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勵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是2014 年新高考綜合改革后,在原有高中畢業會考制度基礎上,為落實新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新課程改革需要, 而設計的一項考試制度。開展學業水平考試,對規范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學行為, 使普通高中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展教學活動,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市是2014 年新高考綜合改革第二批試點地區,自2017 級高一新生開始,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
合格性考試囊括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所設定的13門科目,成績以合格(60 分及以上)和不合格(60 分以下)方式呈現。 等級性考試,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從6 門中自主選擇3 門參加考試,成績以“等級”呈現,按照等級賦分方案,再將“等級”變為“賦分”,計入錄取總成績。 等級性考試選考科目,需取得對應科目合格性考試“合格”成績,方可選考。合格性考試語文、數學、外語成績,可以用統一高考語文、數學、外語成績達到60 分認定“合格”[1-2]。
同為學業水平考試, 相比于計入錄取總成績而備受矚目的等級性考試, 合格性考試的地位和價值一直存在爭議。 “合格性考試只有‘合格、不合格’兩類成績,對學生沒有區分度,這樣的考試有必要嗎?為何不用等級性考試替代合格性考試? 合格性考試豈不是給教學和教師帶來了沒必要的負擔? ”
自2018 年6 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首次開考,至2020 年6 月,合格考已在北京實施兩年, 共計4 次 (2018 年6 月、2019 年1 月、2019 年6 月和2020 年1 月)。 在實施兩年后, 北京市的合格性考試制度的認可度如何? 特別是與學生同樣身為“考試制度接受者”的高中教研員和一線教師是如何看待合格考的實踐的?合格考的實施,對高中教育教學有何影響? 學生對于合格考的重視和接受程度如何?對這3 個問題的反饋,一方面能發現合格考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從“考試制度接受者——教師和教研員”的角度,進一步體察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價值取向, 為進一步完善合格性考試實施方案提供決策建議。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目的性抽樣方法選取研究對象。 目的性抽樣是質性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種非概率抽樣方法, 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夠為研究問題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對象。 由于質性研究注重從研究對象(特別是他們的內在經驗)獲得比較深入細致的解釋性理解, 因此研究對象的數量一般都比較小, 不可能也沒必要采取概率抽樣的方式[3]。本研究通過目的抽樣,以“學科”“城郊”①注:城區是指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6 個區。郊區是指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10 個區及燕山。“區級教研員-校級教師”為分類項,選取教研員和高中一線教師作為訪談對象。
納入標準:
1. 從事本學科教研或教學工作6 年及以上,在職,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2.以郊區學科教研員和在一般性普通高中(相對于“優質高中”)執教的教師為傾向性訪談對象(后敘原因)。 3.學科分別為:英語、歷史和物理。 選擇這3 個科目,是考慮:(1)英語,代表“可以用統一高考成績‘達到60 分認定合格考合格成績’的”統考科目;(2)歷史,代表人文科目;(3)物理,代表自然科學科目。
訪談人數遵循信息飽和原則, 即當資料重復出現,不再有新的、重要主題出現時,即結束訪談[4]。 訪談對象的信息,如表1 所示:共訪談19 人,其中,英語6 人、歷史5 人、物理8 人;城區執教8 人、郊區11人;教研員8 人、一線教師11 人;11 名一線教師中,在一般性普通高中執教者9 人,優質高中2 人。

表1 受訪者類別及人數
1. 資料收集過程: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 訪談前向受訪者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受訪者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參與訪談。 告知訪談對象,訪談后的文本資料及研究結果中, 一切可能暴露受訪者身份的信息均經過匿名及編碼形式處理。 訪談圍繞3 個問題展開:(1)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在教研員和教師層面的認同度;(2)合格考對學校和教師教學帶來的影響;(3)從教研員或者教師的角度觀察學生對于合格考的重視和接受程度。
訪談采取線上面對面溝通方式,自2020 年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進行。訪談結束后做簡要總結,詢問被訪者有無補充。
2. 資料分析:
將收集的資料生成文本,對文本反復閱讀,采用主題分析法, 對原始文本進行開放性編碼、 軸向編碼、選擇性編碼,逐句歸納原始文本,提煉主題[5]。
采取以下方式對訪談資料分析過程進行質量控制:開放性編碼逐行、逐句進行,直至“范疇飽和”。 軸向編碼選取最能反映和符合資料的范疇進行提取。 選擇編碼的同時,理順核心主題和次要主題的從屬關系。 在整理訪談文本的過程中,對有疑問的地方及時與受訪者聯系, 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將成型后的主題及編碼結構再次與文本進行對照檢查,修改完善。
