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聰,張昊田,劉文璐,王成玨,王慶華
(濱州醫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3)
人文關懷能力是護理人員將內在的人文關懷修養外化為自覺且創造性地為病人提供關懷護理服務的能力[1]。國家衛計委在《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中提到,要繼續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大力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為群眾提供醫學照顧、病情觀察、健康指導、慢病管理、康復促進、心理護理等服務,體現人文關懷[2]。隨著社會的發展,護理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男護士由于自身特點和優勢成為護理人才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今越來越多的男生選擇報考護理專業。但是本科男護生由于性格、社會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響,職業依從性較差,以致在學習中忽視了對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3]。本文旨在研究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況并分析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 月,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山東省某高校本科男護生135 人進行問卷調查。護生年齡17~23 歲,平均(19.16±1.50)歲;農村護生99 人,城市護生36 人。納入標準:全日制本科護理專業大一至大四的男生,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不同意配合此次調查的本科男護生。
1.2.1 調查工具 利用問卷星App 發放問卷,內容分為3 部分:(1)一般情況問卷,包括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家庭所在地、是否擔任過班干部、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意愿等。(2)人文關懷能力量表,采用許娟[4]2008 年漢化的Ngozio Nkongho 于1990 年編制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分為認知(14 個條目)、勇氣(13 個條目)、耐心(10 個條目)3 個維度37 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根據符合條目所述情況分等級量化賦值,其中有13 個需要反向計分的條目。量表總分37~259 分,認知維度14~98 分,勇氣維度13~91 分,耐心維度10~7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能力越強。本調查測得總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52,認知、勇氣、耐心3個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0.929、0.894、0.906,表明量表信度較好。
1.2.2 資料收集方法 根據納入標準采用集體施測的方法,在晚自習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通過問卷星App 發放問卷,解釋調查目的、匿名原則和問卷填寫注意事項等,本科男護生根據保密原則匿名如實填寫。為確保答卷質量,剔除填寫不完整和不符合要求的問卷。發放問卷143 份,收回有效問卷135 份,有效回收率為94.41%。
1.2.3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導入SPSS 22.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單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通過卡方檢驗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等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與本次調查的本科男護生共135 人,年齡17~23 歲,平均(19.16±1.50)歲,一般情況見表1。
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為(177.51±22.33)分,介于171.55~210.53 之間,處于中等水平[5]。其中,耐心維度得分與國內常模相差最大,認知維度得分與國內常模相差最小,勇氣維度和耐心維度得分與國內常模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1 本科男護生一般情況(n=135)

表2 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
以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總分為因變量,以相關性分析中有統計學差異的項目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線性回歸分析,最終進入回歸方程的有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學校人文科學教育情況、人文關懷相關理論了解情況、感知學校的人文關懷氛圍、感知見習或實習醫院的人文關懷氛圍、感知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感知學校的學習提升等(見表3)。
表2 顯示,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為(177.51±22.33)分,介于171.55~210.53 之間,處于中等水平,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近。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科男護生高考第一志愿并非是護理專業,調劑到護理專業后,大一學習醫學公共課,很少接觸人文素質類課程,對人文關懷照護感知較少,導致耐心不足,勇氣不夠。馬芳等指出,耐心與勇氣是護理本科生較為欠缺的[6]。建議學校增加人文關懷類課程,轉變教學模式,實行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知識和勇氣;組織“魅力天使修煉營”、護士禮儀大賽、情景溝通大賽等活動,逐漸培養本科男護生的耐心。當前醫療環境十分復雜,病人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要求高,本科男護生將面臨更多質疑和社會偏見,因此,培養其人文關懷能力和溝通能力尤為重要[7]。

表3 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135)
從分析結果看,自愿選擇護理專業的男護生比調劑的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強,對護理專業的喜愛度也更高。部分本科男護生仍認為護理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擔,不能正確看待所學專業,對專業的喜愛度不高,學習被動,也忽視了自身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3]。而自愿選擇護理專業的本科男護生,能主動學習與專業相關的知識、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本科男護生專業態度的引導,使其了解護理職業發展前景和護理專業的價值,樹立正確的專業態度,提高人文關懷能力[8]。
感知學校、見習或實習醫院的人文關懷氛圍較多以及感知老師和同學的關心較多的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更強。Watson 提出,關懷和愛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關懷和愛[9]。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家庭關系,培養家國情懷,心系國家與社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校、教學醫院也要營造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組織人文關懷專題講座,鼓勵本科男護生積極參加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增進感情。
學校開設的人文科學課程較多、對人文關懷理論了解較多的本科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較強。4 個年級的本科男護生,年級越高人文關懷能力越強,可能與高年級男生接觸更多臨床護理工作和人文關懷內容有關,其中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倫理等課程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文關懷的要求。提供健康教育是護理本科生的臨床實踐活動之一,大三護生正在學習成人護理學、母嬰護理學、兒童護理學等專業課程,專業知識的增加也有利于提升本科男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10]。由此可見,高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對護理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護理教育者應著重培養本科男護生的整體觀和專業價值觀,逐步提高其人文關懷能力和專業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