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偉
煙臺市蓬萊區財政局
在1923年凱恩斯在研究法國債務問題時,提出“可持續的財政政策”這一定義。凱恩斯認為如果國家的財政收入不能支付利息和承擔發行新債的費用,那么國債發行就難以維持,從而使得財政不具有可持續性。這一定義在學術上被認可是在1985年,并由Biter進行完善。從研究結果表明,在國內,從資源、債務、收支平衡及綜合的角度進行理解,部分學者在進行理解時,是從國家總體層面財政可持續性的角度進行理解的,但忽視了財政機構性的可持續發展。在減稅政策的背景下,對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時,各級財政都是減稅的主要參與者,因此地方財政稅收的平衡會影響到結構性財政可持續發展,面對這一現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重視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一)財政收入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影響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變量,在財政收入方面包括三項內容:蔡財政收入增幅的基礎、財政收入本身處于下行趨勢、財政收入的構成部分承壓明顯。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的基礎,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對財政收入進行分析時,應該重視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情況。近些年來,我國的財政稅收的增幅雖超過了經濟增長的幅度,但由于周期較長,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對財政收入進行分析時,也應該重視我國財政收入本身的發展趨勢。在對財政收入進行分析時,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重視財政收入的各個部分。受經濟增速下行的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處于低迷狀態,并且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面對這一現象,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重視對財政收入的構成部分承壓情況進行分析。
(二)財政支出方面。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政支出被用來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尤其是在兩次金融危機中,財政支出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相關學者在對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中,要重視財政支出所發揮的作用。在經濟新常態下影響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變量,在財政收入方面包括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速趨勢相反、財政剛性支出與新增支出并存。我國所采取的財政政策一直都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而財政支出是促進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重視財政支出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為了讓人民的幸福感增加,因此,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一直在增加,這就導致在政府的財政支出中,政府的剛性支出與新增支出并存,面對這一現狀,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對其進行解決,從而促進財政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現在的經濟狀況呈現出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支出剛性增加、債務負擔較重及區域間財政不平衡等現象,這些現象會給財政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面對這一狀況,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規模的減稅政策是必要的,在實體經濟低迷發展的狀況下,減稅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會給實體經濟增加信心,并且也會增加實質性的收益。減稅政策的出臺同時也是順應了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發展,其不僅能夠優化供給端,而且也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面對給各類風險,政府在進行解決時,不僅可以通過國家的政策,而且也可以想出更多的政策來進行解決。
(一)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是“培元固本”之策
經濟增長是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只有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但就現階段而言,經濟發展的現狀不能達到預期,從而導致結構性問題疊加周期下行。面對這一現狀,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宏觀調控的理念來解決問題。在利用宏觀調控解決問題時,逆周期調節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體現為增支、減收和發債。在增支方面要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短板,重視三農問題。在減收方面,要重視增值稅的作用,增值稅的降低能夠促使商品價格下調,刺激消費,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在發債方面,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發債時,既要考慮財政收支的矛盾,同時也要減少財政風險預留空間。
(二)多渠道盤活沉淀資金,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在減稅的背景下,多渠道盤活沉淀資金,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能夠有效促進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增長下行的經濟常態下,為了應對財政收不抵支的矛盾,相關工作人員采取多渠道盤活沉淀資金的方法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財政沉淀資金是尚未安排或已經安排預算,但在實際支出中并沒有使用,仍然閑置在賬戶里的一種現象,面對這一現象,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采取合理的措施,使這筆資金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
結論:在財政稅收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在實際工作進行中,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影響財政可持續性的各變量在經濟新常態下的運行狀況,從而使得地方財政能夠更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對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財政可持續性空間的拓展進行充分了解,這也能夠有效促進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