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才 康琳
1.湖南女子學院;2.湖南省公民禮儀素質研究基地
美育是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教育,具有塑造審美人格、培養審美情趣、提升審美意識、增強審美能力、滿足審美需求的功能,是人不斷自我完善、精神升華、身心統一和諧的重要途徑。禮儀無論就其內涵,還是其外在表現形式,無論就其蘊含的道德追求,還是其作為人類情感、心理的表達方式,都有著豐富的審美內蘊[1]。《現代禮儀》課程通過引導學生對包含個人品德、社會公德等美德的認同與追求,綜合不同形式的在個體的行為、動作、表情、語言、服飾等方面的合“禮”規范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增進審美素養、端正審美思想,將“律己敬人”禮儀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對美的自覺。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2]
所謂人格的審美化,就是指主體對人格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它表現為較高標準的追求,一方面它表現為主動的內在的自律的追求,一方面表現為情感化的非功利化的追求。人格美是道德的理想化表現。人格美的追求不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他律的道德規范,而是內在的道德升華和自律的道德實踐。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對人的主體性功能的發掘和探索必須上升到追求理想人格的塑造上,才能達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終極目的[3]。
禮儀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現代禮儀》課程通過禮儀教育對涵養文明有禮、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禮儀教育以“仁愛”思想引導向善的審美人格。
中國禮儀文化以“仁愛”為核心精神。何為“仁”?《論語·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包含了“愛親”和“愛眾”。愛親,體現的是家庭禮儀中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論語·學而》中談到“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愛眾,則是對親人之愛的延伸,即以孝悌為本,把對父母的孝敬對兄弟的友愛延伸開來,就是愛朋友、愛他人、愛一切,即“泛愛眾”。這種從愛親到泛愛眾的遞進,使禮儀教育中在引導學生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時,堅持以愛為出發點,追求積極向善的審美人格。正如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4]具有約束力的“禮儀”在日常生活中,對個體生命的成長言,是人格完成、實現人際交流,心靈得到滿足或者撫慰的重要手段之一,從中學會調節、節制及表達,以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真正存在的水平上,并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5]。
(二)禮儀教育以“忠恕”思想調節友善的審美人格。在禮文化中,“忠恕”是“仁愛”的實現途徑,是仁愛實施過程中一種推己及人的方法。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忠恕”:“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6]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指出:“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謂恕也。[7]在禮儀教育中,忠恕是在待人處事時度己度人、換位思考、相互理解的友善的態度。自己想要發展,想要成功,要讓別人也能發展也能成功,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只有尊重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才能攜手共進,才能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成就自己。
(三)禮儀教育以“貴和”思想涵養和諧的審美人格。
《論語·學而》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8]禮儀本身就是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標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范、準則和儀式的總和[9]。人在社會關系中,事務之間、人與人之間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要是彼此之間和諧相處,就要有協調。禮儀就是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其目的,就是引導人們以寬容、謙讓的態度待人處事,以構建和諧融洽的社會秩序,并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正是這種“和諧”精神,使中華民族具有了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與生生不息的生存能力。[10]
