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君
內容摘要:作為關于學生教育價值取向的一道重要題型,高考作文在試卷中所占分值最高。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讓莘莘學子淚珠滑落,盡折腰。因此我們作為教師,應從思想上正本清源,深入研究作文命題特征,把握好高考試題命題趨勢,從學生的學情入手探索應對策略,真正地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幫助學生打好備考這一硬仗。文章剖析了近年來高考作文試題,并提出了與之相應地教學策略,以期幫助學生補齊短板、強筋壯骨,破解作文無從下筆的難題。
關鍵詞:高考作文 試題分析 教學策略
毋庸置疑,在高考語文試卷中作文所占分數比例最大,作文的命題、時效性與高中作文教學息息相關。為此,文章以近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試題為對象,深入分析了高考語文作文試題,掌握了近年來作文試題的變化導向,并在歸納總結中提出了相應地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寫作中全面彰顯新時代新高考的命題理念,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做到筆下生風,促使作文質量的提升。
一.歷年高考作文試題分析
1.試題側重對學科素養的考量
縱觀這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聚焦“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以期落實“德育”、“立德樹人”的教育大計,沐化芝蘭,涵養玉樹。如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I“中國關鍵詞”等試題,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I“世紀寶寶與改革寶寶”,2019年天津卷“愛國是本分,甘做小浪花”,全國卷“青春接力,強國有我”,都將“立德樹人”貫穿在作文命題中,呈現出指向性命題特點。2020年,五套全國卷的作文試題都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奮斗精神。不同的是2020年全國Ⅰ卷作文試題,借助歷史人物齊桓公、鮑叔牙、管仲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材料,考量其對文化資源的發掘,讓學生評說歷史人物,在品評人物中感受浩瀚如煙的歷史文化,并結合現實思量自身的發展,讓學生體會到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所留下來的遺存華章,賡續優秀傳統文化的命脈,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可見從2017年-2020年高考作文的命題思路,都延續了“把握時代精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試題側重加強對體美勞教育引導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知鑒往來的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在新時期下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廣大青少年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我們通過2019年高考作文試題的解析,側重于對學生體美勞教育的引導,通過多管齊下在高考作文中落實“五育并舉”,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2019年全國I卷作文,緊扣“勞動教育”讓學生自主命題進行寫作,從作文導語就瞄準目標任務,彰顯了勞動精神的歷史由來。與此同時,在材料中還闡述了當前我們在弘揚勞動精神的過程所受到的掣肘或困境,作文的目的主要在于積極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優良傳統,從自我做起,身體力行的參與勞動。又如,2019年全國卷III,所出示的漫畫“最后一課,師生話別”,通過漫畫形式引導學生回憶,感悟師德師恩深化情感,成為一個有情有義之人。可見,這些作文命題都側重對學生對學生體美勞的引導,側重對其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在之后的作文教學中,要重點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引導。
3.命題側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寫作是抒發我們內心情感的過程,同時也是與自我心靈進行對話的過程。通過歷年高考題型的分析不難發現,思辨性和關系型材料題增多,側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比如,逆向思維、換位思考等,2018全國卷II為考生出示了“幸存者偏差”的作文題材,考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敢于逆向探究事理由。又如2020年江蘇卷作為材料所給出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考察考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學會多向論證,客觀全面的分析問題。從揭曉作文題目開始,考生面面相覷,無法接受,無從下筆,寫作突然亂了陣腳,各種寫作章法構建、表現手法、修辭應用統統崩盤,烯噓聲、批判聲此起彼伏。對于考生來說,只要審清題旨,解讀出論題中的內涵,就可以提煉出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中心話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進行寫作,因此在今后教師要引導辨析論題內涵,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的培養,從而做到下筆如有神。
4.命題突出對應用寫作的考察
實用性是應用文寫作非常顯著的一個特征,高中生會不會寫應用文,比如,觀后感、演講稿等會影響今后生活的。因此在2019年和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題中重點加強對這方面的考查,如2019年的全國Ι卷面向“復興中學”,讓考生結合材料寫一篇關于“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演講稿。全國Ⅱ卷作文材料給出了中華民族五個標志性歷史節點,20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一百周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 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等,讓考生以青年學生當事人就其中任意一個歷史節點寫一封書信、演講稿、觀后感等。又如,2020年全國Ⅱ卷繼續延續應用文寫作,命題以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為主,邀請考生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參會,并完成一篇“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主題的中文演講稿。對于考生來說,要想寫好上述命題作文,一方面要思考所寫內容,同時還必須要較強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了解書信、演講稿、慰問信、觀后感等基本格式規范和寫作要求。
