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欣,李佳雪,董淑珊,董予心,馮春燕,李英華
(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天津 301617)
新媒體時代,網絡短視頻流行,其以短小精悍聞名,易造成大腦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使人越刷越上癮,從而沉迷其中。若長期如此,就如同吸食精神鴉片,形成類似上癮的癥狀[1]。通過相關文獻檢索,我們發現國內對于網絡成癮與手機成癮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2-3]。如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和人際交往是影響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4-6]。但是目前研究中關于短視頻成癮的報道較少,缺乏系統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護生作為護士的后備力量,大學是護生向臨床護士過渡的關鍵時期。護理專業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本科護生由于接觸臨床較少,心理彈性相對較差[7],更易對某些事物形成依賴。不僅如此,已有研究表明,手機成癮傾向在護生的自我效能感與拖延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8]。本研究關注短視頻這一新生事物,從護生內部特征和外部因素(家庭、社交)兩方面深層次分析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的影響因素,為制定護生短視頻成癮現象的干預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2019 年10 月—2020 年1 月,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以天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專業的不同方向作為分層依據(普通護理、涉外護理、特需護理),以班為單位整群抽取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普通護理班2 個、特需護理班2 個、涉外護理班2 個。共發放調查問卷240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02 份,有效回收率為84.17%。納入標準如下:(1)本科大學生;(2)護理學院學生;(3)自愿參與本研究。
1.2.1 調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工具有:(1)自編短視頻成癮量表:采用自編的短視頻成癮量表評定受試者對短視頻的依賴程度。該量表根據陳淑慧主編的中文網絡成癮量表(CIAS-R),通過專家咨詢法修訂而來[9],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5;5 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0~0.85。量表有35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5 個維度:強迫性看短視頻、短視頻戒斷反應、短視頻成癮耐受性、人際與健康、時間管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 表示很不重要,2 表示比較不重要,3 表示一般重要,4 表示比較重要,5 表示很重要。最低為35 分,最高為175分,分數越高,短視頻成癮性越高,依賴程度越重。(2)內部特征調查表:即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等。(3)外部因素調查表:從家庭和社交兩方面進行評估,具體工具為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10]、交往焦慮量表(IAS)。本次調查選用的FACESⅡ-CV 是費立鵬于90 年代第二次修訂的版本[11]。該量表題目要受試者回答兩次,一次是對家庭現況的實際感受,另一次是理想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狀況,本研究只對實際現狀進行測量,因此結果只對實際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進行描述與分析。該量表下兩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均較高(α>0.6),具有較高的信度。交往焦慮量表(IAS)由美國心理學家Leary 于20 世紀80 年代編制,在標準化測量下,個體得分越高表明交往焦慮越嚴重。IAS 是自評性量表,國內研究曾用于做中國大學生相關測試,結果顯示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重測系數為0.78[12]。
1.2.2 調查方法 研究者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調查,組織學生在課后完成問卷。調查人員向研究對象講解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在對方知情同意的基礎上進行匿名式調查。叮囑學生如實、獨立填寫問卷,完成后及時收回,并對回收的問卷進行逐項檢查,如發現問題要及時解決。
1.2.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一般人口學特征采用描述性統計法,采用t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研究對象內部特征在短視頻成癮量表中的得分差異;使用皮爾遜(Pearson)二變量相關分析,探討短視頻成癮與外部因素(社交焦慮及實際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的相關性,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行描述。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調查的202 名護生都在觀看短視頻,年齡在17~2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71±1.57)歲。其他特征見表1。

表1 202 名護生人口統計學特征
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量表總得分為(121.48±23.47)分,以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身、是否學生干部、是否單親家庭為自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以專業、父母學歷及觀看短視頻途徑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1)非單身的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得分高于單身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家庭所在地為城市的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本科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將短視頻成癮度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之間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如表3 所示。結果顯示:(1)短視頻成癮度與實際家庭親密度顯著負相關(P<0.01);(2)短視頻成癮度與實際家庭適應性顯著負相關(P<0.01)。表明短視頻成癮度和實際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有密切關系。
將短視頻成癮度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之間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如表4 所示。結果顯示:短視頻成癮度與交往焦慮顯著正相關(P<0.01)。表明短視頻成癮度與交往焦慮有密切關系。