審美態度是主體對待和處理客觀事物的一種方式。人對待客觀事物方式有三種,一是認知的(科學的),一是倫理的,一是審美的(情感的),前二者是實用的、功利的態度,審美態度是非功利的、感性的。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用科學的角度解決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用倫理的角度冷靜、客觀看待并處理事物,同時也要從審美的角度感知、發現和欣賞客觀事物的美,在審美體驗中獲得審美的享受。
審美態度對審美活動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審美態度的弱化或缺失,導致了客觀生活無法進入主體的審美視域。基于各種審美心理因素在審美態度上的功能差異,《現代禮儀》課程教學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著學生的個體審美態度:
(一)現代禮儀以美的形式影響學生的審美感知
禮儀具有美的外顯形式,所謂“德輝動于內,禮發諸于外”(《禮記.樂記.樂化》)。就個體而言,個體對禮的遵循,會通過儀容、舉止、服飾、語言、體態等直觀形象地加以展現。“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濟濟翔翔。祭祀之美,齊齊皇皇。車馬之美,匪匪翼翼。鸞和之美,肅肅雍雍。”[11],這是《禮記》對禮儀外顯之美的表達。個人禮儀所彰顯的儀容美、儀態美、行為美、服飾美以及優雅的舉止、禮貌的談吐等,儀式活動中特定的環境、裝飾、布局、禮器甚至音樂、舞蹈,無不帶給人審美的愉悅,影響學生的審美感知。
(二)現代禮儀以美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禮儀的審美活動又是相互的,每個人在以合“禮”的方式彰顯個體形象時,又以審美的眼光欣賞對方,從審美的視角認識、把握、體悟對方的言行、情感、態度。以禮待人,不僅在他人的肯定與欣賞中獲得審美感受,又能滿足他人與社會的審美需求。“禮的審美主要體現在倫理秩序的井然有序、行為的彬彬有禮以及內在的尊敬人的態度,也就是通過禮來體現人的尊嚴、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制度的文明。”[12]群體參與的公共禮儀活動,則常常通過一系列感性的環境和程序的設立與遵循,表現為儀式的方式,渲染或莊嚴肅穆、或熱烈喜慶、或悲痛哀婉的氛圍,引發參與者審美感受、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
在對禮儀的踐行中,外在的審美愉悅,會引發情感交流上的協同,從而使情感的表達形式更加優雅。這種審美感受是具有感染力的,在彼此的欣賞與認同中,在共同的審美共鳴中,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如費孝通老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和諧觀點。
審美趣味是一個人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和審美理想的總和[13],表現為審美主體對某類審美客體審美選擇的傾向性和審美期待的方向性。審美趣味作為一個人的審美價值標準的體現,它制約著一個人的審美行為,決定著這個人的審美指向[14]。審美趣味的形成及其品味,會表現在一個人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具體可見的細部環節上。現代禮儀教育對大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對個體雅致之美的追求和對群體和諧之美的創造。禮儀之美,是一個由內而外、由個體而全體的發生過程,是通過個體對禮的遵循達到人際和諧進而構建社會和諧的系統工程。關于禮儀對“和諧”之美的創造,前文已有闡述,此處不再贅言。在此重點分析《現代禮儀》課程引導學生對個體雅致之美的追尋。
雅致是一種高雅、精致而不落俗套的審美品味。“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美學概念,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成為中國人獨特的人生風范和人格構建的審美追求。在這種審美追求中,“雅”的實現與“禮”的踐行是分不開的。《荀子修身》中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悖亂提;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15]荀子提出“由禮則雅”的觀念,認為想要擁有“雅”的人生格調,就應該守禮、重禮。
《現代禮儀》課程對學生“崇雅”審美品味的引導著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言語上的文雅。《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16]禮儀規范下的“雅言”,一方面是語音、語調、語法上的規范,即所謂“正”音。在我國推廣使用的是普通話。一方面用詞上的禮貌、文雅。即要求人們在語言表達時,要使用禮貌用語,常見的如歡迎語、問候達在語、贊美語、致謝語、致歉語、告別語等。同時用語上的文雅,也注重謙詞敬語的使用。“謙”是自謙、謙遜,“敬”是尊敬、敬人,表達的都是對他人的尊重。如表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時,常加“家”“小”“鄙”“愚”“拙”等詞綴;而在表達在與他人有關的事物時,常加“高”“貴”“惠”“大”“恭”“敬”等敬辭詞綴。三是注重語氣柔和、語調親切、態度誠懇,要養成輕聲說話的習慣,養成溫文爾雅的語言風格。