以北京市高中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為觀點調查對象,并傾向于“郊區”和“一般高中”執教者,是基于“北京全市各科合格性考試的合格率在90%以上,各科‘不合格’集中于一般高中或郊區”的事實[6]來考慮的。 研究兼顧“城區”和“優質高中”執教者觀點的同時,更希望獲得“郊區”和“一般高中”執教者的觀點。
通過編碼和文本資料分析, 高中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對合格考在北京實施兩年后, 有如圖1 所示的觀點。

圖1 對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觀點(基于教師和教研員)
1. 普遍認可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的必要性及現有考試科目設置
18 名教職人員用“非常必要”“很有必要”認可合格性考試的必要性;用“科目設置現在的就很好”“應該全開全考”“對科目設置沒什么意見” 認可現有合格考科目設置。 只有1 名教師持不同觀點:“沒必要進行合格考, 學期考試合格即可認定合格等次”“若學生已選某科參加等級考, 則該科目就沒必要進行合格考”。
2. “考試制度接受者”對合格考的價值體認與學考制度設計的預期功能一致
《北京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7]指出,“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是學業水平考試實施的指導思想之一。 “促進學生完成國家規定的各門課程的學習, 打牢終身發展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學業水平考試實施的基本原則之一;“加強對學業水平考試結果的研究與分析,做好教學反饋與指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加強教學管理”的內容之一。分析以上表述,可以將“打牢終身發展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做好教學反饋與指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界定為學業水平考試制度設計的部分預期功能。
高中學科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可界定為 “考試制度的接受者”之一。 研究發現,從“考試制度接受者”的視角看待合格考價值, 有兩點與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制度設計的預期功能一致。
(1)通過教學實踐,認同合格性考試能夠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促進其全面發展
18 名教職人員經過各自的教研和教學實踐,認同合格考能夠夯實基礎知識、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高考的大背景下,學生如果沒有選擇這些科目作為等級考科目,基本都會放棄這些學科的學習,而如果有合格考來加以約束的話,學生會重視很多,而且也的確讓學生的發展更全面一些”;“合格考的內容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核,是高中教育中的通識教育,學生全面學習, 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優勢、 興趣點”;“有了合格考,學生能夠有目標、有方向地學習各個學科。即使不選考(等級考),也能較認真對待該科目的學習”;“即使“高考”不選考(等級考),但學科之間也有聯系, 并且學科的思想方法也可以遷移運用”,“即便學生只是為了通過合格考而采取突擊性學習,對學生的基本素質提升也有幫助”。
(2)實踐證明,合格性考試有助于診斷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中落實“新課標”必修內容
郊區教職人員普遍提到, 合格考有助于教師檢測和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合格考)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奮斗目標,而且會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有檢測和督促”;城區教職人員認為,“從高一入學到高三第一學期, 中途安排合格考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及時地進行(“新課標”)必修階段內容的復習和鞏固,對必修部分所學內容和能力水平進行檢測和評價”;“合格考首先是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習進行到一定階段,適當的評價是必要的;同時,合格考也會對教學起到反撥作用,通過合格考,師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和學習狀況,從而實現考試對教學的正向激勵作用”。
3. 超出合格性考試制度設計原有預想功能的“新意”
除上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助于診斷不同層級學生學習情況,在教學中落實‘新課標’必修內容”的觀點外,合格性考試有超出原有預想功能的3點“新意”。
(1) 合格性考試用關鍵時間節點和必修考試內容,平衡各校教學情況差異
英語、 物理和歷史3 名城區教研員不約而同地提到, 通過合格性考試關鍵時間節點和必修內容的“約束”, 能平衡優質高中和一般高中教學情況的差異:“對于基礎薄弱的學校來說,為了通過合格考,教師要抽出大量時間帶領學生進行復習; 而區內成績好的學校并不需要安排太多的時間進行復習, 所以繼續往下講新的內容。 這就會出現區內不同學校之間會形成幾個層面不同的進度。 ”“如果沒有合格考的內容和考試時間, 對學校課程設計安排有非常大的影響。如果沒有關鍵時間節點的合格考,那么各校的教學情況差異化會更加大。 ”
(2)合格性考試“敦促”教師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學生
有教研員表示,“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 上進心不強,對于高考也沒什么壓力,有個書念就行;反感考試,持‘讀書無用論’的思想。 對于這樣的學生,學校會以‘合格考’敦促老師,不能放棄這樣的學生”。
另有教師說:“分科后,教師工作量大,對于不選考且程度較差的學生,需要額外付出很多時間(將學生)‘盯到位’,否則既影響學校的整體,也影響老師的評價” “老師為了追求合格考通過率,對個別基礎薄弱的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負擔”。
