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佳 中共朝陽市委黨校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所提出的重大決策,有利于推動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尤其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鄉村進行建設,要解決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推動現實課題的解決與研究。探索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關系,達到二者之間的互利共贏,實現農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長,要借助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農業及農村進行關注,要穩固國家發展的基礎,明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本要求,突出產業振興的重點,從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借助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思路,可以實現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鄉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級政府把“三農”作為工作重中之重,農業農村工作實現穩中有進好氣象,鄉村振興開局良好。但由于部分地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踐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及時破解制約了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問題,完善鄉村產業結構、健全現代農業體系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借助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推動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效保障。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鄉村經濟結構越來越多元化,鄉村經濟的經營模式越來越多樣化,鄉村經濟占市場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增多化,加快了我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步伐。一是,鄉村經濟的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農民不單純是生產者,還是生產資料持有者,也在逐漸參與起了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可以說農民還是經營者。由于農民身份的多重轉變,農村集體經營的產業也逐漸多樣,農民有了更多自主的權利,可以跟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經營的種類,來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農村集體產業發展中,農民也獲得了收益和權力,一部分農民開始發展私營企業,為農村提供了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民增收,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二是鄉村經濟的經營模式越來越多樣化。隨著全面脫貧和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農村經濟也在全面轉型,以適應市場需求。鄉村經濟的產業結構從主要依賴第一產業轉變為一二三產共同發展,經濟結構也從以前單一的農業為主轉變為多種經濟發展形式共存的商品經濟模式。三是鄉村經濟占市場經濟的比例越來越增多化。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越來越向市場化發展,以前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商業和市場需求,農村經濟結構也逐漸開始轉變,從農業部發布的歷年數據來看,農村經濟占市場的份額占比在逐漸提高,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體趨勢。
中國古代就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說法,可見農民對傳統農業種植、養殖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這不僅表現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還表現在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方面。近年來,新農村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鄉村振興戰略確實鼓了農民腰包、振興了縣域經濟的產業發展,也推動了鄉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還涌現出許多具有特色的小鎮、村落,為全國鄉村振興大局提供了典型的經驗。比如,農民日常要吃五谷雜糧,要消費新鮮蔬菜水果和肉蛋奶,其中大部分農產品是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這得益于多樣化的種植和養殖。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也在上漲,這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養殖和種植范圍,適應市場需求,也能滿足農民的多樣化農產品需求。雖然我國現階段的農民的貨幣收入相對不高,但并不意味著農民就因此降低生活質量,這也得益于農民自給自足的福利。從農民自身需要的角度思考,當前農民對生產內容多樣性的需求在逐漸增強。在發展比較好的村子,我們能感受到豐富和多元的鄉村的生產類型,比如種植業、養殖業多樣化,鄉村手工業豐富多彩,房前屋后種瓜種豆的庭院經濟大放異彩,還有以鄉村旅游、農家樂為主的旅游產業發展興旺。這不僅是農民需求的多元化表現,更是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節產業類型、經營主體促進鄉村振興的表現。
在市場經濟初期,曾出現過一個村子只生產一種農作物的情況,但難以抵御市場滯銷的風險使農業生產陷入危機。并且受小農思想意識的影響,農民無法準確判斷市場需求趨勢和價格曲線波動,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獲得預期的收入,不足維系日常生活開銷,更不也不能滿足生活需求,這就容易導致農民的生活陷入困境,陷入返貧的風險。而這種情況在現代的部分農村依然存在。所以,抵御市場經濟的風險需要種養殖多元化,也需要農村經營方式的多元化和經濟的多元化。種養殖多元化還能幫農民抵御自然風險,尤其遇到自然災害時,農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很容易“全軍覆沒”,所以多樣化的農業可以降低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所以,現代農村在探索特色化、大規模種養殖道路上,也會通過多元化鞏固勞動果實,能夠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走“專業化”“多元化”發展道路,以農戶為基礎的多元化鄉村經濟結構,讓每一個農戶都有一個優勢產品,在農戶之間形成互補和相互依存的關系,從而構成整體鄉村產業的多樣化,這樣既穩定了收入,又繁榮了市場。
