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婧 易文裕 王春霞 熊昌國
摘要:在深入調研四川省內花椒主產區和省外花椒主產區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田間管理機械、采收機械、產地干燥機械等方面分析了四川花椒機械化生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需求,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旨在為推動四川花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花椒;機械生產;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S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1)08-0214-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8.05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atus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MachanizedProductionforZanthoxylumbungeanuminSichuan
YINGJing1,2,YIWen-yu1,2,WANGChun-xia1etal(1.SichuanResearch&DesignInstituteofAgriculturalMachinery,Chengdu,Sichuan610066;2.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EquipmentTechnologyforHillyandMountainousAreas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Chengdu,Sichuan610066)
AbstractBasedontheinvestigationontheindustrialdevelopmentstatusofZanthoxylumbungeanummainproducingregioninsideandoutsideSichuanProvince,weanalyzedthestatus,problemsandrequirementsinthemechanizedproductionofZanthoxylumbungeanumfromtheperspectivesoffieldmanagementmachinery,harvestingmachineryandproductiondryingmachinery.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regardingthemechanizedproductionofZanthoxylumbungeanumwereproposed,whichmaypromotethesustainableandhealthydevelopmentoftheZanthoxylumbungeanumindustryinSichuan.
KeywordsZanthoxylumbungeanum;Mechaniza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花椒屬蕓香料木本植物,是我國獨特的香料,它最初野生于我國中西部,現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1]。花椒有青椒和紅椒兩大品種,紅椒以“大紅袍”最負盛名,青椒以“九葉青”出類拔萃[2]。
四川花椒栽培歷史悠久、品質上乘、用途廣泛,主要有“漢源花椒”[3-4]“茂縣花椒”“越西貢椒”等優質紅花椒和“金陽青花椒”[5]“洪雅藤椒”“蓬溪青花椒”“廣安青花椒”[6]等優質青花椒(藤椒)[7]。為突出四川花椒“川字號”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四川花椒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筆者對花椒田間管理機械、采收機械、產地干燥機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研,對四川省花椒機械化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需求進行了認真梳理和客觀分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1四川花椒產業及機械化生產現狀
1.1四川花椒產業現狀
花椒是四川的優勢特色產業,“四川花椒,椒香天下”的美譽自古流傳。近年來,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努力把我省打造成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研究和開發水平領先、綜合效益顯著的花椒產業第一省”目標的指導下,四川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促創新,穩步擴規模,積極調結構,加快搞加工,持續做品牌,有力提升了科技支撐引領花椒產業發展的能力,在良種選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8],推動了花椒產業提質增效,促進了廣大椒農增收致富。
四川是花椒原產地,已有2600余年的栽培歷史,花椒作為該省的特色優勢產業,栽植范圍達21個市(州)、144個縣(市、區)。近3年,四川全省花椒種植面積從28.20萬hm2增加到36.67萬hm2,2018年產干花椒6.90萬t,綜合產值106億元;以青花椒(含藤椒)為主,種植面積占比超過70%,位居全國第1,紅花椒占比不足30%。但四川省花椒單位產值不及陜西和重慶。2018年,陜西省花椒種植面積18.33萬hm2,年產量6.26萬t,年產值45.6億元[9];重慶市江津區種植花椒面積3.57萬hm2,投產約2.53萬hm2,鮮椒產量為28萬t,年產值達32億元[10-11]。花椒產業既是助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助農增收的突破口,惠及農村人口1500余萬。四川省花椒種植面積廣,技術品牌基礎良好,功能開發潛力大,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助農增收效果顯著。