然而筆者認為,部分教師被動和負面的闡述,正應和了“合格性考試‘敦促’教師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學生”的功能價值。
(3)合格性考試基礎而又新意的試題,具有強大的教學導向作用
有3 位教研員提到,“老師們對部分學科的合格考題型比較欣賞,試題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 比如通過試題情境向學生傳遞積極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培育積極情感和堅持正確價值觀。 ”“合格考在嘗試一些有新意的考查方式,比如試題背景材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通過小切口、小故事、小角度引導學生從微觀故事入手, 用學科知識分析現象和問題;再比如,部分學科的最后一道兩問是開放性試題,意在將學生放在開放的空間中,通過優化設問方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從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發現新問題、得出新結論,提升學生靈活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關注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性探究問題能力的考查,而非單純書本知識的記憶,這對教學是有積極意義的。”“對于學科教學而言,基礎而有新意的合格考試題, 有非常大的導向教學作用。每年的合格考試題,是教師把握改革方向的有力依據。 ”
4. 合格性考試對教學的負面影響集中于“科目考試時間”
合格性考試的“科目考試時間”是一線教師意見較為集中的負面點。 目前合格考的主要問題是高一的考試科目太多,學生學業負擔較重,難以一下兼顧六七科的考試。有的重點中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統一要求學生不要報語數英的合格考, 因為這些學校的學生基礎較好,可用高考成績作為合格考成績。但是普通中學不敢這么做, 因為這些學生的語數英基礎較差,合格考的要求比較低,他們通過就能保證有畢業證,而且他們會從高一就開始報考,因為這樣機會更多,所以一直在備考。這既加大了老師的教學任務,也導致了(學生)自己的學業負擔越來越重;物理學科由于合格考在高二第一學期末, 致使其他學科與物理“爭課時”。高一物理不太受重視,高一課時安排不足,影響高二教學,幾個科目同時參加合格考,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些手忙腳亂。
對于合格性考試的“科目考試時間”,部分一線教師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個人覺得可以從全市的角度適當限制一下每個學期的考試科目, 這樣可能比較好”;“如果在高二上學期結束時統一測試,個人認為相對較好,學生又多了半個學期的學習時間,學科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不像高一結束時立刻去參加考試那么倉促與緊張”;“對于薄弱校來說,合格考各科還是像以前的會考一樣,分散開更好,有些科目的考試可否往后放一下”。
5. 學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對合格性考試的重視性略有差異,均可主動或被動接受合格性考試
談及學生對合格性考試的重視性, 從教師感知的學生態度來看,較優秀的學生對于合格性考試,因為“沒壓力”而“不重視”,他們多半能從容應對合格考, 只需要在考試之前拿出較短的時間做些準備即可,“隨教、隨考、隨清”在較優秀的學生身上似乎得到了體現。
而一般高中學生或遠郊區的學生,因為“合格考略帶挑戰”而“非常重視”:“由于我們的學生基礎弱,每次他們都會復習一個月左右時間, 反復記憶基礎的知識點,做合格考的試題,閱讀《合格考考試說明》等,爭取通過考試”。
談及學生對合格性考試的接受性,從教師感知的學生態度來看, 學生均能主動或者被動接受合格性考試:“學生對于合格考并不敢有什么意見, 一來這是他們拿到高中畢業證的必需; 二是少數不準備參加高考而選擇出國的學生申請留學必需。三是‘隨大流’心理,‘別人都過,我也要過’”“一般高中的孩子整體感到有壓力,但是相比其他考試、區的統考、高考,學生對合格考感覺還不錯,不拒絕這樣的考試”。
合格性考試制度在北京落地兩年后的接受度,并不像傳聞的那樣“沒必要”,但是對于一線教師,特別是一般高中的教師,由于學生層次差異不同,外加合格考的“科目考試時間集中”給實際教學帶來的負擔,確實給一般高中校的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雖然“合格性考試實施方案”規定的“考試時間”是“隨教、隨考、隨清”,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但是操作層面的現實——教學計劃的安排, 決定了學生自主選擇科目考試時間的“不適切性”。 所以在教學實踐操作層面,按照教學計劃,“統一時間、報考統一門數的合格考”是現實的選擇,但也正由此造成了一線教師“高一考試科目集中, 教師和學生壓力都太大”“物理課時在高一被擠占,影響高二物理教學”等對合格性考試的負面觀點。
在北京市合格性考試落地兩年間,“科目考試時間”已經略有調整。 北京2017 級高一學生在高一第二學期末(2018 年6 月)可參加除政治外的8 門合格性考試,在高二上學期末(2019 年1 月)可首次參加政治合格性考試。
隨著教學計劃的改變, 自2018 級高一學生開始,物理合格性考試由本來在高一第二學期首考,變更為在高二第一學期末首考,即,自2018 級高一學生開始,在高一第二學期末(2019 年6 月)不能選擇物理合格考,而在高二第一學期末(2020 年1 月)才能首次參加物理、政治合格性考試,其余未變。
隨著2020 年2 月25 日《北京市關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的意見》[8]的印發, 北京合格性考試的科目考試時間將進一步做出調整:該意見在“深化考試評價招生制度改革”一節中明確指出,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市級統一組織實施的合格性考試安排在學期末, 高一學生參加考試的科目,原則上不超過4 科……2020 年6 月19 日,北京教育考試院發布《2020 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網上報考通知》 已經明確規定:“普通高中高一年級學生可在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生物、歷史、地理中選擇不超過四個科目參加考試,其它考生可選擇未合格科目參加考試。 ”隨著新文件的落實, 一次性集中多門合格性考試給師生帶來的教學和課業壓力, 將被分散和減弱,“科目考試時間不當”這一問題應能逐漸得到解決。