二.高考作文教學策略
1.眼于所處時代背景,關注國家大事熱點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唐代詩人白居易這一席話,告訴我們“為時而著”的“時”,即時代之意也,對于考生來說,要想做到“為時而著”下筆如有神,就要站在時代的前流,關注時代,關注現實生活,傾聽時代的足音,把握時代的脈搏,體驗時代、感悟時代、為時代而詠唱樹立一種促進社會進步、改造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學學生所處的時代,通過多措并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肩負復興中國夢的責任,身體力行的報效祖國。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生活中,深化自身認識,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為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心國家大事,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是晚自習,組織他們觀看新聞節目,如“新聞30分”、“今日關注”并及時讓學生評論社會熱點。還可以組織模擬聯合國、演講比賽等活動,依托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熱點的思考意識和習慣。還可以針對,中美貿易摩擦、一帶一路”的拓展等國際事物,加強對學生新聞時評、社會熱點的訓練,通過這樣的舉措在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2.注重學生理性思辨,夯實作文思維能力
縱觀歷年高考作文命題均以理性思辨為主,這對于考生的理性表達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同時也需要在思維能力上有所展現,從思維能力上看,主要包含了深刻性、靈活性及獨創性,且均有具體所指。其中,深刻性強調思維的深度,需要考生具有透徹的見解;靈活性主要強調思維方向、角度及方式的靈活;獨創性則要求兼顧批判性、創造性及獨立性,并且在問題的分析上要創新,引入更加獨到的見解和思維,看待問題不盲從和偏激,應保持理性、全面、發展的眼光。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攜手,整合日常生活中具有思辨特點的素材,比如,《魚與水》、《美與丑》、《自然與人力》、《科技與傳統》等,并讓學生就上述題材進行分析討論,同時并讓學生選擇一些典型話題進行訓練。在上述題目中蘊藏著兩組關系型中心詞,對于學生而言,在練筆過程中,需要通過辯證思維的方式來論述,緊扣矛盾的對立面,遵循認識事物的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跳出思維慣性,理性分析問題。通過這樣的舉措培養學生理性思辨,錘煉思維品質,今后在考場上才能如雨后的應對這方面文章,寫出思辨性強的佳作。
3.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不斷擴展生活體驗
錨定“大語文”教育取向,踐行“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的學習觀。依據高中作文寫作教學特點與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將社會熱點與寫作緊密結合,打造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寫作模式,同時挖掘語文中各種文體用于教學,突顯以“文”載“道”的思維,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并積極挖掘可用的寫作素材,注重用心思考、用情體悟、用感抒發,將文字作為寫作情感宣泄的載體,幫助作文實現情感的流露。事實上,學生的思維與認知多源于生活,而寫作的樂趣正在于回歸生活,因而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樂于挖掘身邊事、身邊人、身邊情,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彌補閱歷上所帶來的缺失。比如,利用親情、友情、師生情等為依托,用文字描繪生活的日常點滴,使作文回歸應有的本真,以人生情、以物傳情、以景寄情,讓作文的字里行間均散發出應有的“溫度”。
4.加大應用文寫作教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中重點加強對學生寫作應用能力的考查力度。為提升學生的寫作應用能力,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立足于學生未來的生活,從學生實際入手,進一步加大這方面的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生活。基于此,教師要改變當前高中作文教學中應用文缺位的問題,縱觀語文教學文本雖然沒有涉及到應用文寫作方面的內容。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必修1新聞單元和必修2演講單元的閱讀教學,針對性地為其講解演講稿、書信、新聞通訊、慰問信等,并讓學生進行相應地訓練,通過訓練解決學生看到應用文不知所錯、無從下筆的尷尬局面。另外,教師還要針對性地開發相應的應用文寫作課程,依托讀書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訓練,調動其應用文寫作興趣,在今后考試中遇到類似題材的作文,如魚得水。
一言以蔽之,寫作是“最高級”的語文能力,是學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對于培養敘述表達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提升讀寫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披荊斬棘,用心耕耘,不斷探索與實踐,從學生的認知入手,不斷探究,通過多措并舉,調動其興趣和信心破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真心讓學生在寫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妙筆生花。
參考文獻
[1]蔡建明.納須彌于芥子——2019年江蘇卷高考作文題評析[J].語文學習,2019,(08):49-53.
[2]盛慶豐,郭惠宇.思維,決定應試作文的含金量——2018年全國Ⅰ卷高考作文題評析[J].語文學習,2018,(08):19-23.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