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媛媛 戶清麗 李潔瓊



摘 要:“活動”欄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一個重要模塊。文章從“活動”的內容特點入手,將其劃分為問題研究型、討論辨析型和實踐調研型三大類型,基于“問題式教學”的思路與方法,提出各類“活動”的具體教學策略:基于真實情境的主題式教學、基于地理熱點的議題式教學、基于地理實踐的項目式學習,以期為一線教師高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動”欄目提供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中地理;“活動”欄目;教學策略;問題式教學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以下簡稱為“新教材”)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修訂依據,對教材內容以及體例結構進行了較大改動和調整,而“活動”作為經典的輔助欄目得以保留和發展?!盎顒印睓谀恐荚谕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增長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提升其解決現實復雜問題的能力。本文以新教材必修模塊的“活動”欄目為研究對象,對其類型進行劃分,并基于“問題式教學”的思路與方法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冀為一線地理教師有效利用“活動”欄目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一、新教材必修模塊“活動”的基本類型及典型特征
“活動”欄目是全面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欄目之一??v觀新教材必修模塊的所有“活動”,發現其具備以下特征:第一,情境豐富,指向問題解決。在“活動”欄目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與不同復雜程度的地理情境“對話”,在問題探究中加深對核心知識的理解。第二,素養滲透,力求全面培育。在“活動”欄目的開展中,人地協調觀是最高的核心素養培育目標,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是必備的思維能力和分析方法,實踐類“活動”將地理實踐力素養落地,鼓勵學生深入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發現和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地理問題。第三,國情教育,提升民族認同?!盎顒印睓谀康膬热葸x擇重視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素養的培育:一方面選取了很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如我國建設的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作為“活動”的情境創設背景;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使學生在“讀圣賢書”的同時了解“窗外事”,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
新教材必修模塊的“活動”共計48處,其中地理1有24處,地理2有24處。“活動”欄目的有效實施將能充分彰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因此,分類探討其教學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基于高俊昌對“活動”欄目的解讀[1],根據內容特點的不同,將新教材必修模塊中的“活動”劃分為三類,即問題研究型、討論辨析型以及實踐調研型,具體類型見表1。
1.問題研究型“活動”的典型特征
問題研究是指教師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引導學生在不同地理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實現知識自主建構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問題研究型“活動”主要依托于某一典型區域的地理問題,利用提供的“腳手架”支撐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成因或地理過程的變化發展,提高其綜合思考和遷移應用的能力。在新教材必修模塊中,問題研究型“活動”共有28處,占比58.33%。此類“活動”具備如下特征:一是情境信息量豐富(包括文字資料、地理圖表等),注意整合相關學習內容;二是配備簡短問題鏈,幫助拆解復雜地理事象,輔助學生由表及里地探究情境所蘊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如“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這一活動,以首鋼由北京市西郊搬遷至曹妃甸這一事件為基本情境,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以及示意圖作為“腳手架”,學生可通過問題鏈的引導,深入探究工業區位因素變化對現代工業布局及選址的影響。
2.討論辨析型“活動”的典型特征
討論辨析是指學生就某一話題交換意見和觀點,經過論據充分、條理清晰的論證或者辯論后,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或提出合理決策方案。討論辨析型“活動”的開展是教師引導學生辯證地評判人地關系系統,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討論辨析型“活動”在新教材必修模塊中共計9處,占比18.75%。與問題研究型相比,此類型“活動”的區別在于其內容篇幅較為短小,題目開放性強,一般要求學生就相關的地理議題闡述觀點或者提出決策建議。如“分析小島國憂慮的背景”這一活動僅提供了小島國聯盟的簡短背景信息,而如何看待小島國的憂慮、找出羅列的地理事實的內在聯系、指出全球變暖的關鍵環節并提出解決辦法等問題均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知識架構提出看法及意見。
