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楠,梁君蘭,趙中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與向往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正是這種“親自然”的存在,凸顯了自然景觀的重要性。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城市中自然景觀的覆蓋率逐漸降低,城市居民在自然中尋求放松與休閑的機會隨之減少。為彌補這一缺憾,園林景觀將原本的自然之美引入城市中,成為人類的“第二自然”[1]。因此,園林設計應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既要迎合當地社會公眾的行為心理與審美需求,也要保持傳統園林的設計理念,而傳統裝飾藝術的應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僅是豐富景觀美感的元素,更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可見,對園林景觀中傳統裝飾藝術的應用進行研究以及再思考對未來園林景觀設計有著重要意義。
裝飾藝術作為一種可視化符號有著特有的文化、美學、歷史的屬性,其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裝飾歷史可以從“山頂洞”人的配飾說起,在精美的石珠和骨角上留有紅色裝飾的是鐵礦粉,是早期人類裝飾藝術的開端[2]。裝飾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與文化、文字、語言相交融,從單純的美化裝飾到人類特有的語言溝通形式,裝飾藝術將當地人的情感與社會的發展通過符號的方式演繹出來,達到信息的傳達與流動。
不論從遠古時期還是到現代社會,傳統裝飾藝術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藝術語言。如商周的青銅饕餮紋樣,歷代皇宮中龍鳳呈祥文化,再到現代家居中簡約的螺旋紋樣等等,都充分地體現著裝飾藝術的美好生命力。如今,在各類景觀設計中也少不了飾藝術的身影,在建筑、產品、平面等設計活動中都有著裝飾藝術的應用,完整獨特的園林景觀不可缺少以上設計方式,裝飾藝術在各項設計方案中都存在一定價值。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裝飾藝術既要注重藝術美感又要考慮裝飾材料的實用性,使設計具有可持續性,裝飾藝術也能對一些指示標志、休閑設施等內容進行美化,充分發揮裝飾藝術的效能,使得園林景觀將傳統美和現代美能夠有效融合,能夠充分展現區域環境特色并結合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環境,形成別具風格的園林景觀。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科技水平落后,生活中的豐富文化與思想意識都體現在了當時人們描繪的各式圖案里。通過美化、夸張等不同的藝術手段,展現特有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創造出了如瑰寶般存在的裝飾圖案,這些因時代、地域、題材不同而不同的各類圖案,是我國悠久歷史的縮影,是古代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傳統紋樣在園林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傳統紋樣在現代園林中運用的形式很多,大部分用在洞門、漏窗、外檐裝修、鋪地等,例如臺灣林家園林中的銅錢漏窗、蝴蝶形漏窗和蘋果形漏窗等。在建筑物內部也經常看到傳統紋樣的身影,如墻面裝飾、內部陳列物品等。
(2)現代園林中的傳統紋樣圖案取材多樣,如祥禽瑞獸類有:鴛鴦、魚、鳳紋樣[3]等,植物類的有:梅、蘭、竹、菊等,氣象類的有:月亮、星星等,器物類的有:花瓶、古箏等,文字類的有:福、祿、壽等,神話傳說類有:牛郎織女、七仙女等。
(3)傳統紋樣具有象征性與抽象性,利用概括性的紋樣表達客觀世界的事物,并具有一定象征寓意。如將山、日等物體抽象成為穩固的三角形、圓滿的圓形等圖案,反映了對現實事物的視覺感受,在現代設計中仍延續此裝飾手法,使得各種紋樣裝飾圖案更加賦予魅力[4]。
色彩在裝飾藝術中具有獨特力量,各式顏色的組合能夠給人在視覺上帶來沖擊感和心靈震撼[5]。在園林設計中常見傳統裝飾色彩的應用,其中被稱為世界上獨有的“五色體系”——白、黃、青、紅、黑,是中國傳統裝飾的五大色彩[6]。這五種顏色分別對應著五行中金、土、木、火、水,同時代表著不同的情感色彩:白色高雅樸素、黃色尊貴優雅、青色生機舒適、紅色喜慶活潑、黑色深沉莊重,可見中國傳統裝飾色彩蘊涵的文化之深度。其次在使用搭配上,較傾向對比鮮明的色彩組合,凸顯設計樣式與風格,給人一種愉快之感。傳統色彩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使天然植物景觀色彩與人工調和色彩有機融合,更好地展現了每一處景觀的獨立美感和特殊意境,將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
著名學者楊振寧曾說過:漢字是中國獨有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7]。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石,對我國園林景觀的出現與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是園林景觀傳統裝飾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漢字元素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貫穿了景名題詠、形式設計以及意象營造三個重要步驟中。景名題詠是漢字借助園林中牌匾、石碑等載體成為點明景區名稱以及主題的主要手段。天津大學的王其亨教授曾指出:景名即園林的主題,是園林作品思想的核心[8],漢字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提示觀賞者景區名稱。題詠是漢字在園林景觀中的變體形式,同時是園林藝術中的特有表現形式,一般以楹聯、石刻、牌匾等形式裝點與園林景觀中。題詠是設計師通過古代文人所凝練美好的詞句對該景色的文字表達,同時引導欣賞者對園林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驗,增強園林的文化內涵。顧名思義是對園林的裝飾美化。在點明主題的功能時,牌匾,石碑等形式對園林景觀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在充滿紋案鋪裝、花草的園林中以漢字的形式營造多變的景觀美感。漢字的意象營造的表達方式通常與特殊圖形相結合,通過諧音等方式傳遞園林主人或設計師的主觀意念和理想意趣。如在園林中的地面鋪裝中常出現蝙蝠的圖案,則是利用“蝠”與“福”的諧音有多福的寓意,在蘇州園林中常見五只蝙蝠圍繞一個“壽”字紋,表示五福捧壽(圖1)。除此之外,類似“荷”與“和”,“鹿”與“祿”等均是利用圖案與漢字的象征聯系所表達的文人情趣與理想(圖2)[9]。

