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占據著基礎性地位。在新課改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高度重視詞匯教學。然而,傳統滯后的詞匯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枯燥性,極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和畏難心理,難以取得良好的詞匯教學效果。對此,初中英語教師有必要立足于實踐,積極探究有效策略來開展高效的詞匯教學。本文淺析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原則,探究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以期為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董釗,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茶埠初級中學。
一、引言
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要緊扣教學大綱,并深入挖掘英語教材,明確詞匯教學的目標和詞匯之間的內在聯系,摒棄傳統枯燥的詞匯教學方法,契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接受能力,秉持正確的詞匯教學原則,采取靈活有趣的教學策略,增強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有效改善詞匯的教學效果。
二、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原則
1. 側重聽說原則。初中英語教學要摒除“啞巴英語”,這就要求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遵循側重聽說的教學原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對詞匯進行辨識,還要引導學生熟練掌握詞匯的讀法,并能在聽力訓練中準確地聽出詞匯含義。
2. 生動形象原則。初中英語教師要摒棄傳統枯燥的詞匯教學方法,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增強詞匯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激發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記憶潛能。教師要注重秉持生動形象的詞匯教學原則,對詞匯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加深學生對詞匯含義的理解和記憶。特別是對于部分含義抽象,且拼寫復雜的詞匯,教師要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
3. 系統化原則。英語詞匯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內在聯系。對此,英語教師要秉持系統化原則開展詞匯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不同詞匯蘊含的相同語義,并結合轉化、派生、合成、截短等構詞法,引導學生形成對英語詞匯的系統化認識,幫助學生構建詞匯學習記憶的系統網絡。
二、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1. 對英語詞匯作出必要的中文解釋。英語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新詞匯進行學習時,在示范引領學生掌握詞匯的準確讀音后,要對英語詞匯作出必要的中文解釋,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含義的理解。在解釋過程中,教師要盡量采用直觀性較強的解釋方法,加深學生對詞匯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在開展冀教版九年級英語教材Unit1 “Stay Healthy”中的詞匯教學時,筆者通過展示物品或者表演的方式,對英語詞匯作出必要的中文解釋。以“abdomen”為例,筆者手指腹部,同時準確發音將該詞匯讀出,然后告訴學生“abdomen”就是腹部的意思。對英語詞匯作出中文解釋,雖然具有一定的教學局限性,但是對于抽象性較強的英語詞匯,教師可考慮采用此教學策略。
2. 引導學生借助語句對詞匯進行記憶。為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熟練應用英語詞匯,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語句對詞匯進行記憶,引導學生在完整的英語語句中對詞匯進行理解記憶,避免詞匯教學與英語教學出現割裂。例如,在開展冀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教學時,Unit7 “Know Our World”中包含一個常見的英語詞匯,即——“keep”,在中文意思中,“Keep”含有保持之意?!癒eep”雖然拼寫簡單,但是具有諸多固定的搭配詞組。在講解該詞匯的過程中,筆者引入了完整的英語語句,引導學生認識該詞匯的具體用法,并在此過程中學習相關句型和固定搭配。對于“Keep”具有的保持之意,筆者引入“We'd better keep a seat for her”這一語句,加深了學生對詞匯含義的理解。另外,“Keep”還有履行諾言之意,筆者引入語句“One should keep one's promise”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詞匯含義。
3. 結合構詞法對英語詞匯含義進行解釋。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要結合構詞法對英語詞匯含義進行解釋,加深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理解。教師要向學生講解詞根詞綴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遇到陌生詞匯時,能根據詞根詞綴的相關知識,大致判斷和合理推測出詞匯的含義。在構詞法中,前綴通常表示方向,后綴通常表示詞性。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時,還要向學生適當講解“ce”“vis”等詞根。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對構詞法進行歸納總結,并據此對詞匯的含義進行辨析,并促進對詞匯的理解記憶,引導學生摸索詞匯學習的規律。
