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於平/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農業農村局
王曉霜/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發展中心
近年來,泰州市姜堰區將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心工作和農業招商的重點方向,優化舉措千方百計扶優培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目前,姜堰區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其中省級9家,市級23家,有10家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按類別分,32家龍頭企業中從事農業生產類10家、農產品加工類16家、市場流通類4家、休閑農業類2家。據統計,2020年,姜堰區3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12.2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64.51億元,實現凈利潤1.91億元,上交稅金1.31億元,創匯11020萬美元,科研投入3341萬元,帶動農戶67.46萬人次。
制定扶持龍頭企業政策。因地制宜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在基地建設、品牌創建、“三品”認證、訂單農業、申報評級等方面給予財政扶持,鼓勵龍頭企業開展品牌創建、產學研合作、引進人才、發展訂單農業、領辦產業化聯合體,近年來每年財政獎補資金都在200萬元以上。
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2018年申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項目5個,項目總投資705萬元,省補資金352.5萬元。通過以上項目的實施,補強了龍頭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等短板弱項,進一步延長企業的產業鏈,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和信心。目前,還在實施的4個2019年農業產業化項目總投資達800多萬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達600萬元。
支持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積極打造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并于2014年1月份正式獲批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集中區規劃總面積約5000畝,區財政支持3100萬元建設標準廠房,目前一、二期標準廠房己建成41710平方米,總投入6569.59萬元。農產品加工區標準廠房出全部租出,總投資達1.5億元。三期標建設標準廠房24000平方米,由區農水投公司支持,主體工程已完成,預計投入3325萬元。支持加工集中區龍頭企業發展,近兩年江蘇新又碧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泰州市中藝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泰州市溱湖八鮮食品有限公司等累計獲得572萬元的項目支持。
引導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制定獎補政策鼓勵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創成國家地理標志商標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2個。江蘇省名牌產品2個,江蘇省著名商標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江蘇省農產品品牌目錄品牌13個。綠色食品44個,有機農產品12個;累計頒布省級農業標準8項,市級26項;建成國家、省級標準化示范區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江蘇省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各1個,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占比100%。其中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擁有21個綠色食品認證。
加強產業主體利益聯結。鼓勵龍頭企業領辦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將種養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納入聯合體,形成統一種苗供應、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銷售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相互合作、抱團發展、整體效益最大化。2019年,姜堰區新創成2家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泰州蘇鵬優質禽蛋產業化聯合體、和盛食品產業化聯合體,帶動7家農業企業、8家專業合作社、32家家庭農場、210戶種養大戶;新創成7家市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涉及農業企業12家,帶動合作社64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120多個。
在外部環境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少部分行業生產不景氣,2019年銷售收入、利潤、稅收等經濟指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較前幾年相比,增長放緩,一些產業缺乏發展的活力,個別企業發展出現停滯乃至萎縮。
龍頭企業整體數量偏少,規模偏小,缺少旗艦級的企業。姜堰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9家,與周邊地區相比,差距不小,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以發揮根本性的作用。
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還是相對較少,特別是在果蔬加工、水產品加工和面粉加工領域,無法形成產業優勢。
企業的總體投入不足,缺乏發展資金。農業龍頭企業的技改投入積極性不高,新產品的研發力度減弱,三分之二左右的企業科技研發投入不足銷售收入的1%。
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實不到位。盡管各級政府部門有很多的扶持政策,但在實踐中,部分用地、用電、貸款等扶持政策沒有真正落實到位,企業經營發展軟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優化。
加大項目招引,鼓勵企業做大做強。針對本地農業優勢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著力發展綠色稻米、優質果蔬、生態菌菇、特色水產四大主導產業,產業產值均過億元,應加大這四大產業的加工企業的招引力度,把農業企業基數做大,延長產業鏈條,做強優勢產業。大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引導運行質態良好的農業企業申報創建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幫助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申報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項目,激勵龍頭企業上項目、搞技改,更新落后的生產加工設備,提高企業的產能,鼓勵龍頭企業挖掘潛力,培植企業做大做強。
加強培訓力度,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大力提升企業管理人員素質。農業農村、商務等職能部門要組織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參加學習現代管理技能、管理理論和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讓他們能夠把握農業企業的運作規律,培育有眼光、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有經營管理能力的農業企業家。強化品牌運作。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創建知名品牌,提高企業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申報和推介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原產地標記、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并給予適當獎勵。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龍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加強與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合作,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科技型龍頭企業。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和專項等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鼓勵龍頭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關鍵技術和核心工藝,開展集成創新。發揮龍頭企業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中的主體作用,承擔相應創新和推廣項目。
增強政策支持,凝聚企業發展合力。農業農村部門要制定扶持獎補政策,積極幫助協調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商務部門要積極改善企業投資營商環境,優化促進農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助力企業拓展銷售市場和渠道;金融監管部門要優化融資平臺,積極幫助企業聯結金融機構解決融資困難問題;稅務部門要用好用實對農業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自然資源部門要積極落實有關企業發展建設用地保障政策;供電供水部門要嚴格執行有關農業企業的用電用水優惠政策。各有關職能部門要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扶持農民、扶持農村,就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為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