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琪瑤/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千年脫貧夢,今朝奮斗圓。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真實寫照,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彰顯,是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的生動實踐。
前所未有的脫貧奇跡,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對近1億人口的脫貧作出了戰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從大山深處到棚戶陋室,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地震災區到祖國邊陲,從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區……習近平總書記風塵仆仆、跋山涉水,訪真貧、扶真貧、真扶貧,50多次考察調研扶貧工作,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把黨中央的關懷送到鄉親們的心坎里。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召開了8個專題會議,為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全面彰顯了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這是脫貧攻堅應有的精氣神。我們國家有能力應變局、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都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優勢。特別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再次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無可比擬的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全國之力、匯全民之智、集各方之志,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凝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巨、影響之深前所未有,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八年來,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合力拔窮根,攜手奔小康。
科學精準的行動方略,集中體現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之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既講是什么、怎么看,又講怎么辦、怎么干;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解決“橋和船”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時代綻放出的新智慧,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理論指引。從開展建檔立卡、選派駐村干部,解決“扶持誰、誰來扶”的問題,到推進分類施策、建立貧困退出機制,解決“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從因地制宜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到嚴格落實“六個精準”明確要求,在精準扶貧方略引領下,全國各地找準窮根,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2021年伊始,反映福建對口幫扶寧夏的電視劇《山海情》熱播,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寧夏西海固的人民群眾移民搬遷,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脫貧攻堅的道路,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形成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
“貧困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需要有“過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勇氣與擔當。奮力打造脫貧攻堅升級版,做好鄉村全面振興大文章,讓人們站在田埂上就能望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