民終6212號。
第四,剔除了破產情形下涉及公司人格否認的案件。對于在破產這一特殊場景下否認公司人格,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提供了很多較為清晰的、可操作性較強的指導。比如,《公司法解釋(二)》第18條第2款的規定:公司的股東因怠于履行清算義務,導致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的,債權人有權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公司法解釋(二)》第19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以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在公司解散后,惡意處置公司財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失,或者未經依法清算,以虛假的清算報告騙取公司登記機關辦理法人注銷登記,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在破產場景下否認公司人格的理由往往是股東怠于清算
比如,東航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等訴四川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賠償糾紛案,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0)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2174號。、虛假清算后惡意注銷
比如,泛華工程有限公司等與蕪湖長江能源物資有限公司居間合同糾紛上訴案,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2)皖民二終字第00136號。、公司解散后惡意處置財產
比如,佛山市南海道郎商業展示設計制作有限公司訴王沖等公司債權人利益責任糾紛案,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穗天法民二初字第3958號。等欺詐或不當行為,與本文關注的人格混同、資本顯著不足、過度控制等因素關聯度極低。此外,破產情形下刺破率很高,將其納入總樣本反而會扭曲我們的實證結果。
筆者在收集2006至2012年案例時曾統計過此類案件的刺破率,發現高達73.33%。
第五,樣本數不等同于判決書的數量。一般情況下,一份判決書就是一個樣本,但在極個別情況下可以從一份判決書中提取出兩個樣本。比如,在一個案件
四川澳浜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與綿陽市福潮高新建材制品有限公司等擔保追償權糾紛上訴案,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川民終字第186號。中,原告債權人既請求否認公司唯一母公司的獨立人格,又請求否認其他幾家關聯公司的獨立人格,最終法院支持了前者而未支持后者,因此這里出現了一個判決結果為刺破的樣本和一個判決結果為未刺破的樣本。最終,筆者整理出2006至2016年間集團情境下公司人格否認的判決書共471份,從中選取樣本472個。
(二)變量描述與編碼方式
為方便統計分析,本文對相關變量進行了編碼,變量的描述及編碼方式等詳見表1。集團防范“債務連坐”法律風險的核心問題是,法院如何考量刺破公司面紗的各種理由。法院對于刺破理由的術語表達可以被類型化為人格混同、資本顯著不足和過度控制,其中人格混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財產混同、業務混同和人員混同,這一分類得到《九民紀要》的支持,本文在編碼時予以沿用。
筆者在對刺破理由的編碼過程中發現:很多案例中,法院在說理部分只是籠統地指出原告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公司股東存在《公司法》第20條第3款所述之情形,而沒有具體闡述是在哪方面證據不足。
比如,振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昆山市紫金花置業有限公司、太倉市益方工貿有限公司等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江蘇省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蘇中民初字第00173號。筆者將此種情形下法院未刺破公司面紗的理由類型化為“舉證不足”。反之,如果法院所稱證據不足有明確所指,則編碼為法院認為該因素不存在,比如法院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業務混同,則編碼為法院認為業務混同不存在。此外,雖然一般認為,最高院第15號指導案例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主體擴大到了關聯公司,但筆者仍發現在極少數案例(12個)中,法院以原告請求刺破面紗的對象并非公司的股東作為不支持原告訴請的理由之一,包括涉及“反向刺破”問題的案件。
“反向刺破”指原告請求某公司對其股東的外部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比如,深圳聚某優材塑料有限公司等訴博×有限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2016)粵0391民初753號。筆者將此種情形下法院未刺破的理由類型化為“對象錯誤”。
(三)數據分析方法
