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寶洪/江蘇省農業農村廳 陳清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從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日被確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在國家層面專門為億萬農民設立的一個法定節日,上下五千年,亙古開先河,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江蘇已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各地年均組織開展活動百余場次,場均參與人員規模達千人以上,基本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豐收節成為農業的嘉年華、農民的歡樂節、豐收的成果展、文化的大舞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提升了廣大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推動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江蘇落地生根、成風化俗,讓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推動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必須加強豐收節慶活動的組織引導,創新辦節機制,做到“五個堅持”。
堅持行政推動與基層農民自發相結合,推進機制創新。“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一個新興的農民節慶活動,更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活動。各級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特別是農業農村部門要強化政策引導,加強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功能,不斷提高基層對農民豐收節特殊重要性的認識,打造豐收節慶活動品牌,促進鄉風文明全面提升。要將豐收節辦成展示江蘇名特優農產品的展示廣場和檢閱平臺,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塑造江蘇農產品品牌形象。充分利用農民豐收節的強大宣傳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將江蘇各地優良傳統民俗節日以及近年陸續設立的形形色色農業品牌節日,與中國農民豐收節同期舉辦,以此全面提升豐收節的品牌效應。認真學習借鑒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地的做法,積極爭取將農民豐收節組織情況納入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推動基層進一步提高農民豐收節活動的組織化程度,通過持續推動,引導和扶持基層辦好辦活豐收節活動,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監督有力、主題常辦常新、永不落幕”的辦節模式,真正讓“豐收節+”活動落地生根、成風化俗,成為“三農”工作的助力器。
堅持基層和農民為主,下沉辦節重心。國家將每年農歷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對抓好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殷切期望。“中國農民豐收節”以“農民”和“豐收”為要義,既有身份職業特征,也有產業地緣內涵,既有現實地理特性,也有文化風貌韻味,重點在于為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搭建風采展示的舞臺和干事創業的平臺。農民是豐收節的主體,農業是豐收節的主題;農民的廣泛參與是基礎,農業的中心地位是關鍵。辦好農民豐收節,進一步將工作重心下沉到縣、鄉、村,增加農民豐收節場地的數量和密度,貼近農民的生產生活,順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農民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讓農民真正成為節日的主角,農民的節日農民樂。將農民豐收節的活動廣泛化、基層化,在農民群體乃至全社會中盡快形成普遍深刻的印象,讓農民豐收節及早成風化俗,成為成熟的行業性節日。
堅持開放創新辦節思維,形成穩定常態。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培育節日市場,創新組織引導方式,讓全社會共享豐收、共助增收,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強化資金籌集與使用,辦節資金來源應該以企業贊助為主,政府的資金應該主要用于獎勵,可以通過企業冠名等方式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農民豐收節是綜合性的節日,既是農民的節日,也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所以,要用開放思維辦節日,組織開展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助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還要舉辦各種優秀的農耕文化活動,讓全社會、全民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進一步延展辦節時間,每年的農歷秋分日為法定農民豐收節慶日,各地在慶祝過程中可以將豐收節延展為豐收季,適中的活動時長,既能充分調動企業、農民的積極性,讓參與者盡情享受其中,提供充足的娛樂、認知、產銷空間,又能保持活動的新鮮感,避免繁冗拖沓、鋪張浪費。各地要積極開展“消費季”,參與電商企業助力推介的“豐收購物節”等活動。此外,舉辦活動使用的場地也可以固定為一個開闊的地方,平時向公眾開放、進行其它的經營或公益活動,以免每年都臨時選點,造成不必要的場地投入和設施閑置,增加基層和農民負擔。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農民豐收節已成功舉辦三次,但據南京農業大學抽樣調查報告顯示,農民兄弟對這個節日的知曉率還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辦節宣傳方式基本上還是依靠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新媒體使用不多。當下中青年農民智能手機使用率高,大部分人能熟練使用快手、抖音和火山小視頻等流媒體直播平臺,低頭種田,抬頭看“網”已經成為農民的一種常態。各級各部門要從策略上進行調整,重新定位農村文化生態,對農民喜聞樂見的媒體形式進行調研和統計分析;要緊跟時代步伐,采取全媒體結合的手段,不僅采用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和門戶網站等渠道,還要有效運用當今農民,尤其是作為未來農村發展主力軍的青年農民樂于接受的宣傳方式,增強傳播的時效性、雙向性和社交性;負責農業農村工作的部門要保持和農民的緊密聯系,隨時了解農民思想,和農民深入對話,因地制宜調整工作和宣傳方案。同時,宣傳工作也不應僅局限于農村,對城市人口和企業也應同步宣傳,其目的在于讓社會各界了解農民豐收節的概念、內容和價值,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參與農民豐收節,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持因地制宜融合地方傳統,展現文化內涵。江蘇豐收文化習俗,既有雅俗文化的包容性,更有南北文化的多元性。江蘇民間的豐收節慶,既有對風調雨順年景的恩謝,更包涵著對來年農業收成的祈禱。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江蘇各地地理位置、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文化環境不同,形成了蘇北平原旱作農業區豐收文化、蘇中里下河地區湖濱農漁豐收文化、蘇南平原地區的圩田豐收文化、寧鎮丘陵地區的梯田稻作豐收文化、近代江蘇城郊農業豐收文化、江蘇紅色革命地區豐收文化等多樣化、各具特色的豐收節慶文化,這些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色彩繽紛、風情各異、交相輝映、爭奇斗艷,可以讓人懷憶鄉愁、回味流年、記住根脈,可以讓人體認過去、珍視現在、創新未來。豐收節慶活動中,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體現江蘇乃至各村鎮獨有文化的鄉村傳統文藝表演、非物質文化項目展演,鄉村體育項目、農耕農事生產技藝比賽;表演撐船、放地籠、挑稻子,演繹實際勞動和生活;組織農民書畫家創作豐收節書畫作品,開展“豐收集市、主題展覽、授牌頒獎、項目簽約”等活動,展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成果;舉辦各種賽歌會、賽詩會、報告會、美食會等,增加節日的參與感和儀式感,讓“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些活動中逐漸成風化俗,萬年傳承,流播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