3.實踐調研型“活動”的典型特征
此類型“活動”注重學生在真實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中的親身體驗和動手實踐,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實踐活動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旨在培養其在地理實踐過程中應具備的嚴謹細致、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2]。新教材必修模塊中的實踐調研型“活動”共計11處,占比22.92%。此類“活動”具備如下特征:一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并重,培養學生在地理實踐過程中應具備的科學品質與人文情懷(如“開展簡單的天文現象觀測活動”“調查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及其保護情況”);二是提供詳細的實踐活動指導方案,提升可操作性;三是重視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滲透將其作為學習工具的理念(如“了解地理信息技術在服務業中的應用”)。
根據實踐內容的不同,實踐調研型“活動”還可以劃分為實驗觀測類及實地調研類兩種子類型。實驗觀測類“活動”多見于自然地理模塊,主要是對地方的某些自然現象或地理要素進行模擬實驗以及觀察記錄,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驗觀測能力;實地調研類“活動”多見于人文地理模塊,注重學生在真實社會中發現地理問題并進行實地的問卷調查或訪談。此類型“活動”主要培養學生的質性研究能力,通過與現實社會中不同類型的調查對象交流,提升學生小組合作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多角度分析人地關系。
二、新教材必修模塊“活動”欄目的問題式教學策略
綜合來看,新教材必修模塊的“活動”都采用了“地理情境+地理問題”的呈現方式,因此,基于“問題式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開展“活動”欄目的教學應是基本而有效的教學策略?!皢栴}式教學”作為一個上位概念,主題式、項目式等基于真實問題、開放問題、尚無現成答案問題的教學方式,均可視為問題式教學[3],故本文依據三種類型“活動”的特征,分別提出了基于真實情境的主題式教學、基于地理熱點的議題式教學、基于地理實踐的項目式學習三類問題式教學策略。
1.基于地理情境的主題式教學
明確的情境指向以及問題鏈的完整呈現等典型特征,決定了問題研究型“活動”可以主題式教學的方式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地理主題式教學,是以提升學生解決現實復雜地理問題的能力為出發點,在特定主題所形成的情境脈絡中將學生經驗、課程知識以及真實地理事件整合為課堂學習情境,引導其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教學方式。問題研究型“活動”提供的情境背景可作為教師實施主題式教學的思維起點,具體教學思路如圖1所示。下文以新教材地理2第三章第一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中的活動“分析亞洲水田農業形成的區位因素”為基本素材,進行本節的主題式教學設計,具體闡述問題研究型“活動”的教學策略運用。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對應的課標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農業的區位因素?!毙袨闂l件是“結合實例”,指明教與學的方向:教師需提供某區域農業發展的真實案例以創建問題情境;學生則需要在問題鏈的引導下以案析理,探究本節核心知識。行為動詞是“說明”,依據布魯姆認知分類的劃分標準,“說明”屬于理解水平,因此,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程度達到“理解農業區位因素的具體內涵、明確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區位選擇產生的影響”的水平即可?!胺治鰜喼匏镛r業形成的區位因素”這一活動情境信息量豐富且配備進階問題鏈,屬于問題研究型;其內容僅涉及農業區位因素的知識點,還需添加能夠支撐“農業區位因素變化”的情境素材以涵蓋完整的核心知識體系(圖2)。
此活動以亞洲水稻的生長分布為情境主題,教師可以亞洲水稻為思維起點,搜集相關時事材料,創建水稻種植區位因素變化的關聯情境。海水稻的研制與生產是由我國主持推進的關乎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科研進展,可將其開發為關聯主題,整合形成完整的水稻種植情境的主題脈絡。問題鏈的設計則需要教師結合情境內容,以“直觀感知—綜合分析—歸納總結—拓展延伸”為邏輯,通過從結構良好到不良開放的問題序列,讓學生在進階學習中發展地理核心素養。情境創設以及問題鏈設計見表2。
2.基于地理熱點的議題式教學
討論辨析型“活動”需要教師將課堂的發言權交給學生,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充分的合作交流,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科學討論地理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應用,基于地理學科的視角建立正確的人地協調價值取向,因此,此類型“活動”宜采用議題式教學的方式開展。所謂議題式教學,是指基于相關學科的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依據具有一定爭議的自然或社會科學的真實熱點事件設計議題,采用探究與合作學習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的方式 [4]。教師可選取相關活動所反映的中心主題,基于如圖3所示的思路開展討論辨析型“活動”的教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思辨能力。