審判層級、原告/被告類型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只涉及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即可。多個刺破理由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可能同時存在,且刺破理由和審判結果均為分類變量,本可以考慮用邏輯回歸的方法檢驗。但是,筆者通過對472個樣本整體數據樣態的觀測發現,對于人格混同、資本顯著不足和過度控制這三大刺破理由,法院同時討論其中兩個及以上的情形很少(如圖2所示),交叉部分的數字表示法院同時討論兩個及以上刺破理由的案例數;即使是在法院同時討論若干刺破理由的情況下,這些因素的存在或不存在也幾乎是一致的。因此,筆者仍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分析各刺破理由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力度。事實上,描述性統計也好,回歸分析也罷,方法本身并沒有天然的優劣,關鍵在于是否契合數據特點和研究問題。
四、研究發現
(一)案件數和刺破率變化的整體趨勢
表2顯示,我們共發現案例(樣本)472件,法院在57.84%的涉及集團情境下公司人格否認的案例中刺破了公司面紗,可見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是一項不可小覷的法律風險。其他法域中,Matheson曾在2009年研究了企業集團背景下的刺破面紗案件,發現美國法院只在20.56%的案件中刺破了公司面紗。
Matheson J H.The Modern Law of Corporate Groups: An Empirical Study of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in the Parent-Subsidiary Context,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2009,87(4):1091-1156.Tsang 統計出美國2012-2014年所有刺破面紗案件的總體刺破率為35.25%。
Tsang, K. F.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Judgment,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017,52(1):103-143.從表2還可以看出,自2006年起,案例數量隨時間的推移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3年之后,案例數量顯著增加。同時,通過對2013年以前和2013年(含)之后的案例進行分組統計后發現,與2006-2012年相比,2013-2016年間案例數量和刺破率均有大幅上升,具體而言,案件數由48件增長至424件,刺破率由37.50%上升至60.14%。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企業集團的頻頻出現,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也在不斷加大,應該引起企業法務管理研究者和從業人員的重視。
從地區分布上看,案件在經濟發達地區較為集中。經濟發達地區包括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
國家統計局官網顯示,2016年GDP總量前四位的省份是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和浙江省。這6個地區共有221個案例,平均每地36.83個。全國其余25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共有251個案例,平均每地10.04個。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企業集團更可能出現在經濟發達地區,因此這些地區涉及集團情境下公司人格否認的案件也更多。
此外,在本文的樣本中,沒有任何一起案件是針對上市公司提起的。換言之,在所有案件的被告中,無論是作為直接債務人的公司,還是其母公司或關聯公司,均不涉及上市公司。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兩權分離比較充分、股東眾多、股權分散、財務制度等管理體系健全,很難找到上市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存在財產、業務混淆或不正當控制關系的證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就不存在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本文的經驗證據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對上市公司的“脫管”,這一現象值得法學研究者尤其是公司法領域研究者進一步思考。
(二)環境因素與刺破率
如表3所示,超過半數(54.35%)涉及集團情景下公司人格否認的案件都是通過二審甚至再審才最終審結的,考慮到本文統計案例截至2016年,不排除很多2016年一審的案件在以后年份進行二審甚至再審,所以實際上二審及再審案件的比重可能更高。這一方面說明實踐中當事人對此類案件的爭議較大,故而更多地挑戰一審判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類案件的裁判標準或事實認定標準不夠明確,容易引發爭議。與一審案件相比,非一審案件的刺破率下降了9.45%,這表明法院在二審或再審案件中對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可能更加謹慎。
法院在審理公司人格否認相關案件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除原告明確提出的刺破理由外,還有一些可能潛在地影響法院裁判的環境因素,比如原告和被告的類型。表3顯示,與原告為個人的案件相比,原告為公司的案件刺破率增加了5.43%,這一變化可能與原告的舉證能力有關。一般認為,當公司債權人主張刺破公司面紗時,其承擔的舉證責任較為沉重,
