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向榮/江蘇省泰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2020年泰州市奮戰全面小康,積極應對突發新冠疫情,扎實抓好穩產保供、長江退捕禁捕、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萬企聯萬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瞄準硬任務,啃下“硬骨頭”,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進入全省第一方陣。統籌推進2021年“三農”工作,泰州將以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匯聚鄉村振興發展動能,不斷加快城鄉融合步伐,努力描繪泰州鄉村振興的現實圖景,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篇章。
突出穩產保供,夯實現代農業基礎。糧食生產是“硬任務”,要牢牢把住糧食生產主動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數量足、供應穩。一方面要充實“米袋子”。落實黨政同責責任,穩定好糧食生產,鞏固糧食產量和單產保持全省前列的領先優勢。積極推廣稻麥高產高效、水稻機插栽培、藥肥減量增效等技術,建設一批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區,全年糧食播種面積不得低于563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56.2億斤以上。加快高標準農田項目推進,嚴格項目管理,狠抓工程質量,確保2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如期完成。另一方面要豐富“菜籃子”。切實抓好蔬菜畜禽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質農產品,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穩步擴大中高端品種生產規模,積極發展特色、錯季、有機、優質農產品,全年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40萬畝左右。圍繞穩種豬、穩規模、穩欄存,壓實穩產保供責任,落實獎勵扶持政策,全年生豬存欄達到100萬頭以上。優化完善漁業空間布局,組織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行動,水產品產量穩定在37萬噸以上。
突出要素集聚,做強產業發展動能。筑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培育壯大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鄉村優勢特色產業。打造農業園區“增長極”。針對現有園區“小而散”的狀況,以創建國家和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實施“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年行動”,從產業培育、科技支撐、項目建設、經營管理等方面,推動特色產業向園區集中,著力提升園區產業集聚、創新發展和示范帶動能力。積極推動資金、人才、技術等現代要素向園區集聚,提高農業園區主導產業占比和科技創新水平,將園區建設成為規模種養為依托、龍頭企業為引領、現代生產要素為支撐的農業產業發展先導區。做強農業龍頭企業“領跑者”。火車跑得快,全靠龍頭帶。“十四五”期間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新增數量和開票銷售“雙倍增”計劃,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培育一批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提升龍頭企業發展質態,2021年新認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0家以上。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統籌安排涉農項目資金,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聯合體開展項目建設,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通過利益聯結實現抱團發展,推動鄉村產業集群建設。抓實重大項目“支撐點”。圍繞穩產保供、“要害工程”、綠色發展、產業融合、鄉村建設五大領域,調整優化重大項目庫,排足排實開工項目和儲備項目。推動“政銀企保”合作,主動向合作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重大項目清單,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園區和重大項目開展股權融資。組建項目建設“店小二”服務團隊,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難點問題,確保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00個以上。繼續推進“萬企聯萬村 共走振興路”行動,促進發展理念、資源要素、優勢項目深度對接,探索聯建新模式,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不竭動力。
突出綠色發展,扮靚鄉村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不是一時的攻堅戰,更是長期的持久戰,需要久久為功。禁漁區域全面覆蓋。持續推動長江重點水域退捕禁捕,聚焦易發水域和重點時段,做到全時段、無縫隙監管。協調公安、交通、海事、市場監管等部門及沿江市(區)建立協同管理機制,完善跨區域執法制度,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水陸結合的禁捕執法網絡,嚴厲打擊各類禁漁行為。壓實屬地責任,實行劃片包干、定人定崗、定位定責,全面應用智能化監控系統,堅決執行好長江十年禁捕鐵令。“五面清潔”全面提升。順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整潔村全覆蓋的基礎上,聚焦農村生活垃圾、衛生改廁、生活污水等重點任務,持續實施村莊河道“活水工程”,拆壩建橋建涵,消除黑臭水體,解決路寬橋窄等問題,推動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讓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到田園鄉村的美好生活。加強長效管護,充分借鑒高港區“美麗鄉村”平臺的精準監管做法,實現農村環境整治長抓不懈,常管常新。生態綠色全面共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率。大力推進秸稈“雙禁”和收集清運,出臺秸稈收集清運扶持政策,確保不出現嚴重大氣污染事件。