2.在舉止上的優雅。在禮儀的踐行中,舉止是構成個人整體形象和表達思想傳遞情感的重要手段。舉止上的優雅主要包含了對個體坐姿、站姿、走姿以及體態語等方面的要求。坐姿的核心要點是端正,頭部要正,雙肩要平,手勢優雅,腳位正確;站姿的核心要點是挺拔,上體正直,挺胸收腹,立腰收臀,腿部并攏,女士彰顯“亭亭玉立”,男士力求“站立如松”;走姿的核心要點是輕穩,步伐不疾不徐,身體不搖不晃,落地輕盈穩重;體態語包括手勢、眼神、微笑等,其核心要點是真誠、自然和對他人的尊敬。舉止禮儀的表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坐、立、行與手勢、表情、眼神等綜合運用的過程。舉手投足合儀,彰顯的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一種得體、大方、優雅的形象。
3.在服飾上的典雅。郭沫若曾說過:衣裳是文化的表現,是思想的表現,更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文化修養素質的具體化[17]。在社會交往中,服飾能傳遞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審美品味、內涵氣質。以服明禮,是個體對禮儀遵循的具體體現。服飾上的典雅,其核心要義在于符合服飾的恰切性原則,包括切合自己和切合場合,也就是體現服飾禮儀的私人行與社會性的統一。所謂切合自己,體現的服飾禮儀的私人行(個性),是在服飾的顏色、面料、款式等的選擇上,要切合自己的身高、體型、膚色、職業、身份、年齡、性別等特點,能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服飾的“飾”身功能,彰顯自己的審美品味;所謂切合場合,體現的是服飾禮儀的社會性,是在服飾的顏色、款式等的選擇上,要切合所處的時間、地點和場合。服飾禮儀的恰切性原則,體現的是服飾的選擇上,不僅要悅己,也要悅人,是對個體自身和他人的尊重。
4.在品格上的高雅。《現代禮儀》課程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領悟禮儀文化中“仁愛”“忠恕”“貴和”“崇雅”等核心要義,在行為上遵循“律己敬人”“以禮待人”“與人為善”的基本準則,將禮儀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做中國禮儀文化的傳承者、大國文明形象的塑造者,涵養“明禮、誠信、友善”的高雅品格。
審美能力是指主體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美育的主要任務。《現代禮儀》課程通過知識傳授、操作實訓、活動實踐等,提升學生對禮儀之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一)以禮儀文化的傳承引導學生對禮儀之美的認知力
在《現代禮儀》課程教學中,通過講授與討論,使學生系統了解中國禮儀的發展進程,禮儀文化的內涵、現代禮儀的功能等,掌握個人禮儀、家庭禮儀、公共禮儀、職業禮儀和涉外禮儀等的基本常識,形成對禮儀之美的全方位認識。同時,現代禮儀教育以哲學為基礎,融合了美術、音樂、舞蹈多種美育形式,綜合了多種生活模式,打造了不一樣的藝術課堂,在引導學生對禮儀之美的認知的同時,通過感受藝術形象,培養藝術思維,幫助實現了審美知識轉化。
(二)以禮儀規范的實訓夯實學生對禮儀之美的鑒賞力
實訓是《現代禮儀》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模塊的實訓,使學生系統掌握禮儀的語言美、體態美、行為美、服飾美等,養成良好的站姿、坐姿、走姿等,形成良好的儀容與著裝風格,熟知接人待物的基本禮規,掌握常見儀式活動的儀程與規范等。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現代化多媒體手段,通過圖片、視頻的示范,幫助學生掌握禮規要義,通過實訓現場錄制與回播,讓學生找到差距,并通過實訓過程中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準確掌握禮儀之美的評判標準,提升學生對禮儀之美的實踐和鑒賞能力。
(三)以禮儀活動的實踐激發學生對禮儀之美的創造力
《現代禮儀》課程所具有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可以將課堂延伸,將禮儀規范融入校園行為規范,將禮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將禮儀實踐貫穿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一是精心設置校園儀式活動,如將拜師禮融入新生開學典禮、將謝師禮融入畢業典禮,以及升國旗儀式、宣誓儀式、各種活動的開幕式、閉幕式等等,讓學生在儀式的實踐中,感受禮儀之美,獲得情感的共鳴和價值的認同。二是引導學生積極承辦各種校園活動的禮儀服務,在實踐中提升明禮、守禮、行禮的自覺;三是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禮儀文化活動。如禮儀文化節活動、傳統節日的禮儀禮俗活動、“禮儀之星”的評選活動、送“禮”入社區、入農村的實踐活動等等,充分激發學生對禮儀之美的創造和對禮儀文化的傳播。
現代禮儀教育傳遞對“美學形象”的理解,通過對具有美感的行為規范的實踐與賞析、對和諧融洽的審美情感的體驗與表達,在實現學生內心審美追求不同程度轉化的同時,實現不同知識層面轉化,加強審美經驗,提升審美品味,涵養審美人格。通過自我掌控和自我肯定,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喚醒他們的對美的向往,并使得這種探索美、追求美、實踐美的思想貫穿于生活當中,引導學生對審美的詩意人生的追求,這才是現代禮儀教育真正獨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