在本文的樣本中,法院籠統地以“舉證不足”為由未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例達到60個而單打獨斗之個人的舉證能力在多數情況下可能弱于公司或其他法人組織。在另一個對原告類型的分類依據下,絕大多數案件(97.45%)的原告為自愿債權人,原告為非自愿債權人的案件只有13個,主要涉及勞動爭議
比如,龔某與南通市某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勞動爭議案,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蘇0691民初2014號。、物權侵占
比如,鄧成聰等與凌春利等物權保護糾紛上訴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4)渝高法民終字第00176號。、知識產權侵權
比如,Louis Vuitton Malletier與杭州百瑞四季酒店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標權糾紛上訴案,浙江省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判決書,(2014)浙杭知終字第6號。、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比如,申請人宿州市運輸公司、宿州市永安運輸公司因與被申請人廣西運德汽車運輸集團有限公司、被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泗縣支公司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湖南省衡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5)衡中法民四再終字第3號。等。這類案件雖然占比極小,刺破率卻高達76.92%。要理解這一現象,必須從兩類債權人的差異出發。自愿債權人對公司的債權往往是基于雙方自愿交易形成的,自愿債權人可以通過放棄交易、提高交易條件、要求公司股東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要求公司或公司股東以固有資產提供抵質押擔保等風險控制手段保護自身利益。非自愿債權人尤其是公司侵權行為的受害人則不能選擇侵害方,缺乏自我保護手段,且侵權行為可能非常隱蔽,
比如許多有毒物質侵害行為在理論上都沒有確切的發生時間,因為損害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非自愿債權人往往是社會弱勢群體(如勞動者、行人、消費者)。因此才有研究認為,法院在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時,應對非自愿債權人采取稍微寬容的司法態度。
參見劉俊海:《現代公司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665頁。本文數據也表明,當原告為非自愿債權人時,法院更傾向于刺破公司面紗。
被告為一人有限公司的案例有42個,刺破率為66.67%,比被告為非一人公司的案件刺破率高出近十個百分點,且其中32個案件是僅以是否存在財產混同為由刺破/未刺破公司面紗。一人公司突破了傳統公司法社團性的理論,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集中。一方面,唯一股東控制公司的權力不受制約;另一方面,股東對外承擔有限責任,易導致公司喪失獨立人格。《公司法》第63條對一人公司進行了特殊規定,將舉證責任由原告債權人轉移到被告股東,甚至有研究認為這是《公司法》對一人公司實行“法人格濫用推定”,一人公司股東承擔有限責任變成了“例外”,即只有在股東能夠證明自己沒有濫用公司人格的情況下,才能享受有限責任的待遇。
參見毛衛民:《一人公司“法人格濫用推定”制度的法理評析》,載《現代法學》2008年第3期,第162-167頁。本文數據也表明法院更傾向于刺破一人公司的面紗。
(三)各刺破理由對審判結果的影響
在數據分析前,首先剔除4個因法院說理部分過于簡單而無法對刺破理由進行有效編碼的樣本和2個法院以不滿足主觀或結果要件為由未刺破公司面紗的樣本。對剩余樣本,表4顯示,人格混同是最常用的刺破理由。人格混同項下三個具體的混同理由中:財產混同被討論的頻數最多,法院僅以財產混同為由認定人格混同的案例有39個(其中22個為一人公司情形),僅以不存在財產混同為由認定不存在人格混同的案例有35個(其中12個為一人公司情形);業務混同被討論的頻數僅次于財產混同,法院僅以業務混同為由認定人格混同的案例有19個,僅以不存在業務混同為由認定不存在人格混同的案例有6個;人員混同被討論的頻數最少,法院僅以人員混同為由認定人格混同和僅以不存在人員混同為由認定不存在人格混同的案例均為0個。總的來看,財產混同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力最大,尤其是在一人公司情形下獨立發揮作用的案件最多,人員混同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力最小,無法獨立發揮作用,更多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存在7個法院認為存在人員混同但最終未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例。這符合《九民紀要》中指出的財產混同是人格混同最主要表現形式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九民紀要》認為業務混同和人員混同都僅僅是人格混同的補強,并不發揮關鍵作用,但本文數據顯示業務混同對裁判的影響力遠超人員混同,僅弱于財產混同。這表明法院更重視企業集團內部的業務混淆而非人員上的重疊。
資本顯著不足被法院討論的情形極少,法院認定存在資本顯著不足的案例只有4個,且只在一個案例