1.2四川花椒機械化生產現狀目前,四川省花椒產業的發展勢頭持續向好,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全省有花椒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近94家。“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在四川省一些適生區,花椒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但是花椒產業農機裝備缺門斷檔問題突出,適宜的田間管理機械少、產地烘干設備落后,特別在花椒的采收環節仍處于無機可用狀態。
1.2.1田間管理機械。
田間管理一般包括施肥、植保和修剪環節[12],目前從省內外調研情況看,適用的田間管理機械仍較少,缺乏專門針對椒園管理的機械。花椒施肥主要采用人工撒施方式,1年施肥2~4次,勞動強度大。花椒植保主要依靠電動噴霧器、機動噴霧機等簡易噴灑設備,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的機動噴霧機由三輪車帶動,管帶可拖行300~400m,裝載量2t左右,但噪音大、污染大、機溫高、機手作業環境差。椒園除草大都使用除草劑,采用割草機雖能保障土壤質量但費工不省力,使用率低,長期使用除草劑對花椒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一定的影響。花椒樹型的修剪主要依靠人工采用簡易修枝剪或電動剪。采用簡易修枝剪,雖操作簡單,但費力、效率低;采用電動修枝剪,有手持式和背負式,雖省力、效率高,但成本高,返修率高,質量有待提高。
1.2.2采收機械。
青花椒與紅花椒的采摘區別較大。目前采摘青花椒主要采用直接從樹上伐椒條,伐下的椒條有2種處理方式:一是人工從椒條上剪下(小剪刀)凈椒用于干椒、保鮮椒、花椒油加工[13];二是直接帶枝條一起烘干,烘干后再進行脫粒[14]。紅花椒因為不能伐椒條,只能在花椒樹上依靠人工采凈椒,所以采摘機械化難度更大[15-16]。目前雖有部分小型手持式采摘工具,但椒農普遍反映使用麻煩、效率低,故很少采用。
花椒采摘機械化難度最大,主要有以下2方面原因:一是花椒樹型不一,青花椒更是呈散蔓狀鋪開,成熟期封林,機械難進;二是花椒表面布滿保障花椒風味和品質的油胞,在外力作用下極易破損,造成花椒品質降低。目前四川省洪雅縣已研發出花椒枝條脫離實驗機,脫離后果、葉、刺的分選仍依靠人工。花椒采摘后主要靠人工搬運,需要大量勞動力。
花椒枝條處理成本高。青花椒采摘后會產生大量枝條,目前處理方式有2種:一是肥料化,即將枝條收集在地邊角堆集漚肥,但多年生的枝條腐爛周期長;二是燃料化,即將枝條粉碎后用作生物質燃料循環利用,但需干燥后使用。這2種處理方式均缺乏新型實用機械。
1.2.3產地初加工設備。
目前花椒初加工分3種模式:鮮食(含保鮮冷藏)占10%,干花椒約占80%,花椒油等制品占10%。鮮食冷藏設備技術較成熟,具有一定規模的花椒加工企業已經具有穩定的椒油生產線,但缺乏專用烘干設備。
2四川花椒生產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各地機構改革后花椒的主管部門由林業部門調整為農業農村部門,花椒產業規劃原來主要集中在發展產業,但花椒生產機械化未納入規劃,沒有財政投入。
花椒機械化的問題嚴重制約產業的發展。
2.1花椒生產機械化發展規劃與生產需求失衡
花椒主產區都將花椒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但均無花椒機械化生產的規劃和投入。規劃到2022年,四川全省花椒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hm2,其中現代花椒基地突破20萬hm2,花椒果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建成億元級加工企業10個、省級以上花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10個、省級以上花椒產業特色優勢區10個,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20個,實現綜合產值300億元,主產區椒農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元,雖然全省花椒總產量和面積呈遞增趨勢,但花椒機械化生產發展規劃滯后,機械裝備已不僅僅是替代人工勞力、減輕勞動強度的生產工具,機械化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花椒生產成本和椒農種植意愿。
2.2財政投入與發展需求失衡
財政投入在花椒機械化生產方面比重小、政策支持力度小,生產花椒的機械產品研發滯后;目前花椒產業的財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幼苗補助、農藥化肥補助、椒園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少有針對花椒機械化生產的專項財政投入。
2.3農機與農藝不融合
現有椒園種植密度大,成熟期封林后大都無作業通道,農機作業難以適應現有的花椒栽培技術,阻礙了花椒機械化生產的發展。
2.4企業規模化發展需求與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實矛盾
花椒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花椒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種植面積大多超過66.67hm2,采收時節用工特別集中。花椒采摘期集中在40~50d,采摘青花椒地下枝條需75人/hm2,采凈椒需375人/hm2,采摘紅花椒需雇傭人工直接在樹上采凈椒,每人每天采摘紅花椒5~10kg,花椒采摘季節多為夏秋季,并且雇傭的勞力基本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工作過程中容易出現摔傷和中暑現象,用工安全風險高,用工高峰期需300~500人/d,勞動力嚴重短缺,常出現無工可用的情況,故而形成花椒產業規模化發展與農村勞動力短缺的現實矛盾。
3四川花椒生產機械化發展需求
