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磊/江蘇省丹陽市農業農村局
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江蘇省丹陽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工作,以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推廣農業優秀科技成果為目標,借助農民豐收節平臺開展“十三五”農業人才創新創業成果展,從引才、推優、育人三個方面著力做好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引才”,廣納賢才為我所用。依托省市縣三級引才平臺,食用菌、園藝、水產、乳制品加工等農業領域從高校、科研院所共計引進130余名農業類專家,抓住鎮江市“產學研合作與對口交流協作”的項目機遇,引導全市100多個行政村與科研院所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引進的高層次農業專家為農業發展把脈問診、出謀劃策,推廣了一批農業新技術,轉化了一批農業科技成果,培訓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補齊了人才“短板”,暢通了智力、技術、管理入企通道,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推優”,推動優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結合當地高效園藝、規模種植、農產品加工等優勢主導產業,三年來省級獎補項目共計投入5000余萬元,以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為載體,廣泛開展宣傳推介,通過吸引資本和先進技術、現代管理模式和人才,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水平,2021年預估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111畝、綠肥種植技術1896.38畝,水稻側深施肥技術1200畝,由江蘇省農科院與江南生物共建的“丹陽食用菌產業研究所”揭牌成立;由江蘇農科院與香海琴楓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的黃楓栽培技術轉讓與合作開發項目也在丹陽落地。
“育人”,線上線下開展科技支農服務、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借助“亞夫科技團”平臺,通過“農技耘”中的交流版塊和“中國農技推廣”中的日志版塊,邀請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鎮江市農科院、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等農業專家線上線下齊授課,廣泛開展新型農業主體帶頭人、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層農技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業解惑,提升基層農技人員技術服務水平,預計2021年進鎮入村開展座談、現場教學等方式開展科普宣傳工作15次,發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引領帶動農業經營戶推廣使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培育農村實用鄉土人才,不斷提升基層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能力。
互通不夠,難以農業科技進步效益最大化。一方面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互動不夠,當前對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發展的單位有農業農村局、科技局、文體廣電局、財政局等,在怎樣更好提升全市層面科技進步上沒有形成有效合力,難以將一些市場前景方面看好、帶動致富方面得力的農業科技成果與全市面上農業農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企業與企業之間缺乏溝通,在農業科技發展上沒有進行互相探討和共享,部分農業企業因循守舊,部分農業企業單打獨斗,難以落地的不及時淘汰,優秀的得不到及時推廣運用,沒有從打造地方農業品牌,創點提面上提升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上下功夫,難以實現農業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
基層農技人員“流”“少”“老”,難以發揮作用。基層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人員流失,不少農業專業人員或從事行政事務性工作或被長期借用,因人員“跳槽”、借調等,不少鄉鎮農業主管部門的實際在崗人數少,“在編不在崗”的情況普遍存在。加之高等農業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入行積極性不高,現有農業技術人才人員結構老齡化,學歷不高,系統性繼續教育培訓不夠,農業專業知識明顯缺乏,基層農技隊伍“青黃不接”。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有待創新。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形式相對單一,主要是以政府推廣機構為主導的推廣體系,農業科技推廣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難以發揮市場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
建立聯席會議商討機制。當前農業科技工作僅靠一個單位或者一個部門來實施可以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農業科技工作的屬地載體各鄉鎮而言,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展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業科技成果,科學規劃以點帶面提升農業發展帶動性和農產品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強與市級農業科技工作相關部門、單位的聯系,做到信息共享、扶優去劣;市級層面要建立農業科技工作聯席會議商討機制,將相關業務型、科技型科室、鄉鎮囊括其中,凝聚合力,發揮各自的優勢長處,科學篩選出符合實際、科技成果轉化預計貢獻率高的農業科技項目,提高農業科技工作的科學性,也為更好地指導服務農業企業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市級層面牽頭嘗試從農業院校中開展類似“定制村干”的招生計劃,培養愿意扎根本市服務基層農業技術的人才,對借調到其他部門的農業技術人員,要盡快讓他們返回工作崗位。同時要加強農技人員業務培訓,鼓勵基層農技人員到科研機構、企業、基地參觀學習,支持農技人員到農業院校研修深造,切實讓基層農業技術人才隊伍成為推廣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開展農業生產服務的“常規軍”。
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進一步完善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關鍵在于解決推廣主體的激勵問題。比如“破冰”支持一些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嘗試訂立“超產提成、減產賠償”合同;通過股份制等市場化手段創辦一個類似山東壽光模式的農業科技集中展示示范園,開辟專欄讓農業科研院所來展示名優品種、高效生產模式,帶動農民跟進,讓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行長期有效的合作,實現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者的“雙贏”,為城市綜合軟實力增光添彩。