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在全國中小學投入使用后,教師只有認真研讀,從整體上把握教材設計理念、基本思路和特點,才能弄清編寫意圖和教學目標。
那么,如何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解讀與教學呢?
從教材整體看,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的編寫依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一方面以紀律、規則為主要內容進行法治意識教育,發展兒童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與個體生活中的道德;另一方面,教材以培養學生從小懂法守法,具有法治精神、法治素養等準則,倡導兒童在生活中自律自制、尊重他人,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
以《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主要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習慣而設計。考慮到習慣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如果只憑借一節課40分鐘,就很容易走馬觀花,習慣養成教育難以落到實處。基于此,在教授該單元時,我整體設計了一節基于單元教育主題的評價展示課“好習慣,早養成”,引導學生自我診斷,設計出某一好習慣養成方案,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展示。
本節課,我采用多元評價策略。在學校,教師也結合日常學生們的作業情況進行及時記錄和評價。而課上的分享,又是對學生階段性行為的一種評價和正向引導,進一步深化了學生持續養成好習慣的意識。
在評價時,我通過抓典型案例來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提升。對于每天堅持,按要求主動做,效果明顯的學生,在評價時關注學生習慣養成的方法;對于因各種原因沒有全部完成的學生,我在評價時會肯定和表揚學生在養成過程時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讓學生感受堅持下來很不容易,提醒學生養成好習慣需要意志品質堅定。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積極參與,用視頻的方式對學生的習慣養成過程進行了評價。家長在習慣養成過程中寫的感受和評語,有些是對孩子的鼓勵,有些是明確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方向。我在評價時,肯定了家長對學生的督促和鼓勵,從愛的角度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家長的鼓勵和提示。
整節課還貫穿了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有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樹,診斷單元學習的情況。對按要求完成活動的,可以在好習慣成長樹上貼上小花,以此強化習慣養成的過程。學生在參與學習后,可以拿著好習慣成長樹說說自己的收獲和感受。在小組合作生生互評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發現問題、制定目標、養成有方三方面開展有效互評。
教材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研讀和用好《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不僅是提升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也是教師職業必備的素養和能力。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