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華/江蘇省泗洪縣委書記
江蘇省泗洪縣全力推進強農、靚村、富民鄉村振興“333”工程,鄉村振興取得了積極成效。2020年,泗洪先后榮獲“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范縣市”“中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國家級品牌農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在全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
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聚力打造實力強勁的鄉村。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堅持“生態、高效、特色、現代”的定位,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兩大載體平臺,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重大項目招引,著力構建“優質稻米、高效水產、綠色蔬果、生態畜禽”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新格局。累計發展稻蝦共作28.6萬畝、碧根果10萬余畝、軟籽石榴3.8萬余畝、蠶桑2萬畝、河蟹養殖面積17.2萬畝,建成千畝連片農業“百園工程”166個。二是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建江蘇美陽萬畝紅薯種植、繽紛泗洪小龍蝦養殖、蘇北糧油優質稻米種植、泗洪金水大閘蟹養殖等4個產業化聯合體。大力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行動計劃。累計培育發展各類家庭農場1639戶,經營面積40.49萬畝,占農戶承包面積的23.75%,其中縣級以上示范、星級家庭農場總數達192戶。2020年獲批成為“省級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試驗區”。三是著力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一村一品一店”覆蓋率100%,達標率70%,農產品年線上交易額達13.53億元。按照打造“淮河流域生態旅游宜居之城”的目標定位,組織開展稻米文化節、國際半程馬拉松賽、泗洪國際大圓塘休閑垂釣賽、江蘇省龍舟精英賽等賽事節慶活動。實施休閑觀光農業精品景點建設行動,大王莊黨性教育基地、臨淮漁家風情小鎮、春到上塘紀念館、天崗湖光伏公園等特色鄉村旅游串珠成線,休閑農業游客吸引度達2806人次/平方公里。四是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以“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為契機,全面加快國字頭、省字頭名優品牌建設,著力打造推廣一批“洪”字頭特色農業產品品牌。累計創成綠色食品101個、有機農產品16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4個;“泗洪大閘蟹”入選2020年省級區域公用品牌,被評為“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著力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聚力打造魅力特色的鄉村。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一是扎實推進“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啟動實施總投資18億元的“綠水青山專項行動”,在全縣開展百河千渠環境整治連通、造林綠化、美麗鄉村建設、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退漁還湖、水上生態牧場、洪澤湖水域禁捕退捕等工程,退捕漁船4733艘,疏浚整治縣鄉河道和各類溝渠4400公里,全縣成片造林面積達15.88萬畝,連續3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建成鎮村污水處理廠站139個、實現鎮村集中居住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二是精心辦好民生實事。緊盯群眾身邊熱點、難點問題,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縣第一人民醫院、界集區域醫療中心、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高清監控進鎮村、農村電網改造提升、“光網鄉村”建設、“殘疾人之家”照護體系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信息化改造等一批民生實事項目相繼投入使用。行政村通雙車道四級公路、鎮村公交、“點亮鄉村”工程實現全覆蓋,創成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完成義務教育改薄工程項目261個,新建改擴建學校15所,對329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和295個村居衛生機構進行標準化建設。三是穩步實施農房改善三年行動計劃。科學編排農房項目48個,先后建成朱湖鎮新行圩和瑤溝鄉溪橋悅庭2個省級示范項目,雙溝鎮后窯居住區、酒都錦苑等4個市級示范項目。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房屋搬遷3.2萬戶,涉及“四類重點群體”5506戶,對465戶家庭特別困難農戶實行“交鑰匙工程”兜底安置。四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文明健康新生活”五大行動,全面推行農村河道、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環境保潔、公共設施“五位一體”綜合管理模式和鎮村環境改善提升“4+1”行動,累計創成國家和省級衛生鄉鎮7個,建成美麗宜居鄉村86個,特色田園鄉村4個,創成三星級以上省級鄉村旅游區4家,創建縣鄉兩級“五美庭院”示范戶10.63萬戶。