表2 護生內部特征在短視頻成癮量表的得分差異

表3 實際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和短視頻成癮度的相關分析

表4 交往焦慮與短視頻成癮度的相關分析
以短視頻成癮量表得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2 個變量:是否單身、家庭所在地;Pearson 相關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3 個變量:實際家庭親密度、實際家庭適應性、交往焦慮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變量賦值情況見表5。

表5 影響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多因素分析的變量賦值表
結果顯示,共有3 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的影響因素分別為家庭居住地、家庭親密度、交往焦慮,見表6。
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的內部特征中,城市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度得分高于農村本科護生,這可能與農村本科護生的認知成熟度高于城市本科護生有關[13],來自農村的本科護生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易對短視頻上癮。王睿捷等[14]的研究提示,地域因素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影響,當前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市大學生,這可能也是造成城市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度高于農村本科護生的原因。以往曾有相關研究發現,家庭所在地(城市/農村)在護生“樂觀/悲觀—焦慮/抑郁—手機成癮”間起著調節作用[15]。提示我們要重視城市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狀況,可以通過提高城市本科護生的認知水平,調節其不良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來改善短視頻成癮狀況。

表6 影響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實際家庭親密度是護生短視頻成癮的外部因素之一,實際家庭親密度和短視頻成癮顯著負相關,說明家庭環境是護生短視頻成癮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家庭親密度低的護生短視頻成癮度較高。生活在家庭成員之間缺少情感聯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短視頻,提示我們通過關注護生的家庭情感,可以有效改善護生短視頻成癮問題。以往研究結果[16-17]顯示,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越低的人群,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越高,馬昀禹等[18]的研究表明情感動機對青少年短視頻應用沉迷行為會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本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結果相似。
皮爾遜(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社交焦慮也是護生短視頻成癮的主要外部因素,社交焦慮與短視頻成癮之間存在正相關,即社交焦慮嚴重的護生更加容易短視頻成癮。賀金波等[19]的研究表明,現實社交焦慮水平與網絡社交時間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相比于低現實社交焦慮者,高現實社交焦慮者參與網絡社交的頻率更高、時間更長。短視頻App 屬于社交軟件的一種,高現實社交焦慮護生使用短視頻App 時可以在比較舒適、低壓的環境下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獲得自我認同,但因此觀看短視頻頻率更高、時間更長,強化了自身的短視頻成癮。
郝伶、王銳烽[20-21]在護生網絡成癮方面的研究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的護生更易形成網絡成癮;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是否獨生子女這一因素對護生短視頻成癮度并無影響。分析原因,一是短視頻成癮和網絡成癮不同,可能是短視頻的某些特征造成了該因素研究結果的差異。二是研究樣本不同,是否獨生子女對短視頻和網絡成癮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護生的性別因素對短視頻成癮度無顯著影響,這與其他[20-21]研究結果一致。但也要考慮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如男生樣本量遠低于女生,代表性不強,因此在未來調查中可以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獲得更精確的結果。
本研究關注護生群體與短視頻這一新生事物之間的聯系,從內部和外部兩方面調查并分析了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的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家庭所在地是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最主要的內部影響因素,城市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度高于農村本科護生;實際家庭親密度與交往焦慮是本科護生短視頻成癮最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實際家庭親密度低的護生、交往焦慮嚴重的護生更易形成短視頻成癮。該研究結果有助于學校與教育部門關注和了解護生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為后期開展針對性健康宣教以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護生短視頻成癮干預方案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在控制護生短視頻成癮方面,可以從護生自身特征、家庭、社交幾方面進行干預。家庭方面,家長應多抽出時間來關注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家庭支持和情感聯系,改善家庭環境。高校要特別關注城市護生,適當增加其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護生對社會的認知與理解,兼顧其個人品格的培養,塑造其成形價值觀。教育部門應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加以干預,盡快調整并糾正這種不良現象。學生自身應對短視頻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即短視頻是一把雙刃劍,過度觀看短視頻會造成觀看成癮的不良后果[22]。因此需要合理掌控短視頻觀看時間,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與交往能力,最終實現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