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麗 何暄
編者按
育人方式改革事關“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去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育人機制構建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改革的實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上日程。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正處于高考綜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三項重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北京市西城區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在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進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涌現了一批示范校,形成了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和成果。
基于此,本期,我們關注西城區“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區域創新實踐”,聚焦西城區在變革課堂育人方式、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推進選課走班、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進行的實踐探索和研究,為引領首都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全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西城智慧、西城模式。
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建立與高考改革相適應的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文件明確提出以“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主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
西城區加強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區域性整體推進,根據不同學校的辦學基礎與發展定位,堅持分類、分階段推進的原則,引導學校立足自身特點實現高質量多樣化發展,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在普通高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全面發展教育方針、變革課堂育人方式、推進綜合素質評價、推進選課走班、培養學生能力等方面,以“高質量多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指針,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西城智慧、西城模式。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西城區秉承“辦好每一所學校,發展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名教師”的理念,堅持“五育”并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未來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立全時空德育體系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西城區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根據高中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心智特點,重在提升政治素養,樹立良好志向,研究和創新德育方法,面向高中校相繼推出了“開學一課”“院士進校園”等教育品牌活動,堅持講好德育第一課。新時代賦予“立德樹人”新內涵、新要求,西城區在前期德育的堅實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德育范疇,注入新內容,依據不同年齡段道德認知與實踐能力發展的特點及規律,明確從幼兒到成人各成長階段德育主要內容與標準,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的育人機制,建立大中小幼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全時空德育體系,德育總體目標在高中階段一以貫之,堅持“一校一案”,將高中階段的德育內容在德育途徑創新中實現校本化、生本化。
2.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提高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實效
在新課程“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的目標引領下,在開齊開足必修課程的前提下,打通學科邊界壁壘,在課程活動內容、目標設計的綜合化上下功夫。依托現有課程平臺,變革教育教學結構與方式,開發設計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在學生的主體參與中,實現道德的觸動、認知的提升、體能的增長、審美的熏陶、勞動技能的鍛煉。
突出抓好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開足、上好體育課,創新體育、藝術、勞動教育實施方式,培育學生的興趣,提高教育的實效。如北京市第八中學(以下簡稱“北京八中”)體育、藝術、技術課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綜合到具體的“項目”中,學校通過具體“項目”的實踐體驗,落實課程要求,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又保證了課程實施的可持續性。北京八中通過高中學生“勞動清單”的方式,分“三個場景、九項任務”,從延期開學期間的居家實驗看,效果明顯。
3.全面升級綜合實踐教育基地,拓寬實踐渠道
2014年,西城區依托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積極推進“城市學校少年宮計劃”(以下簡稱“城宮計劃”),即讓學生在課后、校內能依據興趣、特長,自主選擇,自愿參加藝術、科技、體育、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課外活動。目前,“城宮計劃”全面升級為“城校計劃”,即全城為校,明確教科研中心、勞動技術教育中心、職業學校、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社區教育基地、文化藝術場所、民辦教育機構等社會資源的育人職責,參與承擔部分教育內容,減輕學校負擔,提高教育資源統籌使用效率。鼓勵大中小學在資源互通共享的基礎上,打通學校邊界,探索跨學校、跨學段、跨學科的整體育人模式,構建一體化的人才貫通培養模式,建立人才成長“直通車”,實現全社會協同育人的現代格局。
4.立足教育過程與增量,完善綜合素質評價
圍繞西城教育“優質”取向,建立綠色評價機制,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追求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成長與發展。立足教育增量,健全師生多元評價機制,實施綜合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持續評價,把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和學生發展水平的主要內容,強化其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導向作用,制定西城區學校辦學水平指標體系。發揮評價對學校的內涵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促進和導向功能,帶動學校整體辦學質量提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
實行“選課走班”后,受科目組合、學生等級性考試科目實行等級賦分等因素的影響,原來簡單的原始分評價方式面臨挑戰,在教委的推動下,西城區一批優質高中開展了基于新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科評價方式和學生綜合評價方式的先期實驗,探索新高考、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立德樹人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新發展。例如,北京市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北京四中”)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實驗中學”)的“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與方式研究”,北京八中的“學校自我診斷”“360分評價體系”,北京市第十三中學“以評價促進教學改進的實踐研究”等。這些評價改革的先鋒,對全區評價改革的推進發揮了引領和帶動作用。
立足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逐步提升教育品質
西城區按照“強化基礎建設保障,扶持重點環節創新,搭建平臺輻射引領”的基本思路,全面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經過三年多的創新實踐,基本形成模式多樣、特色鮮明的優質高中教育特色。
1.整體推進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西城區針對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的重點環節和關鍵問題,通過“系統規劃、項目引導、智力支持”措施,通過科研項目推動全區高中結合學校實際,探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的策略和路徑,通過建立“學科建設示范基地學校”,重點探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校本化策略和路徑,形成了探索解決實施新課程新教材各環節問題的區域布局。目前首批“學科建設示范基地學校”有6所,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9個學科,后續擴展到涵蓋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科學技術、心理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生涯規劃指導等科目,實現學科特色建設全面覆蓋。
