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婷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食管癌在臨床中是一種惡性腫瘤,可短時間內擴散,損及其他臟器,很難治愈,死亡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手術是臨床最佳治療方案,但食管癌患者手術部位具有特殊性,極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因此治療時需結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預后[1]。評估反饋式護理是在營銷學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護理模式,根據接收其他角色的反饋意見對護理工作有效改進,提升護理質量,加快機體恢復[2]。本文著重分組探析評估反饋式護理臨床應用的可行性?,F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從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把8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評估反饋式護理。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5-66歲,平均(55.56±5.21)歲。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69歲,平均(59.59±7.13)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護理期間需延長患者引流時間,確保呼吸道通暢,且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做好術后宣教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評估反饋式護理:①組建管理小組:在組建期間,需主管護師與護士長組成,具體分析患者機體情況、個性以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據此制定護理計劃,如并發癥護理、導管護理以及環境護理等,同時根據護理結果對小組成員進行針對性對培訓。②反饋式護理:a.患者反饋:責任護師對患者講解具體護理流程,同時解答患者疑惑。詢問患者對護理流程存在的爭議,耐心傾聽患者護理意見并調整。b.護理人員反饋:醫護人員定時評價患者,包括情緒、機體狀態、并發癥風險。c.小組反饋:每周一、三定時查房,對患者護理內容接受程度全面了解,同時提出針對性意見,責任護士詳細記錄與調整。
①分析兩組留置尿管時間、留置引流管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②分析兩組吻合口瘺、肺不張、感染發生率。

護理后,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發現,觀察組住院時間、留置尿管、引流管時間等更少,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d)
護理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均有降低,結果發現觀察組降低更明顯,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開胸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疾病的有效方法,手術風險高,對機體產生較大創傷性,致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加,不利于預后恢復,所以在治療期間需輔助有效護理提高術后護理力度[3]。
反饋式護理管理主要是收集患者護理意見,同時將此應用到實際護理中,可對醫務人員工作行為有效調整,以此提升護理安全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對改善患者預后發揮重要作用[4]。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發現,觀察組住院時間、留置尿管、引流管時間等更少,觀察組吻合口瘺、肺不張及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評估反饋式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減少并發癥。主要是因評估反饋式護理管理主要收集患者意見,根據患者反饋對護理流程實施調整,以此滿足患者要求,能夠使患者對護理內容更為滿意。通過調整護理計劃,可確保護理的實用性,提高患者配合度[5]。
綜上所述,對食管癌開胸手術患者給予評價反饋式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引流、尿管留置時間,減少并發癥,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