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環境規制對我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和具體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嚴格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倒逼”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進而促進綠色技術創新產出,具體通過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市場融資以及市場競爭四條作用機制因來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本文基于研究結論分別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層面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環境規制;綠色技術創新;作用機制
一、引言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持續擴張使得局部性的環境問題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人來的環境意識開始覺醒,愈發重視協調經濟與環境問題。為應對長期的氣候變化以及可持續發展挑戰、實現經濟綠色發展轉型,必須依靠技術進步[1],尤其是綠色技術引領的新型創新,不僅可以作為第一生產力,也可以成為第一環保力[2-3]。綠色技術創新是當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消除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是踐行天人合一理念的現實需求。
在明確的綠色發展要求下,企業能否通過各種資源的整合,加大綠色投入,實現綠色技術創新呢?另外,環境規制政策又是通過哪些具體機制來影響企業綠色創新的呢?有鑒于此,本文試圖考察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再進一步分析具體的政策傳導機制,以建立一個更為具體的分析框架,分析宏觀政策到微觀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和傳導機理。
二、環境規制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
有關環境規制與企業創新的關系研究,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是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派觀點,認為環境規制給企業造成額外成本,基于“遵循成本”理論,企業會喪失創新動力,生產效率和競爭力逐漸下降[4]。第二種是波特假說,認為從長期發展來看,環境規制可以“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僅可以補償綠色生產成本,還有助于企業的污染治理工作,綜合競爭力會因此明顯提升[5]。第三種則是認為環境歸之于企業績效存在不確定關系,依據各種不同的設定得到不一致的結論[6]。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環境規制短期會造成企業負擔過重,企業生產創新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長期會“倒逼”企業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造,加大綠色技術創新的投入,從而獲得的更多高質量的綠色創新產出。
三、環境規制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
環境規制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手段眾多,如市場準入、排放限額、創新項目設審批等行政手段,也有諸如綠色信貸、市場競爭等市場手段,本文重點關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外部融資以及市場競爭在環境規制影響企業綠色創新中發揮的調節作用。
綠色技術創新作為高風險、長周期的一種“投資”,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企業經常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7],從政府獲得的補貼可解企業“燃眉之急”。相較于事后補貼,事前的稅收減免更具有普適性,既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稅負,也可以減少企業“尋租”行為。學術界較為普遍的認為,減稅可以彌補市場失靈、增加企業現金流和融資可得性,降低企業研發創新的邊際成本[8],進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從而提高企業創新產出,提升創新績效。在市場融資方面,大量研究表明,融資約束不利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投資和研發活動[9],融資約束程度越高,企業研發創新受到的制約越強[10-11],創新產出越不理想。創新是以競爭為核心的市場經濟的特征,競爭是推動企業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引擎[12]。企業可以通過市場競爭獲取豐富的信息、資金和人才,并依據市場情況調整發展戰略,通過不斷加大綠色技術研發,取得綠色競爭優勢,從而搶占市場地位。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環境規制通過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外部融資和市場競爭機制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了正向調節作用。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環境規制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關系進行了梳理,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和具體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顯示,環境規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對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存在有顯著的正效應,并且通過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市場融資以及市場競爭等機制作用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結果支持了“波特假說”。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分別從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角度提出建議:①政府應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刺激企業技術創新。良好的市場秩序是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活動的保障與有力支撐,政府應該制定并實施與環境規制政策相配套的各項保障措施,為企業技術創新盡可能提供最大的支持與保障。②企業應視環境挑戰為機遇,勇于承擔環境責任。企業應該主動遵守國家環境管理制度,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獲得社會認可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③培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促進企業的綠色發展。市場需求是企業進行生產的原動力,消費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能夠引導企業生產的方向。必須在全國范圍內對消費者普及環保教育,加強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讓消費者成為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Andreoni J, A Levinson. 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1 ,80 (2): 269-286.
[2]Acemoglu D,P. Aghion, et al.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2 ,102 (1): 131-166.
[3]董直慶,蔡嘯王林輝.技術進步方向、城市用地規模和環境質量[J].經濟研究,2014,(10):111-123.
作者信息:冷玉婷(1996—),女,四川眉山人,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