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秀
摘? 要: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基礎,而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穩步提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數學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首要任務。要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創設學生熟知的場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習主動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293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是思考的源泉,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而學生通過思考又能使問題得到升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隨著問題逐步深入思考與探究,加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使課堂教學在問與思中前行,激發學生進行數學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建立數學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使數學課堂向著高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內容時,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課題引入,利用多媒體展示楓葉、蝴蝶等學生熟悉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性質。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積極思考,尋找軸對稱圖形,如雪松、房屋、衣服等等。接著,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剪刀在紙上剪出心中所想的軸對稱圖形,并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從而直觀地感受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多少條對稱軸?……”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有目的地設置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聯系實際進行思考,而且能在動手操作中將頭腦中的資料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動手動腦,手腦并用。因此,教師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不斷地認識知識,促進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在學習中發現新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性,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探索過程才能有效掌握知識。創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變得生活化,讓數學知識變成了生活經驗的總結,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存在,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領會學習知識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負數”一課時,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大多數學生對負數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可借助生活中的實例來講解:“假設小軍暑期打工賺了5元錢,那么小軍就有了收入,請問這5元錢對小軍來說是正數還是負數呢?”這時學生對正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假如小軍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弄丟了10元錢,那么大家仔細想一想,這10元錢對于小軍來說還是正數嗎?總體來說,小軍是賺了錢還是虧了錢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負數的相關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問題,學習利用日常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如上述案例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了熟悉的感覺,對新知識的學習不再恐懼,能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情境當中進行思考,提高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得到增強,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歸納學習方法,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使數學知識真正回歸現實生活,為生活服務,充分發揮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三、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的規律和出現的問題對于其后續的數學學習有重要的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法設法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挖掘,在探究中去發現,在探究中達成對數學本質規律的認識。其中,利用情境來引發矛盾,讓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之上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是一種有效的做法。
教師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創設矛盾情境,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情境中由知識經驗產生疑問,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矛盾情境創設時,要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年齡特征,注重矛盾的設定,基于學生知識基礎設計略微超出學生認知范圍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戰性,通過努力能夠解決,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
在上述案例中,情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情境中,學生不僅玩得開心,喚起了以往的方位知識,而且在情境中發現了矛盾,引發了思考,引領了探究,推動了課堂學習,進而解決了問題,建立了相應的知識體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掌握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創設操作情境,促進思維發展
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時,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通過數學學習,學生可以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開動腦筋多方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發現、體會、升華知識內容,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達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趙建儒.教學情境創設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影響[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8):144.
[2] 李壽寶.“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12):95.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索街道第一小學? 貴州安順? 5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