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孟子提出有關“人性”的觀點,揭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特征。在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同樣需要用“性善論”的眼光去看學生,從而對學生“施教”。本文通過筆者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踐探索,從“性善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性善論”是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兩方面說明“性善論”對于學生及教育管理的重要意義,給相關學者及教師帶去新的思考,進而促進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關鍵詞:民辦高校,性善論,輔導員,學生工作管理
一、“性善論”教育觀的實質內涵
在21世紀的教育發展中,民辦高校林立,由于缺乏中央財政的支持,在師資力量上呈現參差不齊的格局。在這樣的師資中,傳統教育理念依舊是許多老師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素質教育”,至今無法較好的施行。盡管學校在大的方針政策上宣傳“素質教育”,而到落實的環節卻仍舊有著較為明顯的傳統影子,比如學校用規定束縛教師,教師以主位的姿態束縛學生,整體的教育依然是“灌輸式”的,這并不符合教育的整體發展態勢。
對于這一現象,筆者以為,在民辦高校中實施“性善論”教育觀亟不可待。筆者所述的“性善論”教育觀實則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重在教育”的教育理念。眾所周知,民辦高校在學生的生源問題呈現的是一種“來者不拒”的姿態,因而學生的基本素質也是參差不齊。這類學生多數是無法尋找到合適的公辦學校,退而求其次選擇的民辦高校,因此在“高考分數”上展現得并不漂亮。于是,依據“分數”就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定性為了“性本惡”,應當在入學時就嚴加看管、教育,保證學生“不犯事”,這樣通過“規矩”、“懲罰”等手段,讓學生不敢“造次”,如此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能相安無事。
盡管這種“性惡論”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的可以保證學校秩序的平穩,但隨之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尤其是一些規矩乃至數次的懲罰破壞了師生的良好關系,進而使管理工作和其他事項在學生中變得更難進行。綜而,筆者推崇的是一種“性善論”教育觀,原因有二,筆者在下午擇重述之。
二、“性善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思想是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理論成果,同時也是以開放包容的胸懷、互學互鑒的態度,廣泛汲取西方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創新發展而形成的。[1]這樣一種素質教育實質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教育,學生也只有在素質教育中才能不被“傳統教育”所束縛,才能全面提升學習能力,與教育者達到互學互鑒的高度。
“性善論”教育觀講究教育者從認知中確定學生是一個本性良好且有思想的人,因此在與學生對話上講究尊重學生,在學生犯了錯誤時要以教育為主,使學生明白錯誤的道理,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這種“性善論”的理念是與素質教育在行為內涵上是一致的,這也保證了學生能夠真正明白素質教育的深刻意義,在未來的學習中求真知、悟道理,以全面“修身”,提高自身素養。
“性善論”教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教師對學生的愛,體現在關愛學生、包容學生。筆者例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次學校組織新生參觀圖書館,兩位輔導員帶班的學生均有遲到幾分鐘,有的是真實的拖沓,有的則是對校園不熟悉迷路了。輔導員A說必須要嚴懲這幫新生,不然后面都沒法管。輔導員B說問題也沒有那么嚴重,新生剛入學情有可原,對這些人加以教育,并讓他們作保證就好了。兩種處理方式展現了不同的教育觀念 ,一種是令行禁止的規矩,另一種則是素質教育的體現,很明顯筆者傾向于后者的處理。在這個事件中,輔導員A屬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即告訴學生這件事不能做,而在輔導員B的處理中,明確了以引導為主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明白事情的錯誤及帶來的后果,使學生以事件本身為苗頭,散射到在其他事情的處理中也當以此為鑒,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生活在犯錯誤就要被處罰的恐懼之中。這里,輔導員B的處理充分體現了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關愛和包容,推動了素質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
三、“性善論”是建立“信任關系”的前提
在國家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要求中提到,輔導員要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對此,教師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是尤為必要的。
“性善論”教育觀就是認為學生是正直的人,是教師的朋友,而不只是教育的“對象”。輔導員在日常的工作中應當以“性善論”為指引,把每一位學生看做是“朋友”,學習上發揮“人生導師”的作用,幫助學生努力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生活上關心愛護,讓師生彼此充滿信任感,從而增進師生感情,成為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上述這一切的前提則是建立有效長遠的“信任關系”,而建立這種關系自然離不開必要的交流。
以“性善論”為核心的交流可以加快“信任關系”的建立。學生在進入校園的第一時間聯系的人便是自己的輔導員,當輔導員以朋友的姿態迎接學生時,會使學生感受到來自學校獨特的關愛,從而減少了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因此會在學習生活中充分依靠輔導員。反之,輔導員以這種姿態對待學生時,自己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時,如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談心談話、宿舍走訪時都會受到學生充分的信任,進而可以更加高效快速的掌握學生情況,建立穩固的師生關系,保證學工的所有事物都能平穩運行,這較之于盲目的“立規矩、懲罰”破壞師生關系而使彼此不信任有百益而無一害的好處。只有保持良好而穩定的師生關系,輔導員才能切實做好“人生導師”及“知心朋友”的角色,才能更好的去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結語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也是教育的主體。本文提出的“性善論”教育觀是筆者在民辦高校工作中的實踐總結,從“素質教育”及建立“信任關系”出發,揭示了“性善論”教育觀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期給更多教師帶去管理上的思考。素質教育雖是現下的主流,作為教師應當更加冷靜、理性的思考,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全面培養真才實學、明事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瞿振元. 素質教育: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5年第5期
作者信息:孫豐,(1993.10-),男,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綿陽城市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