以“分析小島國憂慮的背景”為例,教師首先需要觀察這一活動的形式及內容,判斷其屬于討論辨析型,進而分析情境所蘊含的地理知識。小島國聯盟十分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對沿海低地國家以及小島嶼國家的嚴重威脅,教師可從這一情境背景中凝練出“小島國聯盟的憂慮誰來負責”這一辯論議題,并為學生呈現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的碳排放數據,引導學生從地理學科的視角出發,整合跨學科知識,交流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怎樣正確認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自應承擔的碳減排責任。
在基于議題式教學的討論辨析型“活動”開展中,“雙線并行”的思路推動著教學過程的行進:明線是學生主導,沒有教師直接灌輸正確答案,全程由學生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選擇陣營、搜集論據、輸出觀點,在不斷的討論中修正自己的認知偏差,最終得出科學的決策方案;暗線是教師引導,作為辯論活動的發起人和規則制定者,教師雖未直接參與課堂辯論,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矯正探究軌跡、滲透合作包容觀念的重要作用。
3.基于地理實踐的項目式學習
實踐調研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走出課堂虛擬學習情境,在真實地理情境中實現知識與實踐相融合的契機,而基于地理實踐的項目式學習則為教師開展此類型“活動”提供了合理的實現途徑。地理項目式學習是指在真實情境中特定地理主題的引領下,在完成項目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知識學習、地理實踐和作品展示等序列化探究活動,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水平的系統性教學組織方式[5]?;诘乩眄椖渴綄W習開展實踐調研型“活動”,應遵循如圖4 所示的教學思路。
首先是立項階段,教師需要做如下準備工作:第一,分析教材相關活動情境,結合鄉土地理資源確立本次地理項目式學習的主題;第二,依據課標要求,合理設置此次教學需達成的核心素養目標,并以任務清單的形式呈現項目內容,厘清項目實施思路。為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參與體驗,在項目實施階段,應當以分工明確的小組合作形式開展實驗觀測或實地調研。在得出初步的項目成果后,教師與學生可展開反思交流,各小組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本組項目成果做出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最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與感悟,并評選優秀成果進行展示。
“調查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及其保護情況”這一活動著眼地方視域下人地關系的現狀、演變及其可持續發展,教師可利用鄉土旅游資源將其本土化,在培育核心素養的同時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黨家村位于陜西省韓城市,地處呈東西走向的狹長形溝谷之中,其建筑群形式多樣且保存完整,門楣、家訓文化寓意深遠,以獨特的傳統民居建筑風格以及深厚的儒商文化底蘊而聞名,已成為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教師可以“探秘黨家村”為項目主題,依據教材中提供的操作方案思路設計項目任務,具體的項目實施內容如表3所示。
總體來看,以地理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落實實踐調研型“活動”,可實現學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發展。通過對黨家村古村落景觀與地域文化的了解,學生在遷移應用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深刻內涵,提升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與責任感;在調研過程中加入地理信息技術的運用,可生動直觀地呈現學生調研所需的地理信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增加美好新奇的地理學習體驗;最終的項目成果可以手抄報、短視頻、攝影集等創新形式展示,提升學生的地理審美。
三、結語
問題研究、討論辨析和實踐調研三大“活動”類型的劃分,為教師選擇適宜的問題式教學方式提供了具象化思路:豐富的情境素材以及梯度進階的問題鏈讓問題研究型“活動”成為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素材庫”;貼近生活實際、開放現實的討論辨析型“活動”以議題式教學方式展開,有助于學生達成新課程理念對人地協調觀和獨立思辨能力的要求;充分考察地理實踐力的實踐調研型“活動”以地理項目式學習方式進行,能夠幫助學生跨越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鴻溝,以地探理,感悟地理學科魅力?!盎顒印睓谀康母咝Ю糜兄诮處煶浞滞诰蚪滩膬r值,開展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問題式教學。新時代的地理教師應當更新教育理念,積極探索諸如主題式、議題式、項目式等多種問題式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生動而富有挑戰性的地理探究活動中實現智力發育與人格發展的雙重成長。
參考文獻:
[1] 高俊昌.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修訂內容[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9(09):4-9.
[2]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張述林.“為決策而學”的地理議題教學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0(09):30-34.
[5] 張海陵,趙媛.立足實踐的地理項目式學習——以初中地圖教學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0(0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