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聚力打造崇德向善的鄉村。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一是強化文明引導。深化宣傳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宿遷文明20條”等文明理念,圍繞“人情消費減負年”、人情新風“宿9條”等要求,探索出“135”人情減負工作法,先后組織開展人情減負“大支勸導比賽”“人情減負我踐行 弘揚新風做表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1600余次,相關工作被《央視財經頻道》《中國文明網》《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二是培育文明典型。深入開展“破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和諧鄉鎮,文明示范村(居)”等系列主題活動。常態化開展“文明戶”“道德模范”“泗洪好人”“最美志愿者”等各類典型評選活動,先后涌現出各類典范3000余人(戶)。全縣先后有5人入選“中國好人”榜、10人入選“江蘇好人”榜,榮獲江蘇省道德模范1名、江蘇省道德模范提名人物1名、江蘇省最美人物3名。三是深化文明創建。不斷擴大創建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創成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鄉鎮4個、省級文明村(社區、居)7個、市級文明鄉鎮11個、市級文明村(居)4個,縣級以上文明鎮、文明村占比分別達100%、65.21%。泗洪縣文明城市創建在全省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社會文明程度測評中全省領先,名列宿遷市第一。
穩步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聚力打造和諧有序的鄉村。鄉村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基石。一是深入實施農村基層黨建創新提質工程。扎實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行動,實施村居政治功能提升“紅亮工程”,大力推動支書領頭調結構、支部領辦合作社“雙領”富民工程,97.2%的涉農村居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富民項目。積極培育“定制村干”、鄉村振興“新村干”等帶頭人隊伍,對引進的588名本土大學生“新村干”建立“2+1”結對幫帶機制。二是不斷優化鄉村治理格局。創新“黨建+治理”模式,建立健全“社區黨委(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組織架構,推動基層黨建網與社會治理網深度融合。全力推進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五個一”建設,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探索創新“網格+警格”治理模式和“信息共享+信用承諾+空缺辦理”審批模式,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和依法治理水平,相關做法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報道,泗洪縣榮獲首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三是縱深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全市第一個啟動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的縣區,堅持“五心工作法”、聚焦“五大空間”、統籌“五方聚力”、答好“五道命題”,全面治理鄉村公共空間存在的公私權屬不分、公共利益受損、公共秩序混亂和公共服務缺失等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共拆除違建92.3萬平方米,收回集體資源16.2萬畝、水工用地5.2萬畝;完成各類交易項3860筆、實現交易金額1.5億元。
切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聚力打造群眾滿意的鄉村。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一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增收和減支雙向發力,深入探索“產業+幫扶”“就業創業+幫扶”“合作社+幫扶”等“N+”幫扶模式,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農戶“四大收入”。探索創新集采直供消費扶貧模式,注冊“西南崗”消費扶貧公用品牌,138種泗洪特色農產品成功編入江蘇省經濟薄弱村特色農產品政府采購目錄;在后方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幫扶產品實現“專館、專柜、專銷”,累計銷售農副產品約1.25億元。嚴格兌現各項政策紅利,累計投入財政專項幫扶資金3.8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54個,分紅到村到戶資金1.1億元。二是不斷加強扶持引導服務。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和“新農菁英”培育發展計劃,分類建立1000名鄉土人才數據庫,建立鄉土人才“三帶”示范基地10個,新增鄉土人才創業項目109個,3名鄉土人才獲得省首批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職稱。健全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財政引導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先后設立1億元現代農業、現代漁業發展獎補資金,1.5億元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資金和5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考核獎勵專項資金。三是持續深化“三農”領域改革創新。持續推動全國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累計辦理產權交易18359筆,交易額30.81億元,資產類交易平均溢價15%以上;累計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5587筆,貸款額9.52億元。探索推廣旅游開發建設貸款、農家樂經營貸款、稻蝦共作小龍蝦目標價格保險、紅薯收獲氣象指數保險等涉農金融服務。創新“互聯網+公益+扶貧+保險”的“扶貧100”商業保險模式,累計理賠1.91萬例、485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