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輝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深度學習機制,符合學生學習基本要求,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精選案例內容、組織互動活動、延伸訓練設計,從不同維度展開教學組織和調度,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探索的機會,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教學手段;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6-0044-02
深度學習是嶄新的教學觀念,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理解性的課堂、建構性的課堂、接受性的課堂、探究性的課堂、本質性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借助更多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境、精選生活案例、組織互動活動、延伸訓練設計,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創設問題情境,突出課堂綜合性
設計課堂教學導入環節時,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讀,找到設計的切入點,為學生推出更多思考問題,以順利啟動深度學習的引擎。深度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設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推出討論的話題,讓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思辨活動,在不斷探究中實現學習目標。教師還要以問題作為手段展開教學組織,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建立學科認知的基礎。
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當沖突發生”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問題進行導入:你有沒有被人欺負的經歷?是不是有人給你起過不雅的外號?你認為這些行為會不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學生對這些問題都非常敏感,自然會積極做出回答。這樣,教師與學生直接展開對話,就會讓學生興趣盎然投入到學習中。為創設更為直觀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封信,這是一個小女生寫給“知心姐姐”的,訴說自己在班級里被人亂起外號的遭遇,希望能夠得到幫助。教師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這封信,并以“知心姐姐”的身份,給這個小女生一些引導,讓其擺脫這些困擾。學生進入深度思考之中,課堂討論氣氛逐漸形成。經過一番醞釀,一些策略涌現出來。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篩選,課堂教學進入到核心階段。
教師以問題展開教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深入思考的環節。特別是案例的出現,形成最現實的問題,學生的思考和討論,讓學科教學進入深度互動之中。教師再切準學生心理展開問題的設計和投放,讓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習成效顯著地呈現出來。
二、精選案例內容,強調情感內生性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離不開生活案例的支持,教師在案例選擇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以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案例展開深入分析,能體現深度學習的屬性特征。教師在學生案例研究過程中適時做出引導和啟示,能夠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心理觸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案例內容與學生生活高度契合,教師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積累展開相關學習和體驗,能夠促進情感認知的順利內化。
教師利用學生最為熟悉的生活案例展開教學,能夠讓學生形成豐富的認知。例如,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瀏覽本課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回憶自己真實的買東西的經歷。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教師選擇一個買賣糾紛的案例,并進行對應設計:一個人買家電時出現了質量問題,維修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煩,你能夠針對這個案例做一個總結分析嗎?學生開始對這個案例進行仔細研究,并對每一個環節進行討論,課堂學習進入了深度研究的環節。有學生認為主要問題出在品牌選擇上,因為品牌差,其服務也不會好,導致出現了這些后續問題。也有學生說是因為購買協議問題,買東西要看資質,對產品質量有一定的了解,這樣簽署購買合約才有針對性。廉價的商品,或者是處理的商品,根本就沒有什么保障,出現問題是難免的。
教師以生活案例為教學啟動點,讓學生自行分析買賣糾紛問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機會。這樣,讓學生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討論,他們自然能找到很多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啟示更多。而且學生大多有一定的買賣經歷,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進行教學設計,其適合性更高,助學效果也更強。
三、組織互動活動,展現教程探究性
學生對互動性活動有著特殊的參與興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訴求有一定的了解,以順利啟動深度學習機制,讓學生在互動性活動中展開探索性學習,形成實踐性感知和體驗。課堂辯論、情景再現、角色演繹、主題演講、游戲競賽等,都屬于互動性學習形式,帶有深度學習的意味,需要教師有整合優化意識,給學生準備更多的適合的活動,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
例如,在教學“合理消費”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再推出互動活動:教材中有不少案例信息,同桌可以兩個人合作,選擇一個案例改編成情景劇,現場表演給大家看。學生聽說要進行演繹操作,頓時興奮起來,進入到情景劇的創編排練之中。然后,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對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干預。學生對劇本內容最為熟悉,因為都涉及平時的消費問題,自然有更多的真實感。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抽簽決定學生出場名單,將課堂學習推向高潮。學生進入表演狀態后,課堂內笑聲、鼓掌聲此起彼伏……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演繹情況進行專業點評,提醒學生從中要總結哪些經驗。
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情景劇的創編和演繹活動,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的積極參與情況能夠看出,教師指導很到位,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且教師讓學生演繹自己的生活經歷,自然會有更強烈的感觸。
四、延伸訓練設計,體現教育本質性
延伸訓練設計,教師要有對接意識,針對學生的生活認知基礎展開對應設計,讓學生走進生活和社會展開實踐性學習,為學生推出更多觀察、調查、操作的任務,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真實的學習體驗,符合深度學習的基本要求。社會調查、實地參觀、史料搜集、案例篩選、公益宣傳等,都屬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訓練范疇,教師適時推出實踐性訓練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科認知,讓學生完成深度學習目標。
教師要對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做出準確判斷,以提升教學設計的契合性。例如,在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這一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相關調查顯示,全國餐桌上的浪費情況是觸目驚心的,看過這些數據后,你有什么感想呢?學生馬上進入討論環節,課堂氣氛立刻高漲起來。為讓學生有更真切的體會,教師設計了社會小調查任務:深入家庭、社區,進行細致的觀察,或者走訪家人、街鄰,調查一個家庭每年在吃喝方面有哪些浪費現象存在?如果粗略做出統計,其總量會是多少呢?要寫出調查報告,并提交到班級。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積極響應,開始具體的行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學生的調查報告順利完成,教師對學生的調查進行了歸結。
教師設計社會調查任務,雖然任務不是很具體,沒有對調查項目進行細化設計,但是給學生創造了調查的機會,使他們獲得了豐富的學習成果。學生參與生活調查活動時,不僅搜集到了有價值的信息,而且受到了更多的啟迪。
五、結語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有對接創新意識,要對教學程序、教學執行、教學效果展開科學評估,適時引入深度學習機制,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教師還要適時投放懸疑問題、投放生活案例、組織學習活動、延伸實踐訓練,以突出課堂綜合性、強調情感內生性、展開教程探究性、體現教育本質性,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官秀平.深度學習理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J].教師,2019(05).
[2]林思岐.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探究與實踐[J].江西教育,2020(01).
[3]王應江.道德與法治課邁向深度學習的教學主張與策略[J].中小學德育,2018(12).
[4]蘇玲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性及策略[J].甘肅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