湖南麟輝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訴湖南力邦湘博倉儲管理有限公司等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3)天民初字第1412號。中僅以資本顯著不足為由刺破了公司面紗。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討論資本顯著不足的案例數的年度變化與總案例數的年度變化趨勢相反。2006-2013年的八年間有6個案例,2014年及以后,雖然案件總數大幅上升,但只在4個案件中討論了資本顯著不足這一因素。我國《公司法》于2013年12月28日取消法定最低注冊資本限額之后,實踐中甚至出現很多注冊資本為1元
比如,廣東昱升個人護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與莆田市城廂區美嘉達貿易有限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案,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判決書,(2019)粵0604民初3549號。、10元
比如,李森與上海密仕實業有限公司其他合同糾紛案,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滬0101民初14359號。的公司,注冊資本似乎已成為一個只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很難想象債權人在與公司開展業務時是以注冊資本為依據考量公司償債能力的。因此,法院在判定公司資本與經營風險“明顯不匹配”時面臨很大困難,從而導致法院很少在案件中討論該刺破理由,《九民紀要》也坦言“資本顯著不足的判斷標準有很大的模糊性”。
《九民紀要》第12條。畢竟,商業世界本就有“以小博大”的正常邏輯,如果那么多白手起家的故事都被扣上“資本顯著不足”的帽子,難免貽笑大方。
法院在100個案例中使用了過度控制這一刺破理由,這些案例中七成以上都出現在2014年及以后,表明過度控制正越來越多地被法院討論。法院僅以存在過度控制為由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例有33個,僅以不存在過度控制為由未刺破公司面紗的案例有16個。應該說,過度控制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力較強。實際上,企業采用集團結構開展經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控制集團內的公司,各級子公司的意志形成、財產使用、經營活動往往要受制于母公司,但這種控制并不必然意味著子公司獨立人格的喪失。因此,要區分正常控制與過度控制實際上是困難的,盡管如此,法院仍在越來越多的使用(甚至是獨立使用)這一刺破理由。此外,筆者注意到,在法院認定存在“過度控制”情形的案件中,母公司或最終控制方的“過度控制”行為多具有較明顯的欺詐色彩,如母子公司或者關聯公司之間進行交易,收益歸一方,損失卻由另一方承擔。
五、研究結論
(一)誘發企業集團“債務連坐”的風險點
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的間接影響因素,或者說,影響法院裁判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類型、原告債權人類型和審判層級。具體而言,首先,集團中一人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的“債務連坐”風險較大,因法院更傾向于刺破一人有限公司之面紗。其次,若提起刺破公司面紗之訴的原告為非自愿債權人如勞動者、消費者、侵權受害者人等,則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明顯高于原告為自愿債權人的情形,但此類案件較少。最后,相較于二審和再審,企業集團在一審程序中敗訴并導致“債務連坐”的風險更高。此外,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主要存在于中小型集團,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似乎并未對擁有上市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產生實際約束。
企業集團“債務連坐”風險的直接影響因素,或者說,法院在裁判中倚仗的刺破理由主要有財產混同、業務混同和過度控制,此三者也是誘發企業集團“債務連坐”的主要風險點。資本顯著不足和人員混同屬于次要風險點。具體而言:首先,財產混同風險是指公司的財產不能與該公司的成員及其他公司的財產作清楚的區分,或者公司的盈利與股東的受益之間沒有區別。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或關聯公司之間的財產權屬不明、資金等財產混用;子公司與母公司公用一套賬簿等財務管理不做區分的情形;母公司用子公司的資金償還股東的債務,或者將子公司的資金供關聯公司無償使用;子公司除了自母公司轉移的財產外,別無自行購置的資產,在財務上依賴母公司的資助。其次,業務混同風險是指母子公司或關聯公司的業務經營混淆,以至于交易的相對方無法分清到底是與哪個公司進行交易活動。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母子公司或關聯公司之間經營范圍基本重合;子公司的業務均與母公司有關,而無獨立的業務;母子公司或關聯公司使用相同或極相似的身份標識、銷售宣傳手冊、格式合同等對外進行宣傳并開展業務;子公司的母公司或關聯公司代子公司履行合同義務或行使合同權利,或者代子公司對外開具發票或結算憑證,混同財務專用章或業務專用章。最后,過度控制風險是指公司控制股東對公司過度支配與控制,使公司完全喪失獨立性。常見的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在母公司的有關文件中,子公司經常被稱為母公司的某一部門或分部;子公司的董事或者經理完全受命于母公司,而不是為子公司本身的利益獨立從事各種業務;子公司的決策權完全掌握在母公司及其管理層手中;母子公司之間的合同利益完全或幾乎完全歸屬于母公司,子公司長期以無利潤的方式經營;母公司從原公司抽走資金后再成立經營業務類似的公司,或者解散公司后再以原公司的財產、人員另設公司。