圖1 蘇州留園五福捧壽鋪裝

圖2 蘇州留園荷花地面鋪裝
陳從周先生在《園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中曾提到“春雨江南,秋風薊北”,可見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域的文化傳統、氣候地貌不盡相同,南方與北方的園林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使用裝飾藝術時應遵循地域性原則,在建造中設計師應對所在地區的當地文化、特色傳統甚至植物的生長習性進行了解,有針對性地應用傳統裝飾藝術,避免造成文化突兀。符合當地特色的裝飾藝術在園林景觀中不僅給觀賞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也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讓人們了解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
在園林設計中,應用傳統裝飾藝術應考慮整個園林藝術設計風格,需要重視整體性原則。所謂整體性,即從建筑風格、鋪裝材料,植被搭配、造景小品等多重方面與傳統裝飾藝術相協調,同時裝飾藝術所表現的文化內涵也應于園林意境相符。例如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今天,不乏出現裝飾元素中西混搭的現象,導致呈現效果不倫不類。因此,根據整體環境選擇合適的裝飾元素,以提高園林景觀的美感。
裝飾藝術是美化園林景觀的主要部分,裝飾藝術可以為景觀小品增強文化底蘊與造型美感,但過度地強調裝飾性而一味地增加裝飾元素會造成人與環境的失衡。首先,當呈現在欣賞者面前的是各式各樣的裝飾元素時,人們往往看不到重點,破壞了景觀的和諧統一。其次,過度使用裝飾藝術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本可以通過簡單的材料滿足設計目的卻仍要加以不必要的裝飾,裝飾藝術在景觀中成為了“畫蛇添足”的成分。可見,適度性原則是衡量裝飾與功能兩個部分的要求,是保證園林景觀可持續性發展的保障。
園林的出現自古以來很注重意境的表述,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吉祥的寓意是中國人傳統的感性思維,在景觀藝術造詣中使得觀賞者觸情生情,是藝術形式的最高領域,也是中國傳統思維的表達方式。傳統裝飾藝術的形成與文化沉淀是長時間的提煉與創造,最終形成獨特的文化脈絡,其形成過程如圖3所示。正是文脈的形成在園林景觀中達到了某種“意境”,是園林的設計者將園林主人的主觀意念和理想意趣應用于真正的園林場景之中,通過想象、表述等方法實現園林的藝術魅力。因此在現代園林中可以繼承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意境”表達,將具有吉祥寓意的裝飾藝術直接運用在現代園林的建筑、門窗、鋪裝等飾面上,以明晰而傳統的方式表達園林主人或設計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志向投合的抱負,同時將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神韻繪畫等以雕刻等方式在園林中進行裝飾,以表達園林設計者的心境。繼承與借鑒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經驗的提取,通過這些具有美好含義的裝飾藝術營造園林意境,是一種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到現代園林文化的傳承,是豐富園林文化內容的方式之一。

圖3 裝飾藝術與其文脈的形成
隨著時代發展,各式新型材料的出現為園林設計提供了新的可能。現代園林中傳統材料與新型材料應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了解其特性,通過比較優劣性選擇出最合適的裝飾材料。如傳統石材——鵝卵石,是園林中常用的路面鋪裝材料,其造型美觀且可作鋪裝拼花裝飾,在東南亞以及日本的園林中常見鵝卵石的裝飾步道。除了美觀外,還具有按摩,防止土壤流失的作用,因此在現代園林中,鵝卵石身為傳統石材同樣有著重要價值。
新型材料的產生同樣可創新園林表現形式,如現代園林中常見安全鋼化玻璃作為底面的水中亭,區別于傳統木質易燃易損傷的劣勢,玻璃亭創新了裝飾飾面的形式,為欣賞者提供別樣的觀賞體驗。可見,傳統材料與新型材料有效地結合可以提升園林的品質,同時還可創新裝飾方式。
在園林設計中,傳統的裝飾藝術具有著很高的應用價值,是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景觀設計中的實踐。也正是傳統裝飾藝術,使得園林景觀不論從功能上還是形式上展現出民族風格與中華韻味。園林設計博大精深,在現代化的今天仍應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如何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要求設計師對文化進行深刻的了解,在這基礎上以創新的思維方式合理運用傳統裝飾藝術,不斷發展園林藝術,能夠與時俱進才是真正的“中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