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在實施兩年后, 其必要性和科目設置合理性得到了高中教研員和一線教師的認可。
教研員和教師通過教學實踐, 認可合格性考試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對于學校,合格性考試用關鍵時間節點和必修考試內容,平衡各校教學情況差異;對于教師,合格性考試“敦促”老師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學生;有助于老師診斷不同層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落實“新課標”必修內容;基礎而有新意的合格考試題, 具有強大的教學導向作用;對于學生,合格性考試考查基礎學力,強化高中課程的基礎性和全面性,在夯實基礎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
從教師感知的學生態度來看,學力水平不同的學生對合格性考試的重視性略有差異,優質生因無壓力而不重視,一般高中生覺得合格性考試略帶挑戰而非常重視,學生均可主動或被動接受合格性考試。
目前,合格性考試對教學的負面影響集中于“科目考試時間”,即,一次性集中多門合格性考試,給師生帶來了一些教學和課業壓力, 這實際上是由合格性考試實施方案與教學實踐操作層面的現實矛盾造成的。隨著教學計劃變更及《北京市關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的意見》 的落實, 合格性考試的限考科目及考試時間已經做出進一步調整。
合格性考試是新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的一部分,作為一項考試制度,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是教育決策的結果,但是決策的接受者,究竟如何看待這項決策的價值、體認決策的意義,不僅具備探討的空間,其結果還能幫助分析決策落地后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以合格性考試制度的接受者之一——教師和教研員為調查對象,并采用目的抽樣的方式,兼顧北京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 “選考科目” 和新高考“統考科目”,平衡“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執教者,且根據北京市兩年來合格性考試各科‘不合格’集中于一般高中或郊區”的事實,將調查對象的側重點放在郊區和一般高中的教師和教研員上, 獲取的調查結果具備良好的代表性。
通過研究發現,合格性考試制度在北京市教師和教研員中的接受度良好, 這為新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這項教育決策所蘊藏的內涵和本質提供了事實依據,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義之一。
合格性考試考查基礎學力, 強化高中課程的基礎性和全面性,不注重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性,考查目標定位于合格高中畢業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合格性考試是標準參照考試,參照標準是《2017 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 年版)》[9]明確了普通高中的教育任務為“一個中心、三個適應、一個奠定”:一個中心,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三個適應,指“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一個奠定,指“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合格性考試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分層培養、落實“培優輔差”教學效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合格性考試制度實施的本身,就是完成普通高中教學任務的重要一環。
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到,教育評價要遵循教育規律,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和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單大圣和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楊銀付在《“十四五”時期教育服務的發展展望》一文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要結合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削弱考試選拔帶來的競爭性、淘汰性、功利性的“過度教育”傾向,形成低競爭、寬口徑、慢節奏的教育服務形態,從面相少數學生的“掐尖”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均優”[7]。 作為水平性考試, 合格性考試以獨立的評價標準和特有的評價體系評價學生、學校、區域教學,嚴格區別于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正是其獨立價值所在,也是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制度中的重要一環。
堅持合格性考試的性質和設計初衷, 實現其價值追求,通過新高考綜合改革的落地實踐,不斷完善合格性考試, 不僅是保證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機制有序運行的基礎, 也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可以在高考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前提。未來,合格性考試在教育質量監測中,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合格性考試制度的另一個接受者為:學生。 雖然本研究涉及了從教師的角度觀察學生對于合格考的接受性和重視性,但其結果可能不如直接對“當事人”——學生進行調查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