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天寵 馬佳駒


摘要:科技的發展推動了增強現實技術的進步,增強現實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技術,在新媒體語境中,作為信息傳播媒介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中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在新媒體時代不斷遭遇各種類型的藝術的沖擊。本文以增強現實技術的實際應用及其與其他藝術文化的結合為出發點,探討戲曲藝術傳承與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啟示,將戲曲藝術分為二維視覺與三維空間,研究其如何與增強現實技術結合,達到戲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目的。
關鍵詞:新媒體;增強現實技術;戲曲藝術;文化傳承;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新媒體逐漸成為一種熱潮,隨著信息傳播載體的日益豐富,文化與科技、藝術與科技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改變著我們的審美體驗與生活方式。近年來,AR的成熟運用使其成為文化展示與傳播的重要領域,AR體驗可增強現實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超越人類普遍感官感知。
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戲劇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凝聚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精髓,代表著中國傳統的戲劇文化。2015年7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辦發〔2015〕52號)提出:“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也強調“堅持創新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原則,并進一步闡釋要“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戲曲文化受限于受眾群體與傳統舞臺空間,繼承與發展戲曲文化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的光榮使命。
1 新媒體語境中增強現實技術的運用
1.1 增強現實技術的概念及優勢
AR即增強現實技術,這是一種綜合的信息交互處理呈現技術,將真實世界的信息與計算機制作的虛擬世界相結合,由顯示器、跟蹤系統和可移動計算能力組件組成。它通過疊加等方式使數據信息具有實時交互性,進而轉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的各種形式的數據。正如一些網站的描述:“AR增強的不是現實,而是認知。”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對現有的空間物質進行實時捕捉計算,并呈現出具有關聯性的虛擬信息。相較于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可以使使用者通過周圍環境相對位置的改變、觀看視角的改變以及周圍物理互動等行為,與現實環境信息產生具有及時性、互動性、關聯性的傳遞,是對真實世界信息的補充,能引出對實際物質空間更深層次的思考。
各種“現實”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史上的第二次浪潮,增強現實技術作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科技媒介,其優勢在于技術與設備成本較低,可移動性與反復利用性強,一部手機即可解決技術設備問題。另外,增強現實技術呈現的3D狀態生動逼真,與現實世界完美融合,能產生沉浸式的交互感。它適應于現實,對現實具有保留功能,而實時移動性又能增強人們對虛擬世界信息的認同感。這種新型的信息互動模式會改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1.2 文化與藝術本體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實現融合表達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變革與發展,社會發展史與媒介傳播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麥克盧漢獨特的社會史觀下,我們處于電子媒介傳播期,電子媒介不僅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任務,更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增強現實技術作為重要媒介,在藝術與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20年9月,華為與敦煌研究院聯手使用增強現實技術制作了“動起來”的活地圖,不僅起到了導覽的作用,更傳播了沉淀千年的佛教文化與敦煌莫高窟文化(圖1、圖2),用戶在家便可切身感受周圍環境,擁有全時、全在和全知的整體性體驗。面對悠久的歷史和復雜的文化,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加深對歷史情境下文化的深入理解,加深對文化的印象和留存的記憶,傳播范圍不限于本土的現實環境,而是直接進行文化傳播。
“虛幻城市”倫敦增強現實藝術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實例,其包含Nina Chanel Abney(阿布尼)和曹斐等藝術家的作品。只需在手機中下載一個應用,并移步到南岸步道就可以參加這個別開生面的藝術展(圖3)。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增強現實技術能讓藝術作品從聚集性公共場所進入更廣闊的空間,擴大了受眾范圍,擴展了藝術的邊界與表現形式。將藝術融入生活,無論是對藝術家還是對受眾,無疑都是稱賞不置的事情。
2 戲曲文化本體傳播現狀