突出富民強村,擦亮全面小康成色。加快富民強村進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積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現有幫扶政策、支持資金、幫扶力量總體穩定。以“一個不少”的要求覆蓋低收入群眾。對符合救助條件的低收入農戶,迅速啟動臨時救助流程,第一時間落實幫扶措施。針對低收入群體年齡大、文化低的特點,積極探索門診費用、慢性病、失竊失火等突發事件救助辦法,提高救助政策的靶向性,真正實現由“人找政策”變成“政策找人”。以“一點不降”的標準提升生活質量。聚焦貧困群體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關鍵問題,整合民政、慈善、醫療等各類專項救助資源,不斷夯實脫貧基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防貧,積極開展“保險+防貧”“慈善+防貧”、公益崗位扶持等試點,努力消除返貧風險點,讓薄弱地區和脫貧群眾能夠緊跟全面小康步伐,確保生活無憂。以“一步不停”的節奏推進富民強村行動。總結放大“黨建+扶貧”、消費扶貧等特色做法效應,統籌好各類資金,推動集體經濟實力仍然偏弱的低收入村實施建設一批產業發展項目。因企制宜推動村級發展,鼓勵各村在工業園區、集中區建設標準廠房,通過建立健全扶貧資產利益聯結機制,讓村集體和廣大農戶都能在產業發展中受益。
突出科技賦能,加快農民增收步伐。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激發富民增收的內生動力,幫助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壯大新力量。啟動“綠領”新農人引航計劃,重點培育20名左右中小農業企業新農人,開展首屆“十佳”新型職業農民評比,選樹一批高素質農民典型。開展農技人員進高校(科研院所)培訓行動,力爭全市農技人員培訓率達50%以上。以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等為重點開展教育培訓,努力打造適應形勢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豐富新業態。充分挖掘現代農業生產的生活休閑、生態康養、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和開發等功能,大力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農耕體驗、農事研學、康養基地和休閑觀光園區。圍繞“四季有花”,因地制宜發展花卉產業、“美麗經濟”,促進優勢突出、主題鮮明的農業休閑旅游示范村(基地)連點、串珠、成線,以休閑農業發展的“優質態”引領富民增收的“高質量”。應用新科技。深入推進品牌強農、營銷富民工程,大力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培育一批“泰”字號農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積極組織特色農產品參加各級農展會,讓泰州農產品不僅長得好、賣得俏,還能帶動農民富。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由主要提供農技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延伸,為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務,為農民增收插上科技的翅膀。
突出創優創新,做響農村改革品牌。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通過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深化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按照中央和省統一部署,在泰興、高港啟動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改革試點。建立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分級備案等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管理,堅決防止農地“非農化”、耕地“非糧化”。探索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在全市啟動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盤活利用改革,在保障農戶宅基地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的基礎上,穩慎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超出面積有償使用和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以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利用為突破口,適度放活使用權,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大力發展旅游度假、民宿經濟、養生養老等鄉村產業,為鄉村發展騰挪空間。不斷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圍繞“十四五”期末“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占比達到37%”的目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中等收入水平村向強村邁進,控減村級債務規模,全市經濟強村占比達到25%以上。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運行和收益分配機制,提升集體經濟市場化運營水平,實現分紅的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要達到30%。積極開展“政經分開”改革試點,探索構建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自治組織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的管理格局。積極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全面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金融對接活動,建立“政府+銀行+保險+擔保+企業”的服務平臺,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入鄉村振興,為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大高效設施農業保險推進力度,根據群眾需求創新一批新險種,為現代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已經徐徐展開。在“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的關鍵時刻,泰州將以奮斗者的狀態、“趕路人”的姿態,大力弘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始終保持勤勉敬業的奉獻之心、勇爭第一的進取之心、守土有責的敬業之心,不斷彰顯為民服務的忠誠本色、增強爭先進位的責任擔當、釋放干事創業的蓬勃熱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搶抓機遇,務實謀劃,統籌推進,凝聚鄉村全面振興的行動合力,不斷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