四川花椒生產機械化發展亟需通過開展椒園管理單機、椒園采收機械、產地干燥自動化及智能化生產線的技術攻關,解決椒園管理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突出問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3.1椒園采收機械技術研究
目前花椒采摘的人工成本占鮮椒銷售價格的30%~50%,隨著農村勞動力的逐年減少,人工占比還將進一步提升,同時花椒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在集中采摘環節存在無工可用的情況,現有機具(工具)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企業迫切需求高效率采摘機具(工具),開展椒園采收機械技術研究迫在眉睫。
3.2花椒產地干燥裝備技術研究
目前80%的花椒經烘干加工成干椒出售,但花椒烘干設備落后且缺乏,導致烘干過程中花椒均勻性差,色澤差,品質低。加工企業所需專業設備成熟度低,單機多,成套少,全國目前缺乏可以提供成套加工設備的廠家。適宜小規模烘干的干燥設備亟待改進或研發。
4推進四川花椒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為充分發揮農機裝備對鄉村振興戰略和四川農業“10+3”產業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促進四川花椒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
建立省領導聯系指導花椒產業農業機械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形成花椒產業農機裝備技術攻關的工作合力。按照“年度重點任務清單”工作方式推進技術攻關,建立農業農村、科技、經信等部門統籌推進花椒產業技術攻關的工作機制。
4.2加大財政支持
積極爭取財政加大對花椒農機裝備技術攻關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財政優先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力爭財政引導投入與花椒機械化技術攻關目標任務相適應。
4.3加強農機農藝融合
支持農機科研院所通過創建科技創新平臺,與高校、龍頭企業開展科技合作等方式提升創新能力。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在花椒栽培等農藝方面首先考慮宜機化,加強花椒種植的統籌協調規劃,實行花椒產業標準化種植生產。支持設立省級花椒農機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花椒產業體系中缺門斷檔的現代農機裝備研發,建立健全“產學研推用保”協同推進花椒農機裝備技術攻關的長效機制。
4.4創建示范基地
聚焦花椒產業,在四川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創建一批花椒機械化示范基地,打造現代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川蜀樣板”。舉辦新裝備、新技術示范推廣現場活動,將農機裝備研發列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獎勵資金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李優,韓強,秦波.花椒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2]張和義.花椒優質豐產栽培[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3]唐小松,張秀華,李興茂.漢源花椒栽培及采收技術[J].四川林業科技,2008,29(6):91-93.
[4]杜登武,胡文,王躍.漢源縣花椒產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5):159-160.
[5]吉吉衣石.金陽青花椒產業和農民增收情況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4):178,312.
[6]唐宇翀,王山,袁川,等.廣安花椒產業的SWOT分析及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18):259-261.
[7]唐宇翀,袁川,張艷麗.廣安市花椒產業現狀調查分析[J].南方農業,2019,13(31):70-73.
[8]王麗華,趙衛紅,彭曉曦,等.四川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8,39(2):50-55.
[9]原野.陜西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8,46(1):74-76.
[10]況覓,張露,李姍蓉,等.重慶市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0,14(1):11-13.
[11]卞浩,何錫文.江津區九葉青花椒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3):71-72.
[12]郭小彥.基于機械化應用的秦安縣花椒產業優化提升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23):57-59.
[13]劉安成,尉倩,崔新愛,等.花椒采收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9,40(3):84-87.
[14]胡文.花椒采摘方法及采摘工具的探索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2015,36(4):148-150.
[15]萬芳新.花椒采摘機的設計與試驗[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4):1229-1230,1253.
[16]萬芳新,白明昌,賀志洋,等.自然場景下花椒果實的識別[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6,37(10):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