戲曲是我國極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已相繼制定了保護傳承中國戲曲文化的政策。隨著生活的加快以及精神文化的豐富,大眾審美選擇多元化,在這樣的時代,故事情節發展緩慢與空間受限導致喜愛戲曲的人減少。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戲曲藝術的票房急劇下降,愛聽戲曲的老戲迷主要為“60后”,沒有戲曲基礎的聽眾難以理解半演半唱的演出,戲曲藝術的娛樂性與觀賞性受到限制。戲曲藝術的傳播方式較保守與老套,中央戲曲臺、公眾號以及各式各樣以戲曲為主題的展覽,都是新型的戲曲文化傳播方式,在增強了其生命力的同時,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護。但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戲曲文化應當與科技融合發展,充分展現自身的內涵,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3 增強現實技術對戲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啟示
隨著AR的不斷成熟與發展,AR與各個行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綜合性、虛擬性與程式性是中國戲曲主要的藝術特征,本文將戲曲藝術大致分為二維與三維兩個部分,從戲曲視覺圖形類AR交互與戲曲空間沉浸展示AR交互兩方面展開敘述,研究新媒體語境中增強現實技術對戲曲文化傳承與傳播方式的啟示。
3.1 戲曲視覺圖形類AR交互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不僅由唱念做打構成,舞臺元素、服飾元素以及臉譜設計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些視覺元素既代表著戲曲,又是文化的象征。視覺類AR是對所識別的特定圖像產生一定交互的形式,要設計具有識別性的圖像,使用者用設備或特定APP掃描圖像進而產生交互功能。
近幾年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如《上新吧故宮》不斷走紅,文化與娛樂緊密結合。要學習借鑒這些案例,例如在央視戲曲頻道播放利用數字化技術包裝的節目內容,通過掃描個性化戲曲紋樣的二維碼進行互動,實現手機端與電視端的媒介聯動。同時手機端增添戲曲盲盒娃娃的制作程序,戲曲愛好者可根據喜歡的人物形象主動對妝容、服飾等視覺元素進行搭配,交互性地制作屬于自己的戲曲盲盒。搭配期間,通過AR技術的實時性與結合性呈現出虛擬的戲曲盲盒人物,打破了電視節目在互動性上的先天局限,形成了觀眾喜愛的新的形式樣態。
其次,也可設計戲曲周邊類文創產品,結合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物品置于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空間,通過對有戲曲屬性的顏色與戲曲紋樣等進行設計,使其變成獨一無二的戲曲文創產品。戲曲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產物,在主動設計的過程中,AR可以捕捉圖形背后的文化含義,并對其進行語音介紹,講述背后的故事,做到虛實結合,激發設計者對戲曲的興趣,促進受眾的熟人社交圈交互,直接進行文化傳播,實現信息傳播的精準化,創新傳統文化的弘揚方式。
3.2 戲曲空間沉浸展示AR交互
戲曲藝術是時空藝術,在有限的空間中,結合超脫的遠離生活之法虛擬展現出時空形態與故事劇情,把觀眾帶入江流險峰、軍營山寨、行舟坐轎、登樓探海等多種多樣的生活聯想中,在觀眾的想象中完成藝術創造的任務。在科技進程不斷加快的時代,觀眾除了可以去劇院看戲曲表演,還可以用多媒體看戲曲表演,其劣勢在于前者會出現唱詞聽不清、人物看不細致的情況,后者則缺少現場感,導致臨場感受匱乏。
AR帶來的沉浸感與觀眾欣賞戲曲演出時的身臨其境感相似。兩者的差別在于,戲曲藝術更注重審美心理上的沉浸感,即通過欣賞演出而感知劇中情節的起伏發展;AR更多的是強調視覺感受上的沉浸,即通過技術為體驗者營造一種“視覺真實”的審美感知。
將AR與戲曲空間相結合有三大優勢。第一,可擴寬戲曲表演時的觀看視野,方便觀者以多視角的方式進行觀看,遠看表演者的一招一式,細看演出者的一顰一笑,感受戲曲內在的核心價值文化,使戲曲的歷史、藝術、核心內涵直觀地體現出來。第二,兩者結合應用既可以側重于嚴肅的戲曲文化功能性交互,也可以側重于以受眾滿意度為主導的體驗性交互,提高受眾與文化遺產的交互頻次和深度。第三,增強現實技術與戲曲藝術結合傳播,可以增強戲曲文化傳播的長尾效應。數據化的信息積累與用戶大數據,可對戲曲愛好者的一系列信息進行提煉與開發,針對戲曲文化要素維度和種類的相關性,相對容易地構造出完整而全面的戲曲文化和價值表達媒體。
4 結語
保護戲曲文化就是保護人類的文化基因,戲曲文化中蘊藏的文化和智慧需要不斷地發掘、深入地研究和廣泛地傳播。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不限于單方面的傳播,其與文創產品的疊加,進一步提升了戲曲文化的價值,延長了戲曲文化的傳播時間,講述二維圖像知識變成對話式的專業引導,不拘泥于傳統傳播形式,傳達戲曲文化的核心內涵價值。創新體驗,延續文化,傳播知識,是戲曲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要運用新媒介傳承與保護我國歷久彌新的藝術瑰寶——戲曲文化,并實現戲曲文化的完整價值表達。
參考文獻:
[1] 溫麗君.新媒體視角下的戲曲藝術傳承與保護[J].戲劇文學,2016(08):74-76.
[2] 王曉寧.虛擬現實技術對戲曲藝術創新傳播的影響[J].戲曲藝術,2018,39(03):136-140,155.
[3] [英]簡·基德.新媒體環境中的博物館跨媒體、參與及倫理[M].胡芳,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7:14.
[4] 王圣華,譚劍. AR技術在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播中的應用[J].美術觀察,2020(04):75-76.
[5] 檀鵬,王嫚,付鐵明,等.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的文化遺產類AR交互設計[J/OL].包裝工程,2021-01-16.
[6] 吳瓊.面向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體驗設計[J].裝飾,2019(01):12-15.
[7] 李京燕. AR增強現實技術的原理及現實應用[J].藝術科技,2018,31(05):92.
作者簡介:喬天寵(1995—),女,浙江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設計、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