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文
【摘 要】 眾所周知,無論在日常工作中,還是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激勵”這一理念都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激勵機制能夠激起人們的好勝心,提高人們的積極性、參與性。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活動中應當有效地應用激勵理念,使得班級同學對待學習斗志昂揚、信心倍增、感情高漲,從而優化整個班級學習氛圍。本文主要闡述了以激勵理念為基礎的激勵機制,并提出在小學班級管理中如何應用激勵理念的措施。
【關鍵詞】 激勵理念? 小學班級管理? 激勵機制? 應用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學習都沒有清楚的認識,小學生總以為學習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完成老師的教學目標,而不是為自己學,不是為自己漲知識,心里對學習有極大的抵觸感。其次,小學生本身就處于好玩、好動、好困的階段,教師的教學過程難免枯燥無聊,使得學生出現“開小差”“犯困睡覺”“ 說話”“做其他的事”等不良現象,而在課后卻呈現出相反的一面。“激勵理念”這一工作理念能夠有效地防止這些不良現象的發生,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競爭性,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因此,班主任如何將激勵理念應用到班級管理過程中十分重要。
一、 激勵機制的內容
1. 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激勵就是教師樹立“學習好、行為好”榜樣,利用小學生愛模仿的天性,讓小學生去模仿那些學習好、品質好、愛發言的學生,從而以一帶面地發展整個班級,不論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生活過程中,學生都可以以歷史名人做出偉大事跡的行為、感動人心的言語等為榜樣進行學習和對照,從別人反映自己,反思自己,從而發揮自己的優勢,摒棄劣勢,向別人看齊。
2. 目標激勵
目標激勵就是教師給學生定下適合學生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和行為目標,當個學生在完成一個目標后,教師再換下一個目標,讓學生在實現目標的過程感悟到學習的快樂,體會到完成目標的自豪感、幸福感,從而激勵學生更努力、更積極地去學習以及行為規范的提升,驅動整個班級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完成教學和培養人格的目標。
3. 競爭激勵
競爭激勵就是班主任在班級里劃分學習程度及行為習慣相差不大的小組,讓這些小組進行學習、日常行為、思想覺悟之間的競爭,抓住小學生爭強好勝、好比、好炫耀的特征,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下去積極學習、規范自己的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良好的行為準則,同時在競爭的時候讓學生學會如何融洽相處、如何團結合作,從而融洽班級的氛圍,使得班級和諧化、協調化、優美化。
4. 評價激勵
評價激勵就是班主任讓同學們通過參與評價過程,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品質,通過評價來推選誰適合當學習班長、生活班長、管理班長,通過學生之間批評過程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應當發揚的地方,也讓學生明白并不是只有學習好的學生才可以做班長,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讓同學參與到班級活動中,改善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從而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豐富自己的品德內涵。
5. 情感激勵
情感激勵就是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需求,通過與學生多交流、多互動等方式觀察學生的情感。在管理中,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去接觸學生,培養師生之間的美好情感,讓學生了解教師,從而引發學生對教師的好感,相信老師,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得師生關系協調化、和諧化,從而促進整個班級的和諧發展。
二、 如何運用激勵理念
1. 明確激勵目標
目標是指引一個人的方向,只有明確目標,人們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在激勵機制下,明確激勵目標是什么、學生達到什么程度應該進行激勵、如何進行激勵都是教師應當考慮和深思的問題。例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發現有個學生平時愛搗亂、欺負同學,但今天不僅沒有違反紀律,還有幫助別人的行為,教師就應當及時地給予表揚,從而激勵學生發揚優點,有效地改進缺點。因此,教師應當制定激勵計劃、明確激勵目標、實施激勵方案,以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表揚方式去激勵學生繼續發揚優點,摒棄缺點。
2. 明確激勵對象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首先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和家庭情況,以便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明確激勵對象。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會因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而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明確目標之后就應當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來明確激勵對象,以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角度去安排激勵方案,因此,教師應當針對不同個性的激勵對象采取不同的激勵方案。
3. 把握激勵程度
教師在激勵的過程中應當根據每個學生的進步情況把握適當的激勵程度,所謂適當的激勵程度就是體現在激勵次數、激勵頻率以及激勵的言語上。由于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因此教師在進行激勵時,要把握言語,把握程度,更要注重表揚次數。如果一個老師總是表揚一個學生,即使這個學生學習、品質等方面都好也會讓別的學生產生反感,讓學生以為教師有偏見,從而產生了生生或師生之間的敵對情緒。其次,教師表揚一個學生次數太多或表揚話語過于激烈,那么教師再進行表揚時,激勵的效果就不會那么明顯,甚至沒有效果,激勵機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把握激勵程度,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潛臺詞”,做到激勵措施合理與有效。
綜上所述,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應當利用學生爭強好勝、愛模仿、愛炫耀、愛想象等特點以“激勵機制”的方式激發學生在品格、行為、學習等方面的動力;應當把明確激勵目標、明確激勵對象、把握好激勵的程度等內容時刻放在心中,有效地將激勵理念的運用最大化,發揮教學、管理最大效果,促進班級協調發展。當然,班主任在日常管理過程中,不能把激勵作為唯一的管理手段,管理過程要做到獎罰一致,在教學工作與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協同管理,共同促使學生在良好行為品質的基礎下進行學習活動,從而實現培養德智雙優的社會主義的接班人的目的,為實現我們祖國“兩個百年”的目標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顧水林.激勵機制在小學管理中的應用[J].決策與參考,2017(24).
[2] 陳婷婷.輪教育中的獎勵與懲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