4. 采用多樣化的詞匯導入方法。在開展英語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采用多樣化的詞匯導入方法。(1)教師可借助實景、實物開展詞匯教學導入,在課堂教學之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緊扣教材詞匯教學的具體內容,靈活選用實物,對英語詞匯教學進行直觀呈現,并實時開展聽說訓練,引導學生對詞匯含義進行直接感知,形成生動鮮明的印象,增強詞匯記憶的持久性。(2)教師可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圖片和幻燈片,引導學生在欣賞圖片的同時,理解并記憶各類名詞詞匯、動詞詞匯和形容詞詞匯。(3)教師可緊扣詞匯教學的具體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以談話的方式導入詞匯教學,引導學生對舊詞匯進行復習,并將新詞匯引出。教師要貼近現實生活和課堂教學場景,在與學生交談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新詞匯,促進學生在下意識中加深對新詞匯的理解記憶。(4)教師可選用恰當的教學游戲導入詞匯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游戲過程中,實現對詞匯的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常見的詞匯教學游戲有摸猜游戲、猜詞游戲、卡片游戲、指令游戲等。例如,在開展動詞詞匯和職業名稱詞匯教學時,教師可對“猜動作游戲”進行運用。對于記憶難度較高的詞匯,教師可通過“卡片游戲”開展詞匯教學,具體玩法是引導學生利用字母卡片,對所學的詞匯進行組合構建,組詞數量多的學生獲勝??傊?,教師可通過游戲導入法,有效調節詞匯教學的課堂氛圍,增強詞匯教學的趣味性。(5)教師在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質疑精神,發散思維,自覺參與對詞匯學習疑惑的討論探究,增強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
5. 加強詞匯教學的落實和有效鞏固。初中英語教師要加強課內詞匯教學落實,并在課后加強對詞匯教學的及時鞏固,引導學生對詞匯進行正確運用,并形成規范的書面表達。教師要創設高效良好的詞匯教學情境,在具體語境中對詞匯教學進行有效落實,并引導學生加強對詞匯的運用。要將詞匯巧妙嵌入英語文段中,充分體現出詞匯的具體用法。例如,在開展冀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Lesson 45“ China”的教學時,筆者開展了對方位詞east、west、south、north等詞匯的教學,筆者結合世界地圖,開展情境對話,據此落實對各個方位詞的教學,并對in、to、on等介詞的用法進行鞏固。例如,筆者指著世界地圖,向學生提問道:“What countries are east of China?”學生回答道:“Canada and the U.S.are east of China.”教師還可以通過比較法,對詞匯教學進行鞏固。所謂比較法,是指對事物特征進行對照,確定事物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本質上來看,比較法是通過對事物進行綜合分析,緊扣事物具備的各項特征,并對其進行抽象概括,據此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在開展詞匯教學的具體過程中,教師可將具有相同讀音、含義以及詞形的詞匯,或者是詞義相近的詞匯羅列到一起,對詞匯包含的特點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將孤立零散的詞匯知識系統有效地串聯起來,構建詞匯知識網絡,據此有效鞏固詞匯教學效果。例如,在開展序數詞詞匯教學時,筆者將序數詞與基數詞羅列到一起,引導學生對one和first、two和second、three和third、four和fourth、five和fifth的比較。在開展月份詞匯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對January和February進行比較,對September和October進行比較,從中探尋月份詞匯的構成規律,據此加深對月份詞匯的記憶,取得了良好的詞匯教學鞏固效果。
6. 加強單元詞匯整體教學。教師要秉持“聽說優先”的原則,結合鞏固詞匯的教學目標,加強教材單元詞匯的整體教學,引導學生對教材單元涉及的詞匯進行集中學習。在開展單元詞匯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遵循讀音規則對生詞發音進行練習,并對詞匯的拼寫形式進行記憶,教師則要實時糾正學生存在的發音錯誤,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準確的詞匯讀音。教師要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詞匯結構、拼寫特點以及內在聯系進行思考,據此加深對詞匯的理解記憶和掌握。例如,在開展冀教版七年級英語Unit 1的詞匯整體教學時,筆者對學生說道,我們在教室上課,教室的英語單詞怎么讀?——classroom。筆者手指墻壁,學生即讀道“wall”,筆者拿起橡皮擦,學生即讀道“eraser”。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教師在開展英語詞匯教學時要遵循側重聽說、生動形象以及系統化等原則,并通過對英語詞匯作出必要的中文解釋、引導學生借助語句對詞匯進行記憶、結合構詞法對英語詞匯含義進行解釋、采用多樣化的詞匯導入方法、加強詞匯教學的落實和有效鞏固、加強單元詞匯整體教學等策略,有效加強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黃瑩潔.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以仙游縣初中英語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8,7;(12):34-36.
[2]郭朝文.芻議如何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詞匯教學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9(5):268-269.
[3]代偉.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探討[J].新東方英語.中學生,2019(1):162.
[4]張麗姿.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教學[J].軟件:電子版,2019 (4):179.
[5]章任花.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33):1.
[6]劉惠媛.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策略探討[J].情感讀本,2019 (20):132.
[7]關乾.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的策略[J].數碼設計,2019, 8(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