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徐平凡,楊日容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廣東 中山528404)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為了更好地輸送技術型的人才,國家相關部門加強了對高職高專等中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創業扶持力度。本質上可以向社會不同企業輸送更多的技術型人才。這也滿足了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對于技術性人才的需要。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將更多的教學資源進行轉化,成為不同院校開展學生教育的主要工具。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之下,學生的學習提升空間擁有更多的可能,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層級的限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不斷提升自己。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長滿三年以后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畢業證書,之后就可以通過多次選拔考試,獲得本科學歷。但是兩所院校整體的辦學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院校的辦學層次與規格成了當前院校課程體系銜接與貫穿的一個基本目標。該項目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市場規格要求等角度入手,對專本貫通的課程體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構建出完善的專升本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培養方案。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銜接一體化層層縱向遞進聯系,從而實現本專業的高本協同培養的目標。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更加高端的技術性人才。而本科教育致力于培養創新型的復合型人才。正是因為確定了這一全新的發展目標,所以以教育培養人才為階段性發展趨勢的培養層次變得越來越清晰。從客觀角度來說,高職可以培養一些中級人才,而本科教育更多的是培養一些高等層次的人才。因此從以上角度可以明確看出,二者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遞進關系,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種符合邏輯的培養計劃,層次清晰。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和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在制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高本銜接(“3+2”)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校企合作和學生能力提升兩條主線,深入到中山市各個鎮區調研智能制造和生產自動化產業情況。遵循以下流程:行業、企業調研→崗位、職業綜合能力分析以及人才目標培養規劃→確定服務于中山“一鎮一品”特色產業結構的“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高本銜接(“3+2”)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產線、供配電等典型行業的崗位性質及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驅動項目。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以及電子科技大學在實際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從相應的課程設置與知識架構入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因此整體上可以看作是一個不斷深入的學習過程。“銜接一體”教育模式下的電氣自動化技術更多地可以看作是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通過一些專業化的實踐,可以針對專業性的技能訓練以及思維訓練進行突破。從客觀角度來說,本科教育更加重要的是對一些專業的研究能力進行判斷,最主要的目標是深化階段性的技能訓練提高專業化的理論素養。而專業能力的培養,也可以看作是提升學生認知水平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環境的要求之下,學生有更多發展的平臺。(見表1)

表1 高本銜接課程設置一欄表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以原有的教學模式為基礎,深入探索全過程教學管理理念的基本內容,在這個基礎之上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時也可以對原有的教學組合要素進行優化分析,充分發揮出自身的綜合優勢。
建立了完善的教學管理機構,為了實現各管理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雙方共同成立了管理組織機構。目的在于更加有效地促進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為了實現既定的計劃,保證整個過程規范操作可以參考,雙方學校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成立專門的管理小組,同時指定一名組長作為主要的負責人開展日常工作。所有教職工一起對現階段教學管理活動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確保所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從客觀角度來說,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可以達到本科水平的要求,而本科教育是否能夠根據當前職業技術學院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教學,都需要通過管理制度的落實來實踐。雙方在日常管理過程當中一定要加強彼此的溝通與交流,通過相互監督的形式參與到日常教學管理活動中來。日常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按照原有的教學計劃執行相應的標準,確保高效率的完成教學工作。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定期組織會議溝通交流,對當前的教學工作進行交流溝通。通過以上的活動可以讓這些教師對自己未來的工作規劃有一個良好的認知,除此之外還可以確保大多數本科教師能夠做到因材施教。
本科院校具有學科、師資優勢,高職院校具有實訓和企業資源優勢,如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是實現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證[2]。建立和完善“三二分段”高本銜接教學資源管理制度,這些共享機制的內容也是實現資源共享的一種合理的渠道,這種方式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有效傳輸,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不同檔次教育院校之間的壁壘,讓更多的學生可以接觸到專業的教學知識以及教學方法,教師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向不同院校的老師學習取經,當然雙方在前期建設的過程當中應該事先溝通,避免在這個階段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內容。
結合中山“一鎮一品”經濟結構特色,緊貼專業鎮優勢產業進行專業建設,二者相互合作,構建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以及人才輸送機制[3]。工作室主要是對企業的一些產品或者是項目進行研討,起到整個實施階段的專業指導的作用。這樣做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讓一些在校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實習的學生,這些學生也是從專門的機構挑選的,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一些新產品的研發,同時要對樣品進行檢測,不斷地改進生產工藝,學生們不僅要學習書本上枯燥的知識,還應通過實際動手操作,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識以及職業發展意識,為之后的順利就業提供良好的條件。
根據整個區域之間的轉型升級及技術人員在職業崗位上的創新,引入全新的技術標準,堅持利用專業化的內容對教學基礎進行改革[4]。通過培養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高素質人才,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也可以實現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之間的協同發展。
課程教學按照“項目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展開。專業核心課程采用了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授課,課程教學情景如圖1、圖2所示。

圖1 電工技術課程教學情景

圖2 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授課
為了適應“一鎮一品典型產品設計過程”課程體系理實一體化的項目化教學,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對一些特色類型的產業基地進行專門的處理和操作。依托與廣東碩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共建的自動化生產線加工平臺,包括全自動生產線,各類機器人等智能產線,如圖3所示。教師通過對智能生產線的講解和操作,讓學生作為整個階段的技術人員,參與到生產加工的整個環節,當然也可以用特定的產品檢測方法,參考國家相關部門發布的行業標準,由學生對實際操作過程當中產品的檢測任務進行分析,而企業的負責人員以及學校的老師在這一階段起到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觸一些實踐操作。

圖3 智能制造生產線(校內)
該校現已建成廣東碩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博道工業自動化有限公司、深圳市恒天偉焱科技有限公司、廣東國哲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等15 個校外實訓基地,如圖4所示。

圖4 校外實訓基地
這一全新的發展舉措,對專升本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創新改革,本質上打開了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資源共享渠道,基于此,中山職業技術學校于2019年進行“三二分段”專升本人才培養模式項目試點,在項目實踐操作推進階段,能夠真正地發揮試點項目的帶頭引導作用,同時形成全新的創新型人才管理模式,對這些專升本人才培養計劃展開專門的研究和解讀,實現高職與普通本科培養人才的一體化發展[5]。目前的情況來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是由于這些人才培養方案仍然處于一個前期發展階段,所以在后期的實踐過程當中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