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耀 徐光明 岑學楷
摘 ?要:文章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在華學習現狀為研究依據,結合《交通統計與分析》課程的結構和特點,探索在該課程中實施EMI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入EMI教學方法,在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重塑、考核方式調整等方面進行課程改革,提高《交通統計與分析》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留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其知識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融合EMI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實踐,為探索符合現階段國情的留學生教育提供了藍本與參考依據。
?關鍵詞:交通統計與分析;留學生教育;EMI教學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learning situ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countries along“the belt and road”,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the EMI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traffic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this course. By introducing the EMI teaching method, reformations lik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remodel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djusting evaluation mode can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raffic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verseas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students'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attempt to curriculum reform provides a case and reference frame for the current overseas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raffic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educ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EMI teaching model; curriculum reform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形象,促進了國際和平與發展[1]。它不僅推動了國家及地區間的經濟往來,同時也促使我國來華留學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據2020年12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透露,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來華學生比例達54.1%。以中南大學為例,作為教育部直屬大學,目前有來自全球110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2 000余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留學生占70%左右,廣泛包含了緬甸、老撾、越南、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激增,有力提升了我國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但同時也對我國高等教育,尤其是留學生教育,帶來了挑戰。一方面,受不同地域、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性,極大增加了專業課程的教學難度,對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另一方面,英語并非“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國家的母語,在學生中文水平無法滿足專業課學習要求的背景下,全英文授課質量成為影響教學水平的關鍵點[4]。在此背景下,EMI教學模式成為提升留學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
段[5]。
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是以英語為語言媒介的教學模式,通過融入“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打造獨特的課程設計、分組討論、評價反饋和課堂管理等環節,以提高學生對非語言類學術性科目的學習效率。因此,本文旨在通過介紹EMI教育模式在留學生《交通統計與分析》課程中的應用過程,討論該教學模式在留學生教育教學過程的具體實踐方法,為我國留學生教育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1 ?課程教學現狀
1.1 ?課程特點
《交通統計分析》是交通運輸專業留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課程內容涉及交通系統分析與交通運輸概率統計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該課程通過介紹應用于交通系統的各類統計與分析方法,可以為學生認識與理解解決交通問題的分析工具提供參考依據,并提供廣泛的交通運輸規劃、工程、安全與經濟等實例與案例,為學生將來從事交通運輸的管理和科學研究提供必備的基本知識。
?由課程內容可以看出,該課程包含了大量的統計學知識,其先修課程涵蓋統計學、線性代數等課程,因此對學生的數學基礎有一定的要求,是一門基礎要求較高、有一定理論深度的專業課程。另一方面,該課程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掌握交通系統分析和交通數據統計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交通問題的能力,因此該課程的教學評價更加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學生現狀
?目前,該課程面向的留學研究生來自老撾、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尼日利亞、蒙古國、孟加拉、巴拿馬、哈薩克斯坦、阿富汗等多個國家,學生的知識基礎、語言水平、學習適應性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總體而言,數學基礎均較為薄弱,與統計學和交通系統相關的知識較為匱乏;部分學生可以利用漢語進行日常交流,學生的英語讀寫水平普遍較高,但是對于專業詞匯的理解存在困難;由于部分國家交通系統發展較為緩慢,這些國家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存在概念理解障礙。
2 ?課程改革思路
?EMI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強調使用英語教授專業課程,而非利用英語去“教英語”(English being taught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更確切地說,該模式適用于多數人口第一語言非英語的國家或地區,以使用英語進行學術科目的教學。因此,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嚴謹性與系統性,同時也需要關注知識的跨語言理解難度與接受度。與此同時,在語言溝通與知識傳播中,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重視學生通過英語間接獲取知識的效率。基于此思路,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和留學生基本情況,課程改革將圍繞“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重塑”、“考核方式調整”三個方面開展。
?課程內容重構方面,強調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課程內容按難易和重要程度,依次分為基礎知識鋪墊、重點知識詳解、難點知識推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點在于夯實必要的基礎知識,通過本階段的學習使學生熟悉本課程的英語教學環境,促使不同知識儲備的留學生均能理解課程的基本概念和專業詞匯,以便于后續的學習過程;第二階段,強調重點知識的拆解與應用,通過知識點的分解與實例的應用,讓學生逐步掌握復雜的統計分析工具,并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各類教學環節中提升其創新與應用能力;第三階段,側重于對更高層次復雜知識的推介,以滿足知識訴求度高、理解能力突出的學生進一步探索與學習的需求。