在當前的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了解其中所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意識到面對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新困難,部分鄉村群眾產生畏懼的情緒,沒有增強發展的意識,缺乏勇于擔當的精神,阻礙鄉村集體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首先,受到資源的限制,人地矛盾較為突出,沒有對耕地進行充分的利用,過于重視建設項目的開展,耗盡生產要素;其次,人才的不足,缺乏人才和智能的支持,對于開設的第三產業項目往往是普通農民參與,缺乏專業的技術骨干;再者,資金的制約,缺乏穩定的資金來進行支持,往往使得其資本積累不多;最后,市場的制約,所生產的產品缺乏特色,沒有與市場的需求相融合,導致其銷售的渠道難以擴展。
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務管理是其中非常關鍵的部分。要對財務紀律進行嚴肅,加強財務管理的效果,準確的開展會計核算,可以使得各種財務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但是,在調查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審計與會計核算的了解,各類農業合作社存在財務問題,甚至出現黨員干部違法亂紀,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損失較為嚴重。
在對當前的“三農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重視鄉村經濟的發展,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建立現代農業體系,使得地區的特色農業優勢能夠得到發揮。同時,要加強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建立更為科學的經營模式,與現代農業掛鉤,可以使得農業的產業鏈得到延伸,確保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提升農民的收入。對于農村進行不斷的改革,要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村的經營制度進行完善,使得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使農民的生產活力可以得到提高[2]。
要根據自然稟賦、氣候條件、歷史文化環境等客觀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的鄉村特色產業。一是突出地域特色。一些地區因氣候、溫度、濕度等優勢適合種植不同的作物,比如北方有些地方盛產雜糧、小米,根據不同的地理條件種植有機小米、富硒小米、黑小米等等,從而打開市場,使該作物成為當地農業特色產業。二是突出氣候特點。特殊的氣候造就了特色的物種,借助特色物種可以發展特色產業。比如新疆地區借助日照時間長、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等特殊的自然條件,發展了棉花、大棗、哈密瓜、無花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借助自然條件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場上憑借特色和優質的質量占有一定比例的份額,使該產品銷售長期向好,當地農民也因此鼓了腰包。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比如少數民族地區可以發展特色旅游,或者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發展茶文化、面食文化、酒文化、桑蠶文化等等,將特色文化融入農業,衍生出具有獨特文化寓意的農業特色產品或文化旅游特色。
當前國家經濟進入發展的新常態,要積極的對原有農業發展的活力進行調動,打破農業發展的限制,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首先,要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行構建,推動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農業化經營模式的優化,對于產業鏈的效益進行提高;其次,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結合市場的需求,對消費升級進行迎合,對于大宗農產品主產區進行建設,確保優質的產品可以得到生產,最后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明確,要對于農業合作社以及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進行發展,向規模化經營進行轉變,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要達到產業的興旺,對于農村發展的動力進行提升,達到產業興旺,綠色興農;其次,要構建生態宜居,對鄉村綠色進行發展,加強對田湖草路等系統的合理治理,對于農業生態產品服務進行供給;再者,要進行鄉村文明加強宜居環境的構建,要體現建筑的風格,對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弘揚,注重對傳統建筑的保護;最后,要致力探索社會主義鄉村治理的體系,加強法律知識的融入,要利用法治思維對于農村的事物進行有效的管理,引導農民能夠學法、遵法、守法、用法。除此之外。要尊重生活富裕,對于農村的教育事業進行發展,提高農民的整體素養,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構建,使得能夠把農民群眾關心的利益問題進行解決,建設農民所滿意的新家園。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出臺的措施逐漸落地實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步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更加自由,鄉村經濟發展逐漸走上快車道。農村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實施,要結合時代發展的元素,對于農村農民問題進行關注,要更好的推動現代化鄉村建設方針的迎合,滿足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借助產業轉型的方式,對農業產前產后的全過程進行服務,加強農業技術的提供,對于配套設施進行完善,要關注當前農業服務規模化的發展。除此之外,對于民生問題進行關注,要將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積極進行融合,探索二者之間的關系,為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優質的條件,從而更好的進行現代化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