2.創新課程體系,實現選修課程資源價值最大化
西城區以“整體育人”的理念為指引,鼓勵普通高中創新課程體系,構建內容豐富、生動鮮活、優質多元、個性選擇、分類分層的課程體系,探索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學生多元發展為目標的特色發展。如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二附中”)的“項目式學習課程”建設,課程內容基本覆蓋高中自然科學、技術等學科核心概念和理論。課程實施充分考慮學生特點和內容綜合度,采用分階段和雙環互動項目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課程”研究獲得教育部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特等獎。經過多年的積累,西城區一批普通高中已形成鮮明特色并凸顯良好的育人效果,如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北師大二附中的人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實驗華夏女子中學的女生教育、西城外國語學校的小語種教育、北京市月壇中學的日語教育、北京市徐悲鴻中學的藝術教育等。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構成,通過課程建設科研項目的引領,立足選擇性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豐富或開發新的校本課程內容,追求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價值最大化。例如,北京市育才學校在“紅色研學”校本課程中,充實了語文學科選修課程中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討”的內容。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在“科學實踐課程”中,充實了物理、化學、生物學科選修課程中的相關內容。北京八中的語文課采取“4+1”課時安排。其中的“4”是落實必修課程內容的教學;“1”則是以“閱讀課”的專題形式,落實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的專題研討。
3.夯實學科基礎,融通學科壁壘,開展跨學科綜合性學習
新課程的實施,對“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下的分科課程無法滿足真實情境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面對這一問題,西城區從網絡化知識、多學科視角、批判質疑精神、合作創新能力和表達分享能力等維度,開展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探索。2018年12月,在由華東師范大學牽頭,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四地聯手進行的STEAM課程研發中,北師大實驗中學承攬了以信息、通技學科整合物理、數學、生物、化學、語文、美術、音樂7個學科的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STEAM課程研發。課程設計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了跨學科整合,通過做中學,使深度學習自然發生。
2020年7月,西城區獲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北師大實驗中學、北京八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3所中學成為示范校。西城區將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工作作為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變革和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途徑,在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變革、促進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有效經驗和成果。
基于不同學生發展需求,
強化學科育人功能
西城區在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教與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體驗、合作、探究類學習活動,不斷提高課堂實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1.尊重自主選擇,分層分類保證教育教學秩序穩定
《指導意見》提出有序實施選課走班。西城區指導學校,結合實際保障高一年級實施好必修課程教學,有條件的可以實施走班教學。從高二年級開始,有序實施選課走班。“走班”打破了行政班建制,學生的上課時間、上課地點不固定,形成松散式班級形態,這就打破原有教學按部就班平穩運行的狀態,給班級管理方式帶來挑戰,學生的出勤考核、課堂紀律、作業輔導乃至日常德育等工作都面臨挑戰。西城區在理論研究、模式建構、實踐操作等層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例如,北京四中通過“中學走班分層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得出了“尊重學生在不同學科現有興趣和能力水平、尊重學生和家長意愿、尊重教師對學生在本學科學習興趣、水平及潛在發展能力的判斷和了解”的“三尊重”分層原則,取得了“細化尖端學生分層,弱化中等及其以下學生分層”的實踐經驗,以及“保留原有行政班,實行學科走班制和動態管理”的操作模式。北京八中“6選4”選科模式,就是在高一年級入學時從等級考6科中,按可能選擇參加等級考的確定度選擇4科,學校在按語文數學分層教學的基礎上,再按確定度最高的3科組建行政班。這樣的分層分類方式既保證了最大限度地形成固定的班集體,又能為學生選課調整預留空間,還能避免學生過早地文理分科,因為選4科,無論怎么選都會強化文理科學習的兼顧。
2.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保障學科核心素養落地落實
為保障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落實,西城區統籌制定了“研究先行、項目引領、常態推進、能力提升”四環節工作法。
研究先行。2016年9月,西城區開展了“基于中學核心素養培養的中學學科教學實踐研究”,確定了4個研究目標和5項研究內容,涵蓋高中階段國家課程規定的所有學科。
項目引領。各學科成立專題研究小組,以公開課、案例集等形式將研究成果推介到其他學校。
常態推進。將課題以及項目研究的成果,通過進課堂常態聽課、研課,做市區級研究課、展示課等方式,發揮新課程理念對常態課教學改進的促進作用,實現參加研討的教師全覆蓋。
能力提升。從國際上看,教師的能力是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一環。西城區采取基于實踐和教師互助能力提升策略,組織小組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專項研究,建設名師課程進行示范引領,通過博士生課程介紹新課標中的熱點問題、學科前沿問題,基于自我實踐理解、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實施策略和方法等。
著眼學生終身發展,做實做細學生發展指導
針對目前普遍存在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內容應試傾向、專業師資不強、社會資源不足等問題,西城區遵循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既要面向未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要立足眼前,指導學生做好高中階段的學習規劃的原則,采取區校聯動方式,在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區級層面,出臺了“百年樹人工程——班級導師制”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學生發展跟蹤培養機制,實行高中畢業生導師制及中學在校生“班主任+導師”制,即學生高中畢業后,高中階段的導師繼續追蹤培養;聘請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班主任分別作為初中和高中在校生的導師,協助中學階段的班主任共同培養學生。
在學校層面,建立了選課指導制度,提供了學科指南,以此為基礎,加強了全流程、系統化的學生發展指導研究。例如,北京八中的“廣泛導師制”,北師大實驗中學“個性化、體驗式、可選擇”的生涯規劃課程群,首創了“中學生涯探索實驗室”“生涯真人圖書館”等,建立了覆蓋多領域的職業見習基地群。此研究榮獲教育部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確保落實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保障改革的目標、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西城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建立行政、研究機構和學校三級工作推進組織保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區教委組織協調,西城教科院承擔研究任務和管理工作,各學校遵循《指導意見》要求,實踐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適應新時代育人方式。同時,區域層面加強對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與質量提升的專項督導和評估。
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正處于高考綜合改革、育人方式改革、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三項重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為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引擎、新活力、新空間和新定位。西城區將進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為培養時代新人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