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紅霞
內容摘要:當前教育領域對于語文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在小學教學中,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語文素養教育科目,也正在受到學校和師生的重視。小學的古詩詞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語文技能的培養,也要注重對情感方面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思考高效的策略加以灌輸、滲透,從而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 古詩詞教學 情感教育
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是為了從情感基礎上培養學生詩詞底蘊、鍛煉學生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這對于小學語文的基礎教育來說是意義深遠的,所以,當深入現實古詩詞教學時,將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入傳統教育中。
一.加強師生互動,增強情感交流
在農村小學,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自顧自地深情講解,而少數學生在底下恍惚出神,這是由于師生間缺失了課堂互動交流的機會,這就容易引起學生聽課開小差走神、上課效率低下、學習態度不端正等現象發生。改變以往單調乏味的僅由教師繪聲繪色講解古詩詞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古詩詞教學的課堂效率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才能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詩詞的洗滌,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使情感教育更加高效。
例如,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讓學生自主品味古詩詞的風韻并與學生之間進行愉悅的交流,讓自己處于主導地位,并提供學生古風古韻的教學氛圍,從教師的言語表達中熏陶學生的詩詞文化,加強師生情感溝通。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不乏涵義講解,對于教材中的古詩詞理解以及古人情感的表達,教師應當允許學生積極暢談奇異的想法,通過這些想法其實可以感受到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獨到見解和錯誤的理解,教師就應該當場提出指正的建議,但是言語態度應當適中,以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如此日常的詩詞見解交流,實現發掘學生們在古詩詞閱讀上隱藏的潛力的目的。此外,教師需要多了解情感教育的技巧與捷徑,就是多與學生溝通古詩詞中的隱含情感,只有多接觸情感理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領悟古詩詞的魅力,與學生進行長期良好的溝通,才能使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促進自身情感的發展。
二.運用情感素材,發現詩詞魅力
詩詞創作的靈感伊始于生活,也來源于生活。教授小學古詩詞,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是啟發學生對于詩詞創作的靈感。靈感與情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從古至今諸多知名詩詞家,都歷經無數次嘗試并且十分熱愛收集生活中關于情感的素材,許多拍手稱絕的詩詞作品正是他們積累素材后的靈感創作。對于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來說,古詩詞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素材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情感融入是詩詞的魅力所在,緊緊抓住詩詞與現實生活存在的聯系,爭取更好的在學生的思想中融入詩詞韻味,滲透情感,注意還要抓住情感教育的精髓,注重對古詩詞情感素材和內容的合理選擇與應用。
例如,在對《贈汪倫》一詩的學習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對于故友的情感回憶,小學時期學生對于友情理解已經有了自己的建樹,因而在教學中,通過對友情的利用,尋找相關的友情素材,比如同類的友人送別詩對比,爭取在同類詩詞對比學習中為學生營造友愛的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只有在古詩詞理解時運用自身情感分析,更容易對古詩詞學習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三.豐富教學手段,抓住學生眼球
豐富教學手段,首要的目標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對學生加強古詩詞理解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教師可以嘗試多用多媒體手段來替代傳統教材授課的方式,從而實現從視覺上吸引學生眼球的目的。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與相應設備早已在當前的學校教學當中大量普及,農村學校也不例外。因此在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自行準備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上課,利用學生對每次課件的新鮮感與好奇心,幫助教師更輕松的進行情感教學。不啻如此,通過多媒體設備可以讓學生的視野變得不再局限,讓學生了解一些不常見的新奇事物,對增長學生的見識益處頗多。
例如,教師可以在古詩詞授課中結合多媒體選擇音頻視頻、設置以游戲故事為載體的活動等方式,將古詩詞教學主題以及意義引入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此媒介,迅速在學習中集中精力,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的形式,播放飽含作者情感的作品解讀,以及一些作者生平的奇聞軼事短視頻等等。通過視覺、聽覺多方面的刺激,將古詩詞教學課堂氛圍充分的調動與活躍起來,視頻的放映也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拓展,調動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同時滿足學生為未知事物的好奇心,進而在學習中,讓學生能更好的從古詩詞學習中體會情感的熏陶。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應融入情感教育,主要目的是勾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加強與鞏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古詩詞情感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山云.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高效提升學生素養的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20(06):70-71.
[2]郭麗慧.身臨其境是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探討[J].才智,2020(01):182.
注: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情感教育視野下農村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論文,課題批號:BY[2019]G072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