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 要】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原動力,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基本動力之一。”學生對于學習有了興趣,他們自然就會表現出對于知識的渴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就能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
【關鍵詞】 小學科學? 興趣? 教育技術? 評價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同樣,學校里面的教學也應該引起學生這種“驚奇”,也就是說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作為小學科學老師在科學課堂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讓學生主動走近科學、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學好科學。為此,在小學科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有學習興趣了,他們就會樂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就“活”了。
一、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作為老師都知道,在每節課上課之初,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位教師都會想方設法創設與本課知識相關的有趣情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引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產生好奇與思考,這也是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激發的有效策略之一。有趣情境的創設,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學生已有認知和所學知識之間“人為”制造一種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出現了這種認知沖突自然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的愿望和興趣。
例如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一課,針對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在講身體的結構之前,我會設計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和我一起做運動。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先“動”起來,這樣一來所有的學生都來了興趣,模仿著我做運動,由于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相適應的設計過程,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運動學生會很自然地感知到我們的身體由哪幾個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是怎樣參與運動的,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一個簡單的運動需要多個器官的參與。
二、運用教育技術,充分發展興趣
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形象、直觀的東西更加敏感。通過教育技術呈現的學習材料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種視覺效果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更加明顯。運用直觀的現代教育技術,對于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發展興趣。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既能有利于課堂氣氛營造,又有利于充分發展學生興趣。生動的科學課堂先要創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可以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感,適時、有效地利用教育技術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點。
如學習教科版一年級上冊《觀察一棵植物》一課時,在觀察植物根、莖、葉構成的時候,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課本上的插圖呈現在白板上,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植物的各個部分。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幅圖片,然后讓學生選擇出自己感興趣的一幅圖片介紹給全班學生。在學生選擇出圖片后,我會將這幅圖片特意放大,不僅利于學生充分觀察圖片,還會給學生呈現出直觀形象的植物的各個部分。由于圖片的呈現,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教學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巧設實驗,增添興趣
學生科學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實驗,同時科學實驗的操作又進一步鞏固了學生科學課上掌握的科學知識。因此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經過一番思考、巧妙設計的科學實驗,既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所學的知識。科學本來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在科學教學實驗過程中,作為教師需要明白學生是實驗的主體,是實驗的操作者,再傳授學生實驗方法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巧設實驗可以很好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再如學習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有磁性》這一課,首先給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然后讓學生認一認這些物品并猜一猜哪些有磁性,哪些沒有磁性,緊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有什么辦法來驗證,最后給學生提供磁鐵來讓他們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的一系列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他們可以結合生活常識來認一認物品,同時猜一猜它們的磁性。通過學生想辦法驗證,這樣很容易地激發學生動手做實驗的興趣。給學生提供的只是一些簡單的實驗材料,并沒有具體要求學生怎么操作,而學生根據需要動手做實驗。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能力,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課堂小結,巧設激勵性評價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有精彩的課前導入、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還要求教師能夠適時總結評價,讓學生學習興趣得以延續。老師的激勵性評價可以使學生擁有自信,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重點在于老師如何把握,既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既要著眼全局,又要重視細節;既要關注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又要關注單一個體;既要重視教師評價也要中師生互評。我們老師經常說:你說得很有道理! 你的想法很特別!你要能夠思考細點就更好了!
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教師的教學不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夠讓學生產生想法,那他的教學注定是失敗的。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科學教師,既要根據課本的教學內容,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恰當有效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小學科學》(1—6年級)教材.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