?教學方法重塑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著重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針對上文中對課程內容三個階段的分類,分別采取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針對第一階段的基礎知識鋪墊,融合Dictogloss(合作聽寫)、Slap Game(猜詞)、Categories Game(分類游戲)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對專業詞匯、基礎概念的認識與理解;針對第二階段的重點知識詳解,穿插利用Microteaching(微型教學)、Split Reading(分割閱讀)、Debate(辯論會)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究、團隊協作和小組競賽的情景下完成復雜知識的學習;針對第三階段的難點知識推介,充分發揮Onion Ring Discussion(洋蔥圈討論)、Definitions Game(猜問題)等教學活動的作用,讓學生互相交流知識的重難點,促進學生在溝通與探討中逐漸深化對復雜知識的理解。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同章節在使用方法上也存在交叉現象,需根據具體內容靈活制定。
?考核方式調整方面,由于前述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過程考核的評分依據非常充分。因此,在過程成績占比40%的前提下,充分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與在團隊中的貢獻量,激勵表現良好、愿意投入的學生,以此激發留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3 ?課程改革實踐
3.1 ?重構內容調整
?目前,《交通統計與分析》課程為40課時。針對留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對交通系統基礎概念不甚了解等情況,增加了前面第一、二章內容的課時,即將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和Statistical Inference I: Descriptive Statistics的內容分別增至4學時和6學時;重點介紹Statistical Inference II: Confidence intervals、Statistical Inference II: Hypothesis testing、Statistical Inference II: Non parametric methods和Linear regression: Fundamentals這四個章節的內容,適當縮減了Linear regression: Estimation、Violations of regression assumptions和Simultaneous-Equation Models三個章節的學時。
?課程內容的調整有利于學生對課程重難點的區分與把握,并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供了相應的知識層次,幫助學生建立起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3.2 ?重塑教學方法
?依據課程改革思路,拓展了之前“討論式”教學模式,針對每一章節的具體內容安排相應的教學方式。其中:Transportation System Analysis和Statistical Inference I: Descriptive Statistics介紹交通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統計學的基本知識,故融入了Dictogloss、Slap Game、Categories Game、Definitions Game等方法;Statistical Inference II: Confidence intervals and Hypothesis testing、Non parametric methods、Linear regression: Fundamentals and Estimation等章節是課程的核心內容,故利用了Microteaching、Split Reading、Debate、Onion Ring Discussion等多種教學方式;Violations of regression assumptions和Simultaneous-Equation Models屬于了解的知識范疇,因此穿插了Definitions Game和Onion Ring Discussion的教學方法。
?這些豐富的EMI教學方法,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活躍程度。這些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豐富的實際交通案例與背景中學習專業知識,增強了其知識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實踐證明,這是非常受留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和充實的課堂環節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課程的關鍵內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學生在課程之外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3.3 ?調整考核方式
?期末考試成績與過程成績分別占比為60%和40%,調整的主要對象為過程成績。依據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內容,過程成績主要在參與程度、團隊貢獻度、參與質量三個方面進行總體評價,其占比將與各環節及相應課程內容直接相關。在課程互動與自主探究的環節中,將依據這三個方面對每個學生進行評價,最后再通過各環節的重要程度加權獲得最終的單項成績。例如Debate環節,通常為三人一組,三人角色分別為Judge(法官)、Pros(正方)、Cons(反方),辯論過程中各人表現將主要體現在參與質量中;Onion Ring Discussion環節,教師著重記錄各小組學生是否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主要體現了學生的參與程度;Dictogloss考察學生在協作聽寫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展示了學生的團隊貢獻度;Microteaching中每個學生的分工不同,但其參與程度是可以同等評價的,其團隊貢獻度則依據學生具體選擇的角色而定等等。
?總體而言,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考核方式,因為考核結果真實反映其在本課程中的投入程度。同時,新的考核方式對教學方法的重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是與教學方法休戚相關的。
4 ?結束語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在這一時期提高我國留學生教育質量、提升國家軟實力,是高等教育人員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基本情況,結合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專業留學生及相應課程教學現狀,提出了以EMI教學模式主導的留學生課程教學改革思路。通過課程內容重構、教學方法重塑、考核方式調整,將EMI教學模式、理念和《交通統計與分析》課程進行了深度融合。實踐證明,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學習效果都有明顯提升,收獲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的論述為高等教育的留學生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為具有相同背景下的留學生課程改革與實踐提供了參考藍本。當前,我國高校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教學規模日益龐大,未來還將經歷一個較長期的成長過程,需要經過不懈努力和實踐探索,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與培養目標,為全世界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宋弘,羅長遠,栗雅欣. 對外開放新局面下的中國國家形象構建——來自“一帶一路”倡議的經驗研究[J]. 經濟學(季刊),2021,21(1):241-262.
[2] 劉寶存,彭嬋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來華留學生政策的變遷研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視角的分析[J]. 高等教育管理,2019,13(6):1-10.
[3] 盛潔瑾.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1,13:179-184.
[4] 徐磊,裴佳音. 來華留學生全英文授課教學滿意度研究——以J大學為例[J]. 科教文匯,2020,33:21-22.
[5] 閻志軍,溫珺,宗永建. “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EMI教學問題探討[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4):74-78.
收稿日期:2021-06-12
基金項目:中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0JGB12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71801227)
作者簡介:李傳耀(1987-),男,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運輸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徐光明(1986-),男,湖南岳陽人,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運輸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岑學楷(1989-),男,廣東湛江人,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運輸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交通規劃與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