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慧慧 中國人民大學
前言: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特點就已經逐漸顯現出來,改變了世界經濟體系。全球化的發展環境下,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在進行積極的創新變革。經濟區域集團化作為基本形式,是世界各國整合世界資源的重要途徑。我國對于當前的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現狀應形成充分的深刻認知,加強自身對外貿易戰略的優化調整,以實現擴大利潤空間、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就在世界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下加快了發展進程,并且在對外經貿活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呈現出了迅猛發展的態勢。我國在此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獲取了較高的經濟利潤和綜合效益。例如在1990年時,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金額就已經高達850億美元,其中有520億美元是出口金額,在當年的世界出口總貿易中占比2%,位居世界排名的第15位。根據對現如今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特點進行分析,當前的經濟區域集團化和20世紀80年代有所不同,體現出了更顯著的特征。首先是在經濟區域集團化中,經濟發達國家占據著核心首要位置。另外,目前的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在形式上發生了變化,規模更大、發展更為迅猛。在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貿易環境中,大國體現了不可忽視的顯著作用,發揮了一定的推動力。以北美地區的貿易為例,美國占據著核心位置,體現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加拿大和美國相比,經濟實力不足1/10,而墨西哥和美國相比則不足1/20。德國和法國作為歐洲貿易區中的核心主體,二者的經濟實力相當,幾乎不相上下。發展至后期,德國人口數量在德國的統一影響下上漲到了8000萬人,帶動了國內的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上漲,強化了德國的經濟實力,使其在西方范圍內快速發展,占據了西方經濟的第三大國位置。以亞洲地區為例,則是由日本長期占據著經濟中心的核心位置,與亞洲的其他國家之間顯現出了顯著的差異性[1]。
受到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許多國家的經濟貿易關系發生了變化,貿易環境開始轉變。在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下,有些國家的發展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阻礙,也有些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總體來講,世界貿易環境受到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區域地理分布、世界貿易中的供求關系,以及貿易保護主義三個方面。
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對于貿易區域地理分布形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在一些國家之所以建立集團,是為了使各個國家的區域貿易能夠深入發展。世界的貿易體系建設中,區域貿易占據著關鍵的地位。作為世界貿易體系中關鍵的表現形式之一,區域貿易帶來了多種多樣的變化,體現在了多個層面。現階段世界貿易體系中,各個經濟集團分別占據的比重各有不同,比例存在顯著差異。
國際的經濟區域集團化自形成以來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個顯著的問題,那就是對世界貿易中的供求關系形成影響。在每一個集團中,不同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水平不均衡的普遍問題。為了使這樣的不平衡發展問題得到改善,各個集團會通過對自身行為的改變,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均衡調整。對于經濟落后的國家,經濟發達的國家會盡力采取幫助和協調的措施,采取一定的方法推進經濟落后國家的發展。這樣的行為引起了國際貿易市場中的變化,改變了國際貿易市場中的供求關系,構建起了新的關系體系。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體現在了現如今的各個國際經濟區域集團中。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活動會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其發展受到不利影響。因此,針對貿易保護主義,應以嚴厲打擊和制裁為原則,降低貿易保護主義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活動和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2]。
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戰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因此應在對外經濟貿易的戰略規劃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在選擇貿易戰略、規劃戰略計劃時,我國要加強對國際形勢的掌握,認清國際形勢,樹立起對現今國際形勢的正確認知,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把握和利用機遇。我國是亞洲國家之一,因此發展亞洲經濟,必須要使亞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建設進程得到更進一步的推進,以達到促進亞洲經濟繁榮發展的目的,快速推進亞洲經濟的建設進程。在亞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若是失去了對良好機遇的把握,將會使我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之間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在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中脫離和分割開來,降低了對貿易市場中資源優勢的有效運用,無法享受貿易市場中天然的資源優勢,失去了對機遇的把握。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現代化社會經濟建設進程不斷推進。為了能在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影響下更好的發展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在調整對外經濟貿易戰略規劃時,要理清對外貿易戰略的思路,優化對外貿易戰略思路的可行性,改變和拓展原有的對外貿易戰略思路。根據對現階段我國的發展水平現狀進行分析,在對外貿易戰略的思路方面,我國應選擇進口代替的戰略方針,使我國能夠順利地構建起科學的、完善的發展產業體系,實現對我國國內市場的保護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動我國的工業建設與發展。利用科學化的產業體系的作用,我國在外匯方面的支出也將有所減少,降低了成本投入,使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戰略可行性增強,提高了綜合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采取進口代替戰略的方式仍舊存在一定的弊端,體現出了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在進口代替戰略實施和推行下,我國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會互相分隔開來,使我國在面臨激烈復雜的貿易競爭時難以立足于競爭環境中。因此為了強化我國的發展實力,以在激烈的貿易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國必須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有效運用,通過先進的生產技術應用,提高工作效率,對產品的質量進行改進和優化,用優質的產品質量推動對外經濟貿易的長足發展,建立起全面的、綜合性的對外貿易網絡,發揮出對外貿易網絡的先進功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市場競爭力,立足在激烈的貿易競爭環境中,推動我國的經濟建設和長足發展[3]。
建立跨國公司是處于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影響下,我國在調整對外經濟貿易戰略時的重要舉措。通過建立一定數量的跨國公司,我國的對外競爭能力會有所增強。采取國家化的經營手段發展跨國公司,這一對外經濟貿易的戰略規劃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組織。圍繞著具備較強實力的大型企業為核心,將其作為發展外向型集團的重點主體,促進跨國公司的建立和更好的發展。組建外向型企業集團時,我國的國際經營化目標能夠得以推進,在實際的業務當中將各方面的資料互相整合到一起,構建起經濟聯合體,包括生產資料、科研資料、金融方面的資料等,均可以實現組織和整合。同時,對產權結構關系進行確定,在此基礎之上使經濟聯合體更加完善。由一個或多個法人的經濟聯合體發揮出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戰略的調整和推動作用。根據對組織結構的特點進行分析,可以對跨國公司的特征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運用。跨國公司應具備資產結構獨特的特點,并且能夠針對內部進行內部組織,同時要求所建立的跨國公司具備企業的相關功能,體現企業功能的優勢特點。除此之外還要求跨國公司的建立,應發揮其經營戰略的特征優勢,具備一定的經營戰略性,使我國的對外經濟戰略規劃能夠更合理、更科學,向著長遠的方向不斷探索。
為了繼續出口,通過擴展海外企業、加大對外投資、推進海外企業的發展是直接有效的一種方式。一個國家在面對集團化形成的壁壘時,可以向國外轉移部分生產能力。這一方法能夠使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提高市場中我國的產品占有率,分享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和綜合效益。我國各個地區的省市和相關部門,都應該將具有較高市場潛力和價值的項目篩選出來,采取對外投資的方式,在投資或合作生產方式下,組建和發展海外企業。目前在對外投資方面,我國仍舊處于弱勢地位,優勢不足,但是我國可以利用自身的其他優勢,利用與其他國家對比的相對性優勢,突破經濟發展、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局限性,促進海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擴展對外投資活動,提高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的綜合效益,推進我國未來的長足發展[4]。
結論:綜上所述,目前的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中,出現了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這一不可忽視的表現形式。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對于我國的投資形式、貿易形式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全球范圍內,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這一形式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經濟發達國家與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國也受到了該形勢的影響,應調整和優化對外貿易戰略決策,加強對國際經濟區域集團化形勢的深入分析,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前景,強化我國的綜合貿易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