(二)防范企業集團 “債務連坐”風險之建議
從環境因素上看,首先,考慮到法院更傾向于刺破一人有限公司之面紗,企業集團應盡量避免成立一人公司,最簡單的方式是間接持股或引入持有少量股份的第二股東。其次,二審或再審法院對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適用可能更為謹慎,因此,一審敗訴的企業集團可以考慮進一步組織證據準備上訴。
鑒于各種刺破理由對審判結果的影響力不同,企業集團在防范“債務連坐”的具體風險點時也應該有所側重。首先,為防范財產混同風險,子公司與母公司及其他關聯公司應各自建立規范、健全的財務賬簿,明確區分各公司的收益和盈利;不將公司財產記于股東名下由股東使用;集團內各公司的資金往來必須規范記賬,關聯借款要有借有還。在一人公司情形下,母公司應特別注意避免與子公司財產混同,母子公司獨立建賬、獨立核算、獨立納稅并由正規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能夠證明母子公司財產獨立的審計報告是證明母子公司不存在財產混同風險的有力證據。其次,為防范業務混同風險,子公司與母公司及其他關聯公司的對外經濟往來資料(合同、業務單據等)應當明確區分;不能互相以對方的名義承攬業務、確定交易價格和交易方式等;公司業務章與財務章、業務電話和郵箱不應隨意使用和混用。最后,若母公司作為單純的、消極的財務投資者而不參與子公司經營管理,則不存在過度控制風險。但實踐中上述情形并不多見,為保障集團戰略的順利實施并實現協同效應,母公司通常會監控并調整子公司行為并與子公司進行交易。母公司向子公司派駐董事、參與子公司決策甚至持有子公司重要證照和印章的情況比較常見,而這些都未必會被法院認定為過度控制。企業集團防范過度控制風險的關鍵是注重維護各公司決策的獨立性,注意留存子公司和其他關聯公司高層團隊有關經營業務、內部機構設置、人事和財務等事項決議的會議記錄等證據;關聯公司的規章制度應當制作規范,不能互相直接適用。俗話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法院在審理刺破面紗相關案件時也遵從著商事審判“外觀主義”的大原則,因此企業集團一方面應注意留存對己方有利的各類形式證據,另一方面也要嚴防公司內部文件和信息外傳,避免授人以柄。
Risks and Prevention of “Debt Congruence” of Enterprise Group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471 Judgments
SONG L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The group structure is conducive to the use of the company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limited shareholder liability for risk isolation, but the system of disregarding corporate personality may lead to “debt ties” within the enterprise group. The rules of denial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are known for their complexity and vagueness. The vague legal provisions and different research views have led to corporate groups at a loss when it comes to preventing the risk of “debt congruence”. This article is rooted i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taking the judg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business conflation, property conflation, and excessive control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duce the risk of corporate group “debt congruence”, and the type of company, the type of plaintiff and credit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level of trial will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is risk. Further, this article provid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enterprise groups to prevent the above-mentioned legal risks.
Key Words: enterprise group; legal risk prevention; denial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本文責任編輯:韓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