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玲
(甘肅省山丹縣林業技術工作站,甘肅 山丹 734100)
白榆(UlmuspumilaL.)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區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鄉土樹種、優良樹種和主要造林先鋒樹種。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屬典型的內陸河流域干旱半干旱氣候,縣境內年降水量200 mm左右,植被稀疏,風沙危害嚴重,以榆屬系列樹種為主要樹種的造林綠化模式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1]。特別是近年來,該縣從河南、河北、陜西等地引進圓冠榆、金葉榆、大葉垂榆、垂榆、長枝榆等優良綠化品種,在全縣城市園林綠化、新農村集鎮綠化上實現了新的突破,培植了大量的榆樹景觀景點。但是,由于嫁接方法不當,接口愈合不好,新梢受風力損毀嚴重。為了解決嫁接技術難題,我們通過采取不同的嫁接方法、不同的解綁時間、不同的嫁接方位進行試驗研究,總結和掌握了榆屬硬枝嫁接最佳嫁接方法、最佳切口方位、最優解綁時間,顯著提高了榆樹景觀樹種苗木商品率和景觀綠化率。
試驗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山丹縣,東經100°41′ ~101°42′,北緯37°51′ ~39°03′,海拔1550 ~4441 m,年平均氣溫7 ℃左右,無霜期137~150 d,年蒸發量2200 mm以上,年降雨量160 mm左右,缺水形勢嚴峻。年平均風速4.4 m/s,大都是西北風,≥8級大風平均每年有6次。試驗區土壤類型為灌耕土,土壤質地為輕質沙壤土,土層深160~180 cm,土壤肥沃,通氣性好。試驗地灌溉條件優越,以機井為主要灌溉模式[2]。
年平均風速4.4 m/s,大都是西北風,≥8級大風平均每年有6次。試驗區土壤類型為灌耕土,土壤質地為輕質沙壤土,土層深160~180 cm,土壤肥沃,通氣性好。試驗地灌溉條件優越,以機井為主要灌溉模式[2]。
砧木為本地實生培育1~2 a后,經過換床栽培3~5 a,徑2.0~3.0 cm,高2.0~3.0 m生長旺盛的幼齡白榆;接穗為頭年10月下旬剪取的當年生、光滑直率、無病蟲、無側枝、粗度0.5~1.0 cm的1 a生金葉榆枝條,然后按照8~10 cm的長度短截成接穗后,把松節油、紅花油、石蠟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放在在鐵鍋內,用電爐子融化后,待溫度達到80~120 ℃時,速將熬制的接蠟混合劑進行全封。將全封的接穗按不同品種分開,按規格500~1000根的數量分袋裝好,貼上標簽,儲藏到通風的地窖或存放到冷庫,儲藏的最適溫度為0.5 ℃,最高溫度不得超過8 ℃[3]。
3.2.1 嫁接方法
采取插皮下接、劈接、切接等枝接方法高接換優。
劈接:在砧木2.5 m高度處截干,鋸口削光,從髓部劈下,深度3 cm左右,將接穗兩面削成2~3 cm左右的楔形,外側稍厚于內側,迅速將接穗插入,對齊形成層,然后用塑料條或塑料膠帶進行纏扎。
皮下接:接穗削面要求長3~6 cm,且削面要平而薄,斜面背部先端削成兩個0.5~1 cm長箭頭形小斜面,然后用切接刀將鋸口削平,把樹皮切接穗大斜面長度1/2的豎口,用刀尖輕拔把皮微微分開,接穗對準切口,大斜面貼著木質部,小箭頭貼著皮,慢慢插入,最后用塑料條包扎嚴實。
切接:將砧木鋸口削平,稍帶木質垂直下切,將穗條削1.5~2.5 cm長削面,另一面削去0.5 cm,然后將長削面靠近較多木質部插入,要求皮層對齊綁扎、包嚴。
3.2.2 試驗分組
試驗共設置3個小區,每個小區栽植砧苗50棵,嫁接完成后及時進行灌水,一周后檢查成活情況。如有接穗干縮不能成活的,則從接口以下部位剪截后重新嫁接;嫁接成活的,要及時抹除砧木上萌發的枝芽。待嫁接后2~3周后,根據接穗萌芽展葉情況,及時去掉套袋。綁縛物的解除按以下三種方法進行。
試驗區Ⅰ:嫁接后30 d,一次性將綁縛物全部解除;
試驗區Ⅱ:嫁接后30 d將綁縛物解除后,再用新塑料條重新綁縛,60 d后再將塑料條全部去除;
試驗區Ⅲ:將綁縛物去除重新綁縛兩次后,90 d后全部去除。
3.2.3 試驗時間
嫁接時間4月10~20日。解綁時間為當年5月10~20日、6月10~20日、7月10~20日。
3.3.1 損失率觀測
根據不同嫁接方法、不同解綁時間,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切口方位,及時觀測新梢受風害損失情況,分析確定最佳嫁接方法和解綁時間。
3.3.2 抗風性觀測
根據不同嫁接方法,在風速0.3~5.4 m/s時(1~3級)、5.5~10.7 m/s時(4~5級以上)、10.8~13.9 m/s時(6級以上)時,及時觀測新梢損失情況,分析確定新梢抗風性。
3.3.3 風害損失率計算
風害損失率(%)=風害損失株數/嫁接總株數×100%。
通過試驗區觀測表明:①同一解除綁縛物時間內,皮下接、切接法嫁接苗新梢受風害損失程度高,劈接法受嫁接苗新梢受風害損失程度低;②同一嫁接方法,解除綁縛物時間越長,嫁接苗新梢受風害損失程度越低;③不同嫁接方法、不同解綁時間,劈接法嫁接苗新梢受風害損失程度明顯優于皮下接和切接。主要原因是:切接、皮下接的接穗削面只與韌皮部相接合,傷口愈合慢,由于受風害影響時間較長,并而劈接法砧木與接穗削面的韌皮部、木質部都接合緊密,接口愈合快,如受風害影響時間相對短,則嫁接苗新梢損失率低(表1)。

表1 不同嫁接方法、不同風速受風害影響情況
通過對不同切口方位嫁接的接穗觀測,在鋸口上采取南北方向切口劈接時受風害損失輕,皮下接、切接在鋸口西側切口時受風害最輕,這是由于本地春季風害主要為西北風所致。為此,嫁接時切口方向應選擇與當地主風方向垂直的方位(表2)。

表2 不同嫁接方法、不同切口方位受風害影響情況
從表3可看出,在風速較小(0.3~5.4 m/s)時,不同嫁接方法和不同時間解除綁縛物對新梢損失率基本不受影響,隨著風速加大,解綁時間越早,受風害損失就愈大,特別是風速在10.8~13.9 m/s時(6級以上),嫁接苗新梢受風害最重。主要是因為:嫁接后30~60 d,接口雖然已愈合,但是還沒有完全達到密接一體,加上春季風大而多,嫁接苗新梢生長又快,為此,越容易受風力的危害(表3)。

表3 不同嫁接方法、不同解綁時間受風害影響情況
受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榆屬嫁接苗新梢易受風的危害。在進行榆屬景觀樹種嫁接育苗時,應采用劈接法,嫁接切口選擇與當地主風方向垂直的方位進行嫁接,減少風害損失;嫁接后,應適當延長解除綁縛材料的時間,以加快嫁接傷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