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吳曉虹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其中,“興文化”就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重要職責使命,從氛圍營造、注重結合、平臺搭建等維度入手,探究助推方式和途徑,增進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達到傳承文化、以文化人的目的。
環境營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基礎,也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面臨的緊迫任務。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時代價值,從物質文化環境、精神文化空間、日常行為規范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營造濃厚的氛圍,在多方面形成校園傳統文化氣象。
1.“準”字為先,挖掘傳統文化引領正確方向。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積累沉淀下來的儒家、道家、法家等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追求,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特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準確挖掘大學精神內涵,凝練大學文化特色,弘揚校訓精神,用傳統文化的力量涵養“傳承人文精神、延續民族血脈”的大學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大學校園新風。
2.“建”字當頭,以傳統文化環境浸潤精神家園。校園文化環境與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結合學校發展理念,從物質環境建設和精神環境建設兩方面同時發力,讓整個大學校園浸染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物質環境主要指硬件設施。要科學合理利用校園樓、墻、廊、館、園、欄、屏等場所,做好規劃設計,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其潛移默化作用,使大學生受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和熏陶。精神環境主要指校風、教風、學風及班風等。要大力加強校訓校歌、校規校紀、管理制度、工作條例等內容的宣傳,推進形成大多數校園主體認可、共同遵循的思想意識、價值理念、人生態度和生活信念,不斷積聚帶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向上向善校園正能量。[2]
3.“傳”字為本,發揮工作優勢增進傳統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黨委宣傳部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協調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關工作。因此,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發揮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推動工作的作用,利用“宣”的手段,達到“傳”的目的,從而提高師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要研究和掌握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特點、新規律、新方法,促進報刊、校園廣播、宣傳櫥窗等傳統媒體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優勢互補、融合發展,開展立體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目的應當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吻合,這也是與傳統文化的精髓一脈相承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找準契合點和切入點,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切實運用好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德育力量,擴大其德育育人功能。
1.將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融入日常宣傳。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髓,對于促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完成使命任務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和中國夢教育之中,使大學生們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切實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宣傳教育中,充分展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處處展現出的知止后定、以民為本、勇者不懼、一體之仁、萬眾一心、守望相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氣質。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通,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不斷推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創新性發展。
2.將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蘊融入課堂教學。課堂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大主陣地。要加強教材建設。統一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通過有效運用“互聯網+”“技術+”“藝術+”等形式,打造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視頻公開課。[3]有的高校可以挖掘和利用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組織專家學者、優秀教師編寫傳統文化校本教材。例如合肥作為包公故里,包公鐵面無私、公正廉明、不畏強權、不徇私情,一心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與“平等”、“公正”、“愛國”、“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高度吻合,當地高校可以組織編寫溯包公歷史揚清廉文化教材。要完善課程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公共課程體系,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開設諸如經典選讀、書法繪畫、詩詞與國學、中國文化概論等內容的選修課程供學生們學習,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文化滋養。
3.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校園文化。校園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另一重要陣地,因此,應積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中。比如,加強傳統文化的內涵研究和創新,對校園的建筑和道路進行復古式命名。結合系部(二級學院)特點打造具有專業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比如,成立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團(漢服社、話劇社、戲劇社等)。緊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和規律,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其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有效融合。
實踐鍛煉是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種有益嘗試。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不斷創新形式,搭建實踐平臺,讓蘊含著豐厚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的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新時代大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指明正確道路。
1.加強大學生參與實踐鍛煉的頂層設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從促進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出發,從引導大學生增進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出發,建立健全大學生參與實踐鍛煉的制度機制。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參與,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探索實踐平臺的形式和內容創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工作的持續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2.積極打造校內實踐鍛煉平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結合校情、學情,根據不同的專業學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研究和提煉,成立相應的文化研究中心,建立文化傳承基地或文化工作坊,廣泛開展課題研究和交流研討。[4]應開展形式多樣、師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如開展書香校園活動月、國學大賽、師生書畫展、主題晚會,邀請校外專家來校開展講座等等,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所在。應與校團委組織的社團活動結合起來,編排和表演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節目,比如漢服社走秀、戲曲進校園、校園歌手大賽等,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和普及。
3.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尋找校園傳統文化資源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結合點,通過組織大學生開展相關內容的社會實踐服務,讓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氛圍的同時,大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具體情境之中,也有利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心理認同。如通過開展志愿活動,組織學生社團到社區、敬老院、特殊學校等地義演。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組織學生黨員、團員到農村學校開展文化宣講,為小學生上音樂、舞蹈、美術課程等。也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古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進一步增加思想和情感共鳴。
結語:總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通過多個維度推進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宣傳思想工作范疇,增強大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激勵他